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胃肠间质瘤诊断治疗共识(完整版)近年来,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在诊断、治疗及研究领域取得快速进展,部分研究结果将对GIST临床诊疗实践产生重要影响。
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GIST的规范化诊断和治疗,经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hinese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CSCO)胃肠间质瘤专家委员会对关键内容进行充分讨论,并对争议问题进行投票,最终,在2013年版共识基础上,形成了《中国胃肠间质瘤诊断治疗共识(2017年版)》,现予公布。
1 病理诊断原则1.1 GIST的定义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在生物学行为上可从良性至恶性,免疫组化检测通常表达CD117和DOG1阳性,显示卡哈尔细胞(Cajal cell)分化,大多数病例具有c-kit或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α多肽(platelet derived growth factor receptor alpha,PDGFRA)基因活化突变,少数病例涉及其他分子改变,包括SDHX、BRAF、NF1、K/N-RAS及PIK3CA等基因突变等。
1.2 对标本的要求手术后的标本需要及时固定,标本离体后应在30分钟内送至病理科,采用足够的中性10%福尔马林液(至少3倍于标本体积)完全浸泡固定。
对于直径≥2 cm的肿瘤组织,必须每隔1 cm予以切开,达到充分固定。
固定时间应为12~48小时,以保证后续免疫组化和分子生物学检测的可行性和准确性。
有条件的单位应留取新鲜组织妥善冻存,以备日后基因检测之用。
1.3 GIST的病理诊断和辅助检测1.3.1 基本诊断组织学上,依据瘤细胞的形态可将GIST分为3大类:梭形细胞型(70%)、上皮样细胞型(20%)及梭形细胞-上皮样细胞混合型(10%)。
即使为同一亚型,GIST的形态在个例之间也可有很大的差异。
除经典形态外,GIST还可有一些特殊形态,少数病例还可见多形性细胞,尤多见于上皮样GIST。
间质可呈硬化性,可伴有钙化,特别是小GIST,偶可呈黏液样等。
此外,发生于小肠的GIST内常可见嗜伊红色丝团样纤维小结(skeinoid fiber),对诊断也具有一定的提示性意义。
1.3.2 靶向药物治疗后的GIST 经靶向药物治疗以后,GIST可发生坏死和(或)囊性变,部分病例中细胞密度明显降低,瘤细胞成分稀疏,间质伴有广泛胶原化,可伴有多少不等的炎性细胞浸润和组织细胞反应。
近年来,经靶向治疗后再经手术切除的GIST标本也逐渐增多,对这类标本推荐的组织学疗效评判标准为:①轻微效应,0%~10%;②低度效应,>10%且<50%;③中度效应,≥50%且≤90%;④高度效应,>90%。
但是组织学评估疗效与GIST预后的相关性尚有待于更多病例的积累和研究。
1.3.3 GIST的免疫组化GIST的免疫组化检测推荐采用CD117、DOG1、CD34、琥珀酸脱氢酶B(SDHB)及Ki67标记,可酌情增加SDHA 标记。
CD117和DOG1建议加用阳性对照。
1.3.4 GIST的分子检测应在符合资质的实验室进行分子检测,推荐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扩增-直接测序的方法,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GIST的分子检测十分重要,有助于疑难病例的诊断、预测分子靶向药物治疗的疗效及指导临床治疗。
专家委员会推荐存在下列情况时应进行分子检测:①疑难病例应进行c-kit或PDGFRA突变分析,以明确GIST的诊断;②术前拟行分子靶向药物治疗者;③所有初次诊断的复发和转移性GIST,拟行分子靶向药物治疗;④原发可切除GIST手术后,中-高度复发风险,拟行分子靶向药物治疗;⑤鉴别野生型GIST;⑥鉴别同时性和异时性多原发GIST;⑦继发性耐药需要重新检测。
检测基因突变的位点,至少应包括c-kit基因的第9、11、13和17号外显子以及PDGFRA基因的第12和18号外显子。
对于继发耐药的患者,应增加检测c-kit基因的第14和18号外显子。
原发c-kit基因突变可表现为多种突变类型,其中缺失突变约占50%,特别是557-558缺失突变,其生物学行为较非缺失突变更差,表现为自然预后差、伊马替尼治疗有效时间相对较短等。
明确外显子11具体突变类型,对评估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制订整体治疗策略具有一定价值。
因此,分子检测报告中应对c-kit基因外显子11突变的具体类型加以描述。
BRAF突变在少数野生型GIST中可检测到,其可能作为野生型GIST 的一个特殊亚组,BRAF抑制剂治疗该类患者仅有个案报道,且总体突变率低,不推荐将BRAF基因突变检测作为常规检查。
目前二代基因测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与液体活检在GIST领域中的报道较少。
但有少数研究发现其可检测到少见突变类型,并可能提早发现继发基因突变,具有潜在的可应用性。
鉴于NGS 和液体活检的可靠性和临床价值尚有待于进一步评估,故这两种技术不能取代直接测序用于原发GIST的分子检测。
但对于进展期GIST,尤其是继发耐药病例,推荐NGS与液体活检可用于探索性研究。
1.3.5 GIST的诊断思路和标准从事GIST病理诊断的病理医生不仅要熟悉GIST的各种形态学表现,也要了解各种易被误诊为GIST的肿瘤。
免疫组化检测强调联合使用CD117和DOG1标记:①对于组织学形态符合GIST且CD117和DOG1弥漫(+)的病例,可以作出GIST的诊断;②形态上呈上皮样但CD117(-)、DOG1(+)或CD117弱(+)、DOG1(+)的病例,需要加行分子检测,以确定是否存在PDGFRA基因突变(特别是D842V突变);③CD117(+)、DOG1(-)的病例首先需要排除其他CD117(+)的肿瘤,必要时加行分子检测帮助鉴别诊断;④组织学形态和免疫组化标记均符合GIST,但分子检测显示无c-kit或PDGFRA基因突变的病例,需考虑是否有野生型GIST的可能性,应加行SDHB标记,表达缺失者应考虑SDHB缺陷型GIST,表达无缺失者应考虑其他野生型GIST的可能性,有条件者加行相应分子检测;⑤CD117(-)、DOG1(-)的病例大多为非GIST,在排除其他类型肿瘤后仍考虑为GIST时,需加行分子检测。
GIST的病理诊断思路参见图1。
1.4 野生型GIST 野生型GIST指的是病理诊断符合GIST,但分子检测无c-kit/PDGFRA基因突变者。
约85%的儿童GIST和10%~15%的成人GIST为野生型GIST。
根据是否有SDHB表达缺失,野生型GIST大致可分为两大类:①SDH缺陷型GIST,包括SDHA突变型、散发性GIST、Carney三联征相关性及Carney-stratakis综合征相关性;②非SDH缺陷型GIST,包括BRAF突变、Ⅰ型神经纤维瘤病(NF1)相关性、K/N-RAS 突变及四重野生型(quadrupleWTGIST)等,参见图2。
1.4.1 SDH缺陷型GIST 约占野生型GIST的50%,包括:①无综合征相关的SDH缺陷型GIST:发生于儿童和青年人,女性多见。
肿瘤发生于胃,镜下常呈多结节性或丛状生长方式,瘤细胞呈上皮样,也可为混合型,约50%的病例于淋巴管内可见瘤栓,约10%的病例于区域淋巴结内可见瘤转移,免疫组化标记显示瘤细胞可表达CD117和DOG1,但SDHB表达缺失。
分子检测显示约50%的SDH亚单位(SDHA、SDHB、SDHC 或SDHD)功能丧失性胚系突变,其中约30%为SDHA突变(多为胚系突变),免疫组化SDHA失表达,20%为SDHB、SDHC或SDHD突变。
余50%的病例SDHC促进子高甲基化和SDH复合体表观基因沉默,常过表达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受体1R(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1 receptor,IGF1R);②Carney三联征相关性GIST(Carney Triad):无家族性,可伴发肺软骨瘤(常为多灶性)和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仅22%的患者同时合并三种肿瘤,53%的患者同时有GIST和肺软骨瘤,24%的患者同时有GIST和副神经节瘤。
其他可伴发的肿瘤包括嗜铬细胞瘤、肾上腺腺瘤及食管平滑肌瘤。
由SDHC甲基化所致,标记SDHB为阴性,标记SDHA为阳性;③Carney-stratakis综合征相关性GIST:是一种遗传学疾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不全外显。
由SDHB(10%)、SDHC(80%)及SDHD (10%)的胚系失活性突变所致,突变导致蛋白表达丢失,标记SDHB为阴性。
1.4.2 BRAF突变型GIST 占野生型GIST的3%~7%,好发于小肠(56%),其次为胃(22%)。
组织形态上多为梭形细胞型,免疫组化标记仍显示CD117(+)、DOG1(+)。
分子检测显示BRAF基因15号外显子(p.V600E)突变。
少数情况下为伊马替尼(IM)耐药性二次突变。
1.4.3 NF1相关性GIST GIST在NF1患者中的发生率为7%。
NF1相关性GIST患者年龄相对较小,肿瘤多发生于空肠和回肠,常为多结节性,伴有Cajal间质细胞(ICC)增生。
分子检测显示NF1功能丢失性胚系突变,但突变无热点集中现象,可为插入/缺失或框内移位突变、错义突变。
1.4.4 K/N-RAS突变型GIST 原发耐药GIST或KIT/PDGFRA突变型GIST可发生RAS突变。
1.4.5 四重野生型GIST 极为罕见,可过表达分子标记CALCRL和COL22A1,或涉及酪氨酸和细胞周期依赖激酶(NTRK6和CDK6)以及ETS转录因子(ERG)等基因,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1.4.6 其他类型包括PIK3CA突变和具有ETV6-NTRK3融合基因等。
1.5 小GIST和微小GIST 直径≤2 cm的GIST统称为小GIST,直径≤1 cm的GIST定义为微小GIST(micro-GIST),其中的大多数病例为偶然发现。
尽管大多数小GIST或微小GIST病例在临床上呈良性或惰性经过,但确有极少数病例显示侵袭性行为,尤其是核分裂象计数>5/50 HPF或>10/50 HPF者。
1.6 原发完全切除GIST的危险度评估GIST的危险度评估适用于原发完全切除的GIST。
下列几种情形不适合进行危险度评估:①各类活检标本,包括细针穿刺活检、芯针穿刺活检及内镜活检等;②已发生复发和(或)转移的GIST;③经过靶向治疗的GIST。
原发可切除GIST术后复发风险评估系统包括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NIH)(2008改良版)、WHO(2013年版)、美国国防病理学研究所(Armed Forces Institute of pathology,AFIP)标准、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NCCN)指南(2016年第2版)、热点图及列线图,参见表1~5和图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