2014年政治中考时政热点十八:推动文化发展、建设文化强国【热点追踪】材料一:2013年6月22日,从37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一致审议通过中国的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随着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申报成功,中国拥有的世界遗产总数已达到45处,超越西班牙成为第二大世界遗产国,仅次于意大利。
材料二:3013年8月1日电,由上海交通大学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合作完成的2013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指数报告日前发布。
数据显示,我国各省区市之间的文化产业竞争正在增强,形成三大梯队格局。
在2013年文化产业排行榜上,北京占据榜首,前十强几乎都是东部省份。
材料三:2014年2月13日晚,首届“东亚文化之都•2014泉州活动年”开幕式在泉州举行。
2013年,中国文化部启动首届“东亚文化之都”申报工作,福建省泉州市最终当选中国首届“东亚文化之都”。
当年9月,在韩国光州举行的第五次中日韩文化部长会议上,泉州与日本横滨、韩国光州一同被授予首届“东亚文化之都”称号。
材料四:全球最新的第443所孔子学院——安哥拉内图大学孔子学院,将由中资机构首次参建。
中资机构直接参与孔子学院建设的新做法,将为孔子学院发展注入新活力,也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探索新路径。
材料五: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体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要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文化开放水平。
【链接教材】1.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只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才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社会。
文化建设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2.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它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3.正确区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文化事业是指弘扬主旋律,提倡高雅文化的文化产品,例如公益性宣传,教育的产品等,作为公共的大众文化事业来建设。
文化产业是指属于群众个性喜好,愿意花钱享受,有市场,能盈利的项目。
4.文化对于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文化对思想解放起着引领作用,对经济发展起着先导作用,对社会和谐起着滋润作用,对人类进步起着催化作用。
每一个民族的繁荣,每一个国家的强盛,都离不开文化软实力的支撑,文化具有多样性和历史性。
文化已成为国与国之间竞争的利器,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5.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6.思想道德建设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它体现了精神文明的性质和方向,是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民族精神作为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具有对内凝聚和动员民族力量,对外展示民族形象的功能。
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是为了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并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7.作为中华儿女,祖国命运是我们的情之所系,民族文化是我们的血脉精神,传承民族文化是历史赋予我们的光荣职责和神圣使命,培养民族文化素养是我们青少年的必修课。
8.珍惜文化遗产不等于盲目崇拜,继承文化传统也不是要回到过去。
当代中华儿女需要站在时代的高起点上,取传统文化恒久之精华,去旧文化陈腐之糟粕,既坚持自己独特的根基,又博彩世界各民族之众长,才能建设起中华民族活力喷薄、丰富多彩、昂扬向上的共有精神家园。
9.正确对待中华传统文化:我们应该继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去其糟粕,并结合时代特征加以丰富和发展。
10.中华文化的内容具体表现为: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中国哲学;完备而深刻的道德伦理。
11.中华文化的作用:几千年来,中华文明虽历经沧桑,饱受磨难,却绵延不绝,历久弥新。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中华民族创造的灿烂文化,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发展道路具有深远的影响;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大花园中一朵璀璨的奇葩,对人类的进步和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2.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的具体内容:敬业乐群、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志趣;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昂扬锐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为政风范;厚得载物、道济天下的广阔胸襟;奋不顾身、舍生取义的英雄气概;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等。
13.民族精神的作用:民族文化是民族的根,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髓。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脊梁,民族精神是民族的魂;一个民族要生存和发展,就要有一种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命肌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精神及其丰富内涵与中华民族之间有着血肉联系。
中华民族精神对于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具有支撑作用,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各种自然灾害和外敌入侵,但是,我们的民族非但没有在种种考验面前退缩、沉沦和屈服,反而在百折不挠的奋斗中崛起,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鼓舞我们民族迎难而上、团结互助、战胜强敌和困难的不竭精神力量。
14.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最根本的就是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牢牢把握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重要意义:①方向问题是根本问题;②是我们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谐文化的首要和根本的要求;③是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保证。
15.思想道德建设: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中心环节和重要内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必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
16.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能不能有效地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直接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能否顺利实现。
只有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广大人民的综合素质和我们国家的综合国力。
17.发展先进文化与继承传统文化的关系:传统文化与先进文化之间密切联系,不可分割。
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养分和土壤;发展先进文化必须在继承传统文化精华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精神和社会发展需要赋予新的内涵。
【直击中考】1、下列关于传统文化说法正确的是 ( C )①说明中华传统文化已成为世界主流文化,领导着世界文化潮流②表明中华传统文化在全世界得到了越来越多人们的认同③有利于扩大中华传统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④说明我们要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抵制外来文化A.①②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②③④2、我们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最根本的是要 ( C )①加强思想道德建设②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③发展教育和科学④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3、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这是因为( D )A.文化竞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关键 B.文化建设是当前的中心工作C.中华文化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化D.社会主义社会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社会4、没有先进文化的发展,没有全民族文明素质的提高,中国就不可能真正实现现代化。
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是 ( C )A.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B.解放和发展生产力C.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D.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5、近年来,我国在50多个国家举办了200多个中国文化节、艺术节,已同世界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良好的文化交流。
这意味着 ( A )①不同国家的文化能够和谐发展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优于其他文化③中华文化有其独特的魅力④我们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6、中共中央之所以非常重视文化建设,这是因为 ( B )①每个国家和民族的繁荣都离不开文化软实力的支撑②当今世界,文化已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③加强文化建设是我国当前一切工作的中心④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7、为什么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答、改革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文化建设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这是适应改革开放形势的需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
8、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意义?答: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客观要求,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举措,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迫切需要。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大观园中一朵璀璨的奇葩,对推动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不断完善,我国经济建设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改善,对精神文化产品在质和量两个方面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同时,科学发展作为我们时代的主题,要求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要求能够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文化建设大发展大繁荣局面的出现。
一个文明进步的社会必然是物质财富和精神文化共同进步的社会,一个现代化的强国必定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协同发展的国家。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