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课:政治参与公民责任第一节:政治参与是人民当家做主的体现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公民政治参与的主要形式有政治选举、政治结社、政治表达。
·政治选举是人民群众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途径和形式。
是公民进行政治参与的最重要、最直接、最广泛的政治权利。
·政治结社包括参加政党活动和参加政治性的社会团体两大类。
·政治表达是公民参与政治最直接、最广泛的方式之一。
·我国宪法规定,公民享有言论、出版、集会、游行、示威的自由。
政治参与的目的:公民的政治参与是公民的政治权利得以实现的重要方式。
公民政治参与的目的,是要使人民群众能够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一切主要活动,使国家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在最大程度上符合人们的利益和愿望。
政治参与的特点:①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是有序的政治参与。
·所谓有序,即指“依法”。
·依法是有序的必然方式。
·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体现了公民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和依法履行公民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②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应当是合法的政治参与。
·它是公民在宪法和法律所赋予公民的民主权利的范围内进行的政治活动③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应当是自主、理性的政治参与。
我国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具有良好的环境条件:①我国是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稳步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的多党合作和政治政协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不断完善,为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提供了基本的制度保证。
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为公民政治参与提供动力机制。
③民主政治建设为公民政治参与开辟广阔途径。
④依法治国为公民政治参与提供法律制度保障。
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受《宪法》和法律的保护:《宪法》保护是最重要最基本的保护。
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的必然性:我国是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内在要求。
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的原则: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是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
它的具体实施必须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①坚持党领导的政治参与原则②坚持法制化的政治参与③坚持渐进式的政治参与原则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意义:①是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客观需要。
②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内在要求。
③是密切党和政府与群众的血肉联系、维护社会安定和谐的要求。
④是增强公民的政治责任感、保证国家机关的决策顺利实施的要求。
第二节拓宽政治参与渠道保证人民当家做主·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
要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参加选举是公民政治参与的最重要、最直接、最广泛的政治权利,是人民当家作主行使管理国家权力的主要途径,也是公民参与国家管理的基础和标志。
·我国的选举制度是适合中国国情的一种真正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选举制度。
选举制度的特点:①平等性②广泛性③真实性④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相结合:选举法规定,全国人大的代表和省级人大代表由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不设区的市、市辖区、县、自治县、乡、民族乡、镇的人大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
选举制度的必然性:选举制度从根本上来说受国家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的制约,受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发展水平的制约。
选民条件:年满18周岁的公民,除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以外。
民主决策的方式:·间接参与民主决策:通过人大代表提出自己的建议,举行听证会,邀请各个阶层的认识开展讨论。
·直接参与民主决策:通过村委会和居民委员会组织,公民可以直接参与基层民主决策,管理与自己有关的事务,通过各种职工代表大会,还可通过工会,妇联,共青团,学生会等。
·我国还有社情民意反映制度、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社会听证制度、专家咨询制度等。
公民参与民主决策意义:保证公民对决策的参与权利,都是实现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的必然要求。
公民依法参与决策过程,有助于决策者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和切实珍惜民力,有利于促进公众对决策的理解和认同,从而推动决策的实施。
在参与民主决策的实践中,公众也锻炼了参与决策的能力,增强了政治责任感。
参与民主管理的方式:①间接参与民主管理:就是通过选出的代表参加管理。
②直接参与民主管理:就是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直接管理国家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社会事务。
公民参与民主监督的方式:最重要的是公众的直接监督。
公民可通过检举、控告、上访等形式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违法和失职实施监督。
舆论监督则是公众直接监督的一个有效组成部分。
第六课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第一节维护我国的国家统一国家主权:国家主权是国家的中央政权机关所固有的处理国内国际事务的最高权力。
国家主权的特征:①国家主权对内表现为至高无上②国家主权对外表现为独立性·国家主权的两个特性,是紧密相连的。
国家主权的基本内容:①国家的政治独立②国家的经济自主③国家的领土完整·国家主权是以国家为范围的,只有国家中的中央政权机关才是国家主权的实体。
因此,国家主权不能分割,一个国家的任何一个部分、任何一个地区,都不能享有独立的主权。
·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是一切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也是各国平等交往的前提条件。
维护国家的主权,是任何一个主权国家处理与其他国家关系时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
“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的提出:·为了和平解决香港、澳门和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大业,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科学构想。
·“一国两制”科学构想,既体现了实现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性,又充分考虑香港、澳门、台湾的历史和现实,体现了高度的灵活性,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一国两制”方针的科学内涵:①坚持“一国”是前提和基础②两种制度并存③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实行“一国两制”、高度自治、港人治港和澳人治澳。
按照“一国两制”方针,特别行政区除外交和国防事务属中央人民政府管理外,享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保持财政独立;可以“中国香港”、“中国澳门”的名义通外国签订双边经济、文化、科技等协定。
台湾与大陆统一后,除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外,还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
)一国两制的意义:①有利于实现祖国的统一②有利于推动大陆的对外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③有利于香港、澳门、台湾的稳定、繁荣和发展。
④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①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石。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
②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
③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④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我们愿意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前景,但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这决不是针对台湾同胞的,而是针对对外国势力干涉中国统一和台湾分裂势力搞“台湾独立”图谋的。
维护国家主权:维护国家的主权和统一是每个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法定义务,是全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
第二节维护我国的民族团结新型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我们的民族关系是完全新型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关系。
平等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石,团结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主线,互助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保障,和谐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
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是我们制定民族政策的法律依据。
①民族平等②民族团结(加强民族团结,必须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前提。
)③各民族共同繁荣(巩固和发展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核心是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符合中国国情和各民族共同利益。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由我国的国情决定的:·具体地说,是由我国长期发展的历史、各民族共同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以及各民族共同生活的实际情况等因素决定的。
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长期存在,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依据。
②近代以来在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形成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治基础。
③各民族小聚居、大杂居的人口分布格局,各地区资源条件和发展的差距,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现实条件。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以维护国家的统一为前提的。
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少数民居聚居区实行的。
·(一个少数民族可以同时在不同的聚居区,建立自己的民族区域自治地方。
在一个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内,其他少数民族也可以在其聚居区内建立相应的民族区域自治地方。
)③民族区域自治地方是通过自治机关来行使自治权的。
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即那里的人大与政府。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意义:①保证了少数民族管理国家大事和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民主权利。
②有利于捍卫国家的统一和安全③有利于加快少数民族区域的经济文化事业自觉维护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宪法规定公民有维护民族团结的义务·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还包括正确对待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
)第七课独立自主和平发展第一节纷繁复杂的国际社会国际社会的构成:当代国际社会的成员,主要包括两大类,一是主权国家,二是国际组织。
主权国家是当代国际社会最基本的成员:主权国家与地区的区别在于主权国家必须具有人口、领土、政权、和主权四个基本要素。
主权国家的基本权利:①独立性②管辖权③平等权④自卫权·在当代国际社会中,享有独立性、管辖权、平等权、自卫权等基本权利的主权国家,也都应履行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等国际义务。
国际组织:①按照国际组织的主体构成划分,可分为政府间国际组织和非政府间国际组织。
②按照国际组织的性质划分,可分为政治性的国际组织、经济性的国际组织和军事性的国际组织。
③按照国际组织的活动区域划分,可分为世界性国际组织和区域性国际组织。
④按照国际组织的目的和任务进行划分,可分为综合性的国际组织和专门性的国际组织。
·联合国是综合性的国际组织,也是政府间的、世界性的国际组织,是当代作重要的国际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