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小学一年级学生语文审题能力的培养审题,顾名思义就是对题目的含义进行分析、研究,从而正确地把握问题,理解题意,明确题目要求,确定答题方式等。
审题是合理、正确解题的基础,是获取解题信息,最终达到圆满解题的第一步。
然而,在平时批改学生的作业与考卷时,我们常常会发现答题的错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没有培养起孩子们认真审题的能力。
有些学生,要求他们订正错题时,只要教师再把题目要求读一读,便会马上反应过来,再重新做一遍,就能做正确了。
这种情况,年级越低,年龄越小,出现的机率越大,特别是入学不久的一年级小朋友。
责怪他们粗心,提醒他们注意,都没收到多大效果。
于是每次的试卷分析中总会存在一个话题,就是学生的审题能力薄弱。
如在07学年第一学期的一年级语文期末考试试题中,第九道题型的要求是“我能给词语排排队(填序号)”,可是统计,其实一个班有48名学生参加考试,填词语不填序号的同学达到15人,近1/3学生。
第十一道题目的要求是“看图写句子”,有一批同学句子的表述是对的,却没有根据图意写,造成了不必要的分数流失。
我们不禁要问,学生的审题能力为什么这么差呢?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除了学生自身的因素,与教师、我们的课堂有没有关系呢?作为一年级的学生,正是良好学习习惯、能力养成的最基础的时期。
那么,我们该如何所以培养一年级学生的审题能力呢?一、审题能力薄弱的原因分析审题能力是综合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一种能力,它需要以一定的知识储备、认知水平为依托,更需要有良好的读题习惯、有效的思考方法为保证。
因此,一年级的孩子不能正确审题是存在多方原因:1、内在因素(1)知识储备少一年级的孩子识字量少,在读题中往往会遇到不认识的或者是不理解的字。
于是便有了“读半边字”或者索性就跳读的现象,导致弄不清题意;即使能勉强读完的,但或者停顿错误,或者不明白字词意思,也会弄错题意。
例:“换偏旁,再组词。
”一些学生不认识生字“换”,就不能正确地审题。
(2)消极的心理因素学生在审题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心理障碍,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主动地,积极地,有意识地从学生心理倾向中分析出产生审题障碍的主要原因,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学生开启思维之门,下面结合教学实例,分析一下学生审题中产生障碍的主要表现:①思维定势思维定势也可称为思维惯性,是一种习惯性的思维倾向。
是指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形成的自己所惯用的、格式化的思维模式,面对问题,自然地沿着特定的思维路径,对其进行思考与处理。
思维定势有利于学生处理单纯的学习问题,但对于新的相对复杂的问题,则往往表现为处理盲目,思考缺乏广度与深度。
例一:照样子,看图选音节写一写。
“fēi niǎo”“xiónɡmāo”“ɡōnɡjī”可许多同学看图后写的音节是“xiǎo niǎo”“xiǎo xióng”,把题目要求“看图选音节写一写”,理解为“看图写音节”。
这样的情况在一年级的学生中普遍存在,孩子们往往没把题目看完,或看完了不加思索,按“老印象”办事。
如案例中学生一看到图,便以为是平常练习的看图写音节,产生这类错误的原因,主要是“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
②懒惰心理懒惰是一种好逸恶劳,不思进取,缺少责任心,缺少时间观念的心理表现。
小学生的懒惰表现尤为突出,不仅仅体现在平时的活动中,更深深地影响了思想。
有的由于平时的依赖性较强,一遇到需要动脑思考的题目,便主动放弃,希望依赖别人。
表现在审题上,便是遇到题目比较长,比较难读通,难理解的,就不去思考,甚至不去认真读,内心主动把它归为不会做的题目。
例:下面的垃圾怎样处理?把可回收的涂上绿色,把不可回收的涂上黄色,把有害的垃圾涂上红色,说一说你是怎样保护环境的。
水果皮废纸旧毛巾牙膏皮食品袋电池吸管易拉罐在这道题中,由于题目较长,而且有些词语的意思比较难以理解,因此班中大部分同学都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完成练习。
懒惰心理就像一道城门,阻止了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学习。
如果不远离懒惰,提高审题能力又从何谈起?(3)不良的审题习惯很多学生作题急于求成,读题时,缺乏耐心、细心,经常会用眼睛扫一遍,就急于动笔了。
读题时不能对题目进行正确、全面的观察。
往往被一些表面现象所吸引,如题目中图中艳丽的色彩、可爱的形象等。
遇到长的题目更不能完整的把它读完,断章取义,遇到不认识的字时,随便猜测,而不去认真的朗读思考。
2、外在因素(1)教学过程的不恰当学生审题能力弱,除了自身的因素,与我们教师、我们的课堂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片段一:某老师在教学阅读诗歌《画》时,引导学生朗读诗歌后,教师读题:“这首诗写的景色很美,写了(山)、()、()、()四种景物。
”读完后,学生不明白,老师干脆说:“这首诗里,每句写了一样景物,第一句山,第二句……”学生恍然大悟。
其实练习除了巩固知识、反馈信息外,也有审题能力、分析能力等多种能力培养的功能。
在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总担心完不成教学任务,或担心教学内容的不完整,常常对审题过程包办代替,学生只是读一遍题目,蜻蜓点水走过场,因此学生失去了这种锻炼的机会,也隐藏了这方面能力的欠缺,如片段一中学生不一定明白什么是景物,教师急匆匆地把答案讲了,把课堂教学单纯地看成完成教学任务,而不是考虑学生应该学会什么?使学生失去了审视题目、思考问题的机会。
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它几乎无捷径可走,只有在学生自己反复的练习、教师的分析指导中才能逐步养成。
(2)题型丰富,表述多样。
在实施新课程标准的大背景下,语文题目变化极大。
不仅内容变得丰富多彩,形式也变得多种多样,表述常常用儿童化的语言。
这种改变的优点是明显的,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拉近了学生与文字的距离,学生的个性在这里得到张扬,情感在这里得到体验。
但带来好处的同时是否也存在着教学实施上的困难,是否对学生的审题能力也是一种更大的挑战呢?如组词,它的表述可能是“给字宝宝找个朋友”,可能是“一字开花”,可能是“读一读,把字连成词语”,也可能是“读一读,把错误的划去。
例:飞(鸟,马)”;在数量上,也许是组一个词语,也许是两个,也许是越多越好。
题型变化多样,稍不注意,便会出错。
因此题目的新颖多样,在激活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也对学生的审题能力提出了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要有较强的观察思考、分析判断、收集信息的能力。
二、一年级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1、让学生明确审题的意义虽然是一年级的孩子,也应该让他们认清审题的重要性,加强学生的责任感。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做好认真读题的榜样作用,同时尽可能留给学生充裕的审题时间。
批改后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因审题不认真而答错的题目,让他们体会认真审题的重要性。
2、教给学生审题的方法。
(1)集中识字由于一年级的小孩子识字量不多,因此在开学初,可以收集题目中出现频率高的常用字,让学生提前认识,集中学习。
如“认一认、连一连、拼一拼、写一写、我会读、画一画、涂一涂、圈一圈、猜一猜”等,减少学生在读题中的拦路虎。
(2)读通题意读题是培养审题能力的第一步。
一年级的学生识字量少,阅读速度慢,理解能力弱,这就需要教师进行范读、领读,把学生不认识的字注上拼音。
要训练学生读通句子、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读错字,不读断句。
把学生不理解的生字和词语适当进行解释。
读准 —— 我们经常会发现,很多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经常会用眼睛扫一遍,就急于动笔了,因为他们感觉这是平时见过的问题。
而事实上题目并不是他们“经验”里的样子,题目的意思已经发生改变。
为了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学习习惯,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求学生做到“字字出声读题慢”。
尤其是一年级的学生还没有达到一定的默读能力,出声轻读、用手指读能帮助他们不漏字、不添字,读懂意思。
同时,要求学生轻读后再看题,详细理解题目的意思,逐步提高读题能力。
读懂 —— 就是要善于抓住题目中的关键字、词或句,准确理解其表达的意义。
如在前面提到的案例中,孩子们把“看图选音节写一写”,理解为“看图写音节”。
就是没有抓住题目中的关键字“选”。
学生只有在审题中养成认真推敲、咬文嚼字的习惯,才能真正理解题意。
为了让学生能把认真读题、仔细推敲的过程表现出来,强化学生认真审题的意识,还可以要求学生一边读题时,一边圈圈画画,把重要的字词圈起来,提醒自己注意。
3、根据学生常见错误,设计一些对比练习和题组练习例1: ①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②给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圈一圈。
③把不正确的读音划掉。
题目意思相同,但解答方法不同。
例2: ①去偏旁组词。
②加偏旁组词。
③换偏旁组词。
此题中审题时要注意区别“去” 、“加”与“换”的意义。
一字之差,解法不同。
例3:①一字开花。
②这种练习,看似一样,其实不同。
学生往往被一些表面现象所吸引,如图中可爱的花朵形象,而导致抓不住题目真正的要求,混淆了两道题目。
因此,教师在学生读题时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避免学生的注意集中在一些无关的信息上。
如教师在引导学生观察题目时可以这样导入:小朋友,这两朵小花美吗?它们让咱们做什么呢?这就直接把学生的注意引向主要的信息,即文字要求上,学生便能更好地分析比较两道题目的异同点,抓住问题的实质。
慢慢地,学生便能够寻找有用的信息解决实际问题。
这也是弱化学生语文学习中的思维定势的一种积极的措施。
例4:集中展示写话的多种题型:①看图写话,以静止的画面为学生提供形象的写作题材。
②根据文字要求先画图再写话。
③文字题目。
④选用词语写话。
这种同为写话的练习,通过从不同角度启发学生了解题型之间的异与同,准确了解题目的要求,从而训练了思维的灵活性,培养了学生审题能力。
会审题与审题能力之间不能划上一个等号,审题能力的获得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有一个学习、积累、反思、巩固、发展的长期过程。
它要求教师必须有目的地渗透在日常教学中,坚持不懈地引导学生练审题,做到“眼到、口到、手到、心到”。
渐渐得在实践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