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一级建造师学习心路历程

一级建造师学习心路历程

一级建造师学习心路历程
一建考完几天了,考试前觉得无论如何考完马上写个总结,无论能不能考过,都写一下,记录下自己的心路历程和感慨,由于考前一直把工作放一边,所以考后很忙,再加上考试完突然一下放松,惰性思想又回归了,两天了都没有动手写总结。

不过这两天也没闲着,都在整理工作,现在工作稍微整理出点思路,正好动手写一下。

决定考一建也是很偶然的事情,虽然我知道拿证可能会有一丁点补助,但我并不知道有多少,根据单位的尿性,估计一千以下吧。

可是我这个人的性格,更希望拿复习的时间来陪孩子,这也是这几年我一直没有复习考试的原因,也许叫借口更合适。

直到有一天,我被人当面打击了,然后又发现自己无力反驳,所以下定决心证明下自己:我想要的我都能做得到!仅此而已。

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努力和不努力的区别就是,面对别人的鄙视,努力之前,无力反击;努力之后,无需反击。

先说下考试的经历吧,其实单位这么多年一直在鼓励大家考一建,我也基本每年都报名,前几年是单位主动给报名,并且买学习资料,后面是自己报名自己买资料。

但是我这几年的考试从来没看过书,都是裸考,有时候甚至缺考,报名之后不参加考试。

记忆最深的是去年报了经济一门课,后来只翻了几页书,还是翻的法规,准考证打出来才知道自己报的是经济,裸考47分,再往前几年考试的看书经历几乎为零,算是新考生。

大概3月中旬决定开始复习,正准备去买书的时候已经考过同事说他的书可以给我用,但是第二天忘记带了,懵逼。

既然决定了的事,就不能等,第二天中午直接去买了套书,然后视频课件、历年真题、考试论坛、老考生经验介绍总结,各种相关资料搞起。

磨刀不误砍柴工,既然把自己当新生,就要有从零开始学习的心态,了解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考试,怎样才能考过,网上找来了很多别人的经验,慢慢开始研究怎么下手,这个很重要,能避免很多弯路,比上来就闷头看书效果好很多。

看了很多老考生的经验总结之后,我觉得一年四科并不是什么神话,如果我够努力,也一定可以的,所以我的出发目标就是一年四科,至少我要向着这个方向努力。

我在把自己的网名改成了“不过会死,请叫我死鬼”,以铭心志。

就像管理课程所说的,先定目标,再做计划,然后执行计划,检查纠偏。

那么,我的给自己定的目标就是:一年四科。

按照目标制定我的整体计划:新教材出来之前,所有公共课弄一遍,实务老课件两遍。

然后新教材出来之后还有4个月的样子,一个月用来复习公共课,3个月用来实务。

大致计划就是这么安排,考虑到工作中肯定有各种各样的杂事,更细致的安排就没有做了。

有一个原则:所有不工作的时间都要利用起来复习。

总计划有了,剩下的就是认真的执行了。

从3月18左右买完教材,就是无休无止的复习。

周末送孩子去练跆拳道的时候,他在下面道馆练习,我就在上面培训班别的教室里看书。

上班时间只要不干活,肯定在看课件。

零散的时间外出办事,就拿手机刷选择题。

严格控制自己浪费任何时间,硬要说浪费时间,只有周末的时候带家人经常去爬一下山,中午的时候给孩子做几个他喜欢吃的菜,这些时间没有用来看书。

但是这些在我看来不属于浪费时间的范畴,爬山锻炼身体,给孩子做点好吃的弥补下平时晚上看书不能陪伴的亏欠,更重要的是,我喜欢干这两件事,哈。

新教材出来前的两个月我每门公共课听了至少一遍的精讲课,百度搜索刀锋教育可以下载到众多名师课程,法规王老师讲话流利,口齿清晰,讲的很全面,而且没有废话,个人觉得很好。

陈大师的听了一点,可能不适合我这种没基础的,或者是不适合我当时的阶段,没有听很多就放弃了。

管理朱老师讲课风趣幽默,听一遍之后网络图、赢得值基本没任何问题了。

经济开始听了梅老师,听完云里雾里,而且梅老师讲课手书,我真的觉得有点不适合现在这个节奏了。

后来新教材出来之前又听了刘戈老师的课件,听完之后茅塞顿开,很多公式根本不记公式,直接按照概念自己列等式计算,印象最深的就是年金和信誉优惠,本来觉得好难的知识点,公式又复杂,听了刘戈的课件后根本不记公式,直接列等式推导。

听完这一遍课件直接结果就是后面经济做真题和模拟题,我大多数能答80多分。

新教材出来之前公共课除了听这么多课件,还每科做了4-5年的真题,每科做第一套得分及格线上下,后面的每套能略有提高,得分率在70%左右。

每套真题做完之后,我都会用红色笔标注在课本上,并写上年份。

标注在书上的过程对于记忆是一个很重要的过程,只做一下总感觉是蜻蜓点水,标注之后就知道这个点考什么,怎么考,易混淆的概念在这个过程中都清晰的区分了,个人觉得标记的过程比做真题的过程更重要。

然后,这个阶段实务听了两遍精讲,唐琼和苏婷的,胡云的听了一段,做真题直接懵逼,完全不知所云,当时好怕怕。

到了这个时候新书也快出来了,基本上符合当初制定的复习计划。

新版教材出来之后马上去买了回来,专业课变化很大,但能够说听老课件是浪费时间吗,绝对不,至少我认为听老课件还是很有用的,能够了解些以前的知识点,了解教材的变化,而且相比等到新教材出来才开始复习,你已经有一定的基础了,也方便与对新教材的理解。

这个阶段听了名师的精讲,坚持连续听的,
唐老师讲的很全面,一边听一边划书,案例分析的很到位,能告诉你为什么这个题目考核的是这个知识点,帮你找到解题思路。

董老师的课听了之后让我能够理解一部分知识点,让知识点不仅仅是书上的文字,让我知道了很多没见过的东西大概是个什么样子,很多东西为什么要按照特定的要求来做,理解之后记忆就更简单了。

董老师的专业知识很丰富,个人觉得是对我提升最多的一个老师。

朱老师,我只能说他是大师,很专业,讲课可以脱开课本,让你掌握知识的原理,对于有基础的考生,可以听朱老师的课提高,我基本在不方便看书的时候听朱老师的课件。

苏老师是个大美女,哈,而且很努力的为大家着想,总结出各种记忆口诀方便大家记忆,还有很多其他的关联记忆的方法,能让你一次性记住某个知识点,不会记住了又忘,反反复复。

这些是我个人理解的几个专业课老师的特点,供参考。

听完所有精讲课大概用了两个月,这个时候时间已经到了7月中,而且没有什么新的资料出来,复习上没什么思路,突然想起还有习题集这个东西,马上到书店买了一本,然后一章一章的刷题目,书本刷完之后马上手机再刷一遍加深印象。

习题集第二章的案例也都过了一遍,但是感觉案例题题目整体质量不高,做的时候很烦躁。

习题集过完后,我又把教材上的案例题全部过了一遍,毕竟考试是以课本为主,抛开个别超纲题目,绝大部分知识点都在书上,所以书上的例题还是有必要过一遍。

这个阶段已经对书本相当熟悉了,然后又去做真题,发现已经能找到些思路,一部分题目能够独立写出答案,大部分题目都能迅速翻到在书本哪个位臵。

基本上已经到了老师说的,提到任何一个知识点,你都能说出这个点在页面的哪个位臵并迅速翻到。

这中间大概用去二十天出头的样子。

到这个时候发现真的好累,而且实务就这种半吊子样子,实在不知道该怎么搞。

公共课两三个月没看心理也没底,下载的课件听起来感觉就是浪费时间,没办法,只能找点模拟题做个测试,如果还能及格就不听公共课精讲视频了,如果不及格,就再花点时间在公共课上。

测试的结果跟前期做真题结果差不多:管理很玄,但是能够及格;法规一般,问题不大;经济很稳,高分及格(对于这种合格性考试,我觉得80算高分了)。

最后果断作出决定,放弃公共课,考前几天有资料了再最后的冲刺。

我要保一争四,因为复习实务太痛苦了,根据近些年的考试趋势,实务教材上的任何点,都有可能是考点,复习量太大,我不想再来一次实务,而公共课,如果真的没过,第二年随便弄弄就过了。

就是抱着这样的想法,我一直到考前一周才花了3天的时间简单看了看公共课,其他所有时间都在复习实务。

进入八月份,已经有各种考试资料陆续出来啦,开始从各家资料里面筛选有用的,觉得不重要的就在课本上划一下,重要的就开始重点研读,很重要的就慢慢开始背诵,边背边抄,边背边编口诀,太多知识点了,直接背根本没戏。

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到考试前一周,爬山几个月没去过了,做饭还一直有,只是变得简单些,以前花大半个上午,现在花一个小时多点,自己营养要跟上,孩子也要吃。

考前几天是相对比较轻松的,我就是反复看了下这一个月来觉得比较重要的知识点,重要的背诵,漏掉的抄抄写写。

终于到了考试的那一天了,因为在离家四十几公里的地方考试,不可能每天开车回来,浪费时间又太辛苦,打完准考证的时候已经定好了宾馆,周五下午没
有上班,直接开车前往考场了,深知这两天的考试将决定我这半年来吐血复习的结果,各种准备工作做足,找饭店,看考场,熟悉路线等等。

考试的时候发现,准备的这么充分,还是少了一个很重要的东西,手表,平时手机用的多,不习惯带手表,没想到这块去。

公共课时间相对充足,基本能提前做完,被坑的是实务课,由于时间没掌握好,导致案例题第一题浪费太多时间,后面的题目没有认真分析题目就匆匆作答,甚至有一个会的问题遗漏了半个问答。

检查的时候只检查了选择题,问答题漏了都没检查出来。

所以慎重提醒,一定带一块手表。

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全科通关,激动万分!以上就是我的学习历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