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版2020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14 姜夔 扬州慢(淮左名都)学案 鲁人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部编版2020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14 姜夔 扬州慢(淮左名都)学案 鲁人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14 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预习——夯实基础][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初霁.( ) 戍.角( ) 怆.然( )豆蔻.( ) 窥.江( ) 弥.望( )【答案】jìshùchuànɡkòu kuīmí第2步词语释义——字字落实根基牢(1)戍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怆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自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军营中的号角。

(2)悲伤。

(3)自己创作。

第3步名句积累——经典名句君须记(1)自胡马窥江去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青楼梦好,____________。

(3)二十四桥仍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答案】(1)废池乔木犹厌言兵(2)纵豆蔻词工难赋深情(3)波心荡冷月无声[作者名片]以诗词、其书法精湛,诗负盛名,尤以词著称。

词作或感慨时世、抒写恋情,或写景咏物、记述交游。

琢句精工,韵律谐婉,格调高旷,寄意幽邃,艺术造诣较高。

以清冷刚健的词笔开创了体制高雅的风雅词派,亦称格律词派。

著有《白石道人,词有《白石道人歌曲》。

扬州慢,词牌名,是南宋词人、音乐家姜夔的自度曲,而以此调创作的词中最著名的就是姜夔的《扬州慢》(淮左名都)。

[探究——精研文本]【背景介绍】这首词写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其时词人才二十一岁。

这时距完颜亮南侵(1161)已有十五年,距符离之败(1163)亦有十三年,但扬州城却依然是四顾萧条,一片残破景象。

作为一个身世孤寒、流落江湖的旅人,一个关心国家前途的词人,当他征途小驻,这座想象之中昔年歌吹极盛的名城,却以残破凄凉的姿态出现在他的眼前,他目击心伤,就在沉重的叹息声中抒发出对战后芜城的伤悼之情,以及由此而生的无限哀时伤乱之感。

【整体感知】在这首词中,作者具体形象地描写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悲叹今日的荒凉,追忆昔日的繁华,抒发了封建文人身遭离乱之时的“黍离之悲”。

【文本深读】1.很多诗词作品前面都会附有简短的序言,或述背景,或说缘由,或点题旨,或传感情。

一则说明写作的缘由,二则与正文相映成趣。

据此分析《扬州慢》词前的小序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主要交代了写作这首词的时间地点——丙申维扬,当时的情景——四顾萧条,诗人的心境——怆然感慨,词的主题——黍离之悲。

2.本词在写法上虚实结合,情景交融,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3.“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一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废池乔木”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废池、乔木本是没有知觉的东西,词人将它们人格化,作为15年前那场浩劫的目击者,战争的恐怖、敌人的凶残,种种景象仍然留在它们心中,连它们都在痛恨金人发动的侵略战争,物犹如此,人何以堪?把作者对战争的厌恶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4.“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杜牧为何而惊?该句在全词中有何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因“空”而“惊”,反照现实扬州何等凄清荒凉,何等令人心痛!连缀全词,由上片的纪行写景过渡到下片的联想对比,一边是萧条冷落,一边是繁华热闹;一边是实,一边是虚。

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和感时伤世的意绪。

5.赏析“清角吹寒”中“寒”字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寒”字用得很妙,寒意本来是天气给人的触觉感受,但作者不言天寒,而说“吹寒”,把角声的凄清与天气联系在一起,把产生寒的自然方面的原因抽去,突出人为的感情色彩,似乎是角声把寒意散布在这座空城里。

听觉所闻是清角悲吟,触觉所感是寒气逼人。

6.《扬州慢》(淮左名都)一词,作者引用了前人的诗句,是否有抄袭剽窃之嫌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没有。

《扬州慢》一词的写法除有虚有实、有景有情、回环反复、跌宕生姿、读来颇有身临其境之感外,更有特色之处是化用前人诗句。

化用前人诗句是词中用典的一种方式,化用的目的是加深词中意境,促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本词化用前人诗句,采用借用词语的方法,“春风十里”“豆蔻词工”和“青楼梦好”“二十四桥”四语,全出自杜牧以扬州生活为主题的七言绝句。

如“豆蔻词工”和“青楼梦好”,它们使人联想到杜牧曾写过许多赞美扬州的诗篇,并且佩服他那出众的才华,可是如果他活到今天,目睹扬州惨遭洗劫后的凄凉景象,也很难写出他的感受来。

这就表明这景象确实使人有难言之痛。

这样写,使词的意境又深了一层。

【名句鉴赏】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鉴赏】二十四桥因桥边盛产红芍药花,故又称红药桥。

红药一到春天就开始生长,不管人世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自然物的本性不会改变。

往年,它可以供游人观赏,可是现在城空了,人少了,何况国难未息,谁也无心去观赏它。

作者面对清冷的景色,看到桥边依然盛开的红花,不禁悲从中来,向芍药发问:你们寂寞地开在这里,无人来观赏,你们为谁而开呢?这里将无情的花儿赋予了情感。

词人借此曲折地表现出劫后扬州人民的凄苦生活情况,以及自己感时伤乱的情怀。

[拓展——边读边悟]课内素材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姜夔姜夔出生于书宦门第,幼年随父受教,擅长诗词,熟谙音乐;复得父辈文墨交往的感染,城市歌舞的熏陶,为其爱好和学识的长进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姜夔少年丧父,曾随姊生活。

得亲友介绍,就学于诗词名流千岩老人萧德藻,得其赏识,并娶其侄女为妻。

姜夔为人清高,不汲汲于功名,一生困顿,终身为布衣;但以诗词、音乐及书法与人交往,藉此谋取生计。

自青年时期起,他就广为交游,往返羁滞于江淮湖杭之间;结识了当时宿儒名士如范成大、杨万里、辛弃疾等人,丰富了学识,提高了诗词和音乐的创作水平。

词至南宋已发展到高峰,词家辈出。

取材广泛,笔调不一,斑斓缤纷。

但一般词人所作,多依传统词格填制,有的已拗口,不易歌唱。

姜夔因娴通音律,于通用词调外,每自创词牌,自制新调曲谱,并能吹弹伴和。

姜夔一生困蹇,怀才不遇,但却给我们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文学艺术遗产。

【应用角度】“怀才不遇”“环境与成长”“淡泊名利”“善于学习”“追求无止境”等。

美文悦读千古文人同一梦梁卫星“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