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一政治大题答题技巧PPT

高一政治大题答题技巧PPT


(二)、提高思维品质,优化思维过程和方法
(1) 运用辩证思维的方法 辨证思维的方法在政治科学习与考试中应用最广泛,它是指分析问 题时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矛盾的观点看问题,特别是用全面的 观点看问题。我们在分析某一事件、某一观点、某一行为等问题时 一定要坚持辩证思维。既要知其一,又要知其二;既不能简单地肯 定一切,也不能简单地否定一切。如2003年文综考试第41题的第 (1)题第③问:“试用辨证的观点分析美国历史上的人口迁移现 象。”解答此题要抓住设问中的关键词“辨证的观点”。
一、命题探秘:“万变不离其宗”
历年高考政治学科的命题都力求“稳中有变, 变中求新”。但是,细心比较分析考察后,也不 难发现其中所呈现的共同特征: 1、高考命题怎么选材—宏观视角,微观切口
政治问答题通常不回避热点,且选取的材料大都具有时代 实效性、突出当前国内外热点(国内热点为主)、突出区域 特色等特点,考察学生对当前党和国家政治、经济及社会生 活中重大方针、路线、政策的理解运用,可以说选材的视角 是很宽泛的。但在命题切入时,往往选择微观的、甚至是隐 蔽的角度进行设问,问的很小很细,不会太宽泛,所以我们 的答案也要紧扣设问,不能泛泛而谈。
如: (08全国卷一38题第(1)问:为了防止粮食危机蔓 延到我国,造成粮食价格大幅度上升,我国政府应采取哪 些政策措施?
——涉及知识点:供需影响价格
答(1)稳定粮食需求。措施包括:杜绝精神浪费;限制 工业用粮;减少或禁止粮食出口;完善粮食储备制度。 (需求方面措施) (2)从长远看,采取有效措施,增加粮食生产。措施包 括:坚持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加大对农业的坚持 和完善农产品价格支持机制;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促 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稳定耕地面积等。(供应方面措施)
具体而言,经济常识方面可以从不同的主体:政府(国家、 社会)、企业(生产者、经营者)、产业(劳动者)、消费 者等角度回答,不过一定要根据材料的暗示或设问的限制进 行筛选。讲到政府无非就要涉及“两个手段”或者经济制度 (所有制、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和法律法规、政策; 讲到企业就从企业改革、经济效益、企业的形象信誉、科技、 管理、经营者素质【区分生产领域(主要是厂长经理等)和 流通(销售者)两个领域】等;讲产业无外乎讲产业结构调 整、生产与市场的关系、劳动者的权利(劳动合同)、劳动 者自身的素质问题;讲消费者一般离不开消费者的权利义务 和维权意识(运用法律武器)……
据广东省统计部门调查,2005年全省紧缺民工100万人。产 生“民工紧”现象有两个原因:一是部分民企特别是一些中小 企业诚信严重缺乏,不能善待打工者。二是地方政府只注意为 外商、为企业考虑“投资环境”,却忽视了保护外来工的合法 权益。 (1)广东“民工紧”的经济学启示是什么?(6分) 答:劳动者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企业经营者要遵纪守法, 诚实信用;政府应营造良好的用工环境,切实保障劳动者的合 法权益。 (2)运用有关知识谈谈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 政府应该怎么办?(4分) 答:政府要切实履行经济职能,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和依 法治国原则 思维点拨:⑴题从经济常识角度设问,答案分别针对劳动 者、企业和政府等不同的市场主体做出具体要求;⑵题限定从 政府角度出发用国家职能和活动原则回答。 小结:紧密联系材料,针对不同行为主体,多角度地展开, 回归课本,用词简练,具体落实。
例 为了提升综合国力,今年来我国在发展经济、政治的同时, 也十分重视文化的发展。一方面,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向世界展 示了中国悠久文化的魅力;另一方面,发展国内文化事业和文化 产业,满足人们多方面的精神需求。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 国内文化产业的发展,人民逐步认识到文化消费的意义,并增加 文化消费。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人过度消费和文化素质低俗化的 倾向,必须予以警惕。根据材料,阐明在国内文化消费中人们应 当树立什么样的消费观? 答:(1)应树立科学的消费观。倡导积极向上的健康文化,摒 弃低俗文化。(2)物质消费和文化消费协调发展,应逐步增加 文化消费。(3)文化消费应与收入水平相适应,提倡适度消费, 反对过度消费。 思维点拨:本题围绕消费观展开,组织答案时首先联系课本关于 消费观的知识,然后有针对的分析材料:增加文化消费—协调消 费观;文化素质低俗化—科学消费;过度消费—适度消费。环环 相扣,浑然一体。
三、问答题题注意要点:
(一)把握答题的基本步骤 主观性试题一般由情景、设问、立意三个要素组成。情景,即试题材料; 设问,是要求我们解决的问题,一般由几问组成;立意,即考查考生运用 的知识结构和能力层次。立意隐于题中,它是通过设置的情景和巧妙的设 问结合来显现的。因此,做好主观性试题应通过分析题目提供的情景、设 置的问题来把握命题人的意图。第一步,提取有效信息慎审题。先读设问, 一要研究设问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还是递进的。二是要明确每个设问对知 识运用的限定。三要分清每一设问要求运用的逻辑方法,是归纳法还是演 绎法。四要确定答题的基本思路。再读材料,带着问题把材料读明白、分 析透,这样才有目的性和针对性。第二步,精心布局慎答题。首先,要根 据有效信息将相关的知识内容和热点内容从头脑中提炼出来,根据题目的 材料和设问的指向,决定答题内容的取舍。其次,列出答题的简要提纲, 并认真对照材料和设问,检查是否抓住了问题的核心,是否联系了相关问 题,是否全面和层次清楚等。最后,要恰当地使用经济学、哲学、政治学 的术语,紧扣题意回答问题,力求做到条理清楚、逻辑严密、表述准确、 言简意赅。可以概括为“研究设问明关系,通读材料抓主题,细读材料分 层次,活用归纳与演绎;根据设问找原理,理论联系实际要对齐,列出提 纲再对照,语言规范有条理。”
2、高考命题怎么设问—题目在书外、答案在书中
高考命题点应当是社会热点和教学重点的结合,不 能结合教材重点的纯粹热点、新闻是不便于考察或没有 意义的。可以说,素材的选取是“别有用心”的,必定 围绕学科的主干知识进行设问。因此,扣紧教材观点去 组织答案,落实到卷面上的必须是教材上的知识点,有 时适当补充时政观点。既然设问是立足课本的主干知识, 所以在分析材料时就不要被相对陌生的材料吓倒,要相 信其答案我们肯定学习过,这也特别要求我们对教材知 识一定要熟悉,否则材料看了半天你都联系不到相关的 知识点去。
3、高考命题怎么立意—有话好好说
高考命题的趋势是越来越侧重考察考生的综合应用能 力,更加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演绎能力和聚合思维能力。 在答题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核心问题抓不准,答非所问; 语言表达不科学、不规范、不专业,口语化严重;分析问 题缺乏应有的内在逻辑性、条理性、层次性,语言混乱; 理论和实际相脱节等等。 因此,作答主观性试题,必须做到“言之有序”和 “言之有物”。“言之有序”就是要求答案必须有一定逻 辑性和条理性,在操作上就是要“要点化”;“言之有物” 即要求答题的行文要“规范、具体”,注重政治术语的运 用,紧密联系课本相关知识。
经济常识:阐述必要性,无非就是从社会经济现状、
生产力水平状况、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等方面组 织答案;回答重要性无非包括对社会生产力的促进,对生 产关系(经济体制、经济结构)的变革,对人民生活水平 的提高,以及经济与社会的全面进步,落实科学发展观等 等诸多方面的影响。 例1:分析开封市为什么把旅游业作为“兴市之本”? 答:故都开封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是按市 场经济配置资源的必然选择。将带动该市服务业等第三产 业的发展,建立适合于该市市情的产业结构,推动整个地 区的社会经济的发展。 思维点拨:在上题答案中,讲开封旅游资源的丰富和市 场经济的要求是论述现实的必要性,讲旅游对其他三产发 展(生产力)、调整经济结构(生产关系)、促进经济发 展则是谈意义、重要性。由直接而间接,条理性很强。
1.要求回答“是什么……?”的题目的解题技巧
这种类型的题目设问的形式是很多的,如“材料反映 了什么问题/现象?”、“材料体现了什么道理?”、 “材料表明/说明了什么道理?”;当然,这种题目还有 一定的限制性,比如限定从经济常识、哲学常识或政治常 识的某特定角度答题的要求。这类题目主要考察学生对材 料的概括和抽象,从而考察其归纳思维能力。回答该类型 的题目,首先弄清材料的层次,然后概括出各层的中心意 思即论点,最后根据论点回忆教材及时政材料中与此论点 相联系的理论知识,结合题目的具体要求进行分析“筛 选”,从而确定答题所运用的理论知识。答题要求简明扼 要,再现课本知识即可,必要时(一般是哲学题目)适当 地联系材料。
4.要求回答“谈谈认识、理解……”的题目的解题技
此类问题实际上是对前三种设问的综合。设问形式还有“评 价、评析、看待、看法”等。答题过程应包括“是什 么”“为什么”“怎么办”几个层次,在具体步骤上,应当 有作出判断或表明态度、阐明理由、提出对策等几步。当然, 如果设问或材料中没有亮出观点或做法的话,往往“作判断” 这一步可以省略。(如例1) 例1 汽车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汽车工业的发展 与人们生产、生活方式息息相关。从哲学角度,我们应如何 看待汽车工业的利与弊? 答:①对待汽车工业的发展,应坚持一分为二的原则,分 清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②应大力发展汽车工业,同 时也必须重视发展汽车工业所造成的环境和社会危害等负面 效应。 思维点拨:从对立统一规律角度阐明理由:坚持两分法看 待利弊;再运用矛盾分析法说明怎么解决(对待)。
例2: 2000年夏季,我国一些家电企业结成“价格联盟”, 达成了限制大幅度降价的销售协议。然而,协议墨迹未干, 参加协议的厂家便纷纷“跳水”降价,限价销售宣告失败。 问:如何认识价格联盟这一经济现象?
答:①企业人为地采取“价格联盟”的做法限价,不利于正 常的市场竞争。②商品价格由商品价值量决定,劳动生产率 提高是商品价值量下降,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供过于 求,商品价格必然下降。③企业要遵循价值规律,正当竞争。 企业要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提高生产率,主动开发适合市 场需求的新产品。 思维点拨:首先分析价格联盟的做法是违背价值规律的, 是错误的。然后说明理由并指出企业应该怎样竞争? 小结:审清观点正误,对此作出判断;从设问的限制性出 发回归课本说明正或误的理由;针对地提出正确可行的做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