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有史诗般庞大的规模和厚重的质地,决心以这本书为故乡树起一块碑子,贾平凹用文字还原和营造了一个活生生的世界,是对将要成为绝唱的农村生活作的“挽歌”。
是对传统乡土的一种“回归与告别的双重姿态”。
《秦腔》以一个陕南村镇为焦点,集中表现了改革开放中乡村的价值观念、人际关系和传统格局的巨大而深刻的变化,被称为“一卷中国当代乡村的史诗”。
书中写到了中国农村生活20年来变化中的种种问题,比如为什么有大量农民离开农村,农民如何一步步从土地上消失等等,同时加入了作者对当今社会转型期农村各种新情况的思考和关注。
当代乡村变革的脉象,传统民间文化的挽歌!谁主盛衰:天、地、人相互对质;忍观沉浮:命、动、势彼此角力!魔幻笔触出入三界,畸形情恋动魄惊心,四稿增删倾毕生心血,一朝成书慰半世乡情!《秦腔》以一个陕南村镇为焦点,集中表现了改革开放中乡村的价值观念、人际关系和传统格局的巨大而深刻的变化,被称为“一卷中国当代乡村的史诗”。
书中写到了中国农村生活20年来变化中的种种问题,比如为什么有大量农民离开农村,农民如何一步步从土地上消失等等,同时加入了作者对当今社会转型期农村各种新情况的思考和关注。
《秦腔》并非写戏台上唱的秦腔,而是以凝重的笔触,讲述了农民与土地的关系、新时期农民的生存状态,解读中国农村20年历史。
《秦腔》是一部“反史诗的乡土史诗”,有史诗般庞大的规模和厚重的质地。
贾平凹用文字还原和营造了一个活生生的世界,是对将要成为绝唱的农村生活作的“挽歌”。
是对传统乡土的一种“回归与告别的双重姿态”。
贾平凹说:“如果你慢慢去读,能理解我的迷茫和辛酸。
”这本书中,作者以日常琐碎的农民生活为本体,力图再现故乡清风街本真的生活状态。
作品的场面甚大,人物众多,地方口语较为突出,内容丰富多样,基本涵盖了农村政治、经济、文化、风土人情的方方面面,并借疯子引生的自叙,述说了清风街几十年来的兴衰变革。
虽是散散漫漫的家常里短,但笔触却伸向中国乡土的内在,从而将现实的矛盾冲突放在现代与传统的复杂矛盾中去予以解释。
在这部作品中,秦腔剧作为一种梆子声腔剧种贯穿始终,主人公之一夏天智一生的爱好与追求就是秦腔。
而不论红白喜事或心情好坏,人们都以秦腔的不同曲牌腔调来表达内心的情绪及渲染场景的气氛。
秦腔是秦地的地方剧种,是清风街人们最喜爱的乡土文化,是夏天智的精神享受和儿媳白雪的事业追求,更是反映清风街这个小社会中各个人物家庭兴衰及社会变革的一种文化特征。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影视剧与现代流行音乐的冲击,秦腔作为一种传统剧种,逐渐受到人们的冷落;振兴秦腔是以白雪为代表的专业人士的殷切期望,也是热爱古典戏曲、传承本土文化的代表人物夏天智的心愿。
但是,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剧团不得不解体,秦腔不得不走向社会化娱乐的边缘,使从明清以来逐步发展演变并流传于今的大剧种坐了冷板凳。
而古老的清风街也犹如秦腔一样在社会发展变革中离作者回忆中的印象愈来愈远;也就是说,清风街蕴涵着秦腔,秦腔代表着的故乡的清风街已逐渐走向没落了。
《秦腔》的写作手法和故事情节的发展是作者独辟出来的蹊径,他以散文体的自叙方式娓娓道来,诉说清风街多少年来发生的故事,每个故事中不同的人物有着不同的命运,真实地再现了清风街上泼泼烦烦、纷纷争争的生活场景。
作者善于白描出各个人物的小卑微、小聪明、小志气、小龌龊、小情趣;如夏庆玉和黑娥,三踅和白娥,夏雨和翠翠,上善和金莲,君亭和小姐等,就连夏天义这位根正苗红的老农村干部在年轻时也和俊奇娘干过一件荒唐事。
虽一律都写的粗俗、野蛮、穷酸、直率,但都充满宽容和怜悯。
展现了中国底层普通人的诸般生活细节,但绝不规避丑恶,而是瑕瑜互见,坦然陈述。
《秦腔》应该说是一部悲剧气氛较浓的作品。
贾平凹有着深厚的农民情结,他追忆故乡的人与事,对于农民在改革大潮中的种种迷失心怀怜悯。
他在后记中所述《秦腔》的创作是在极度矛盾的、内心备受折磨的心境下进行的。
我想,也许他努力地想还原事物的本身,又在许多内容中取舍不定、考虑再三,清风街、秦腔、已故的亲人们构成他难以忘怀的故乡。
而能用最原始的本土语言表现真实的农村及农民生活,是他的能耐,也是他对故土及亲人的一颗赤子之心。
为了忘却的回忆———贾平凹长篇小说《秦腔》赏析20 世纪 70 年代末初涉文坛的贾平凹带着浓厚的乡恋情结 , 创造了田园般的商州乡土氛围。
90 年代 , 贾平凹小说创作有了显著变化 , 由乡村创作转向城市书写 , 与之相伴随的是贾平凹对待城乡态度的变化。
他既认识到了城市文明的发展标志着时代的进步 , 却又满怀对城市文明侵吞传统农耕文明的焦虑。
他对现代城市文明的负面作用进行了反思 , 在《废都》、《白夜》、《土门》等作品中对城市文明进行了批判。
经历着情感的困惑与悲虑 , 作家在为自己寻找一个心灵栖息地 , 最终他还是把目光投向了他的故乡 , 当他面对以往熟悉的故土时 , 他竟然再也找不到以前的那种慰藉 , 对故土的现状和未来充满迷茫。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 , 贾平凹用长篇小说《秦腔》还原和营造了一个活生生的世界 , 这是对将要成为绝唱的农村生活作的“挽歌” , 是对传统乡土的一种“回归与告别的双重姿态”。
正如贾平凹所说 : “现在我为故乡写这本书 , 却是为了忘却的回忆 , 失去根的哀叹 , 确实是一次寻根的过程。
”[1]565 一、为苍凉的农村现实哀叹贾平凹是一位密切关注社会现实的作家。
《秦腔》这部沉重之作贴近生活 , 贴近现实 , 表现了作家对当下农村的热情和关怀。
然而 , 作品展现的不是当下农村的勃兴和繁荣 , 而是农村的贫困和凋敝的现实 , 让我们看到的是农村重新陷入到另外一种沉重和苍凉之中的景象。
《秦腔》所写的是关中大地上一个有着深厚历史沉积的村子———清风街一年左右琐碎泼烦的日子 , 透过那些鸡零狗碎的琐事我们看到了当下农村的社会风气 : 乡镇基层政权勾心斗角 , 乡政府强行摊派 , 乡干部吃喝成风 , 农村经济停滞不前。
这些现象使农村出现了更复杂的问题 : 随着耕地的逐步减少 , 有限的土地在极度地发挥了它的潜力后 , 粮食产量不再提高 , 而化肥、农药、种子的价格以及各种各样的税费却迅速上涨 , 村民日渐窘迫起来 , 而乡干部工作方式的简单粗暴导致清风街发生了一场轰动全县的抗税事件。
农民单凭地里的收入难以维持生计 , 不少人家便让青壮年进城打工 , 如俊德 , 甚至抛弃土地 , 全家进城打工。
当夏风问赵宏生清风街有多少人在省城打工时 , 赵宏生说 : “大概有几十吧。
除了在饭店做饭当服务员外 , 大多是卖炭呀 , 捡破烂呀 , 贩药材呀 , 工地上当小工呀 , 还有的谁知道都干了些啥 , 反正不回来。
回来的 , 不是出了事故用白布裹了尸首 , 就是缺胳膊少腿儿。
” [1]495 西街的李建打工从脚手架上跌下来死了 , 白雪的侄子白路也是打工摔死的。
出事的家庭塌了天 , 幸免的也只能是累死累活地在贫困线上挣扎。
青壮年从村庄出走 , 也带走了村庄的活力 , 外出打工的村民的土地无人耕种而出现土地荒芜。
更让人感到揪心的是 , 当夏天智过世时 , 村里只剩下了老弱病残 , 连抬棺的人手都不够。
夏天义被大面积滑坡所埋没 , 村里也因没有主要劳力无法刨出其尸体 , 最后只好作罢 , 权当是夏天义得到了厚葬。
整个农村呈现出衰败的情景 , “希望的田野”变成了“废村”。
作品就这样讲述了农民与土地剥离的解脱与无奈 , 失落与无助。
现代人与土地的关系正在面临着破裂和毁灭,农耕文明正在惨淡地退去 , “离土”引发了土地信仰的动摇和传统价值观念的变异。
人与地之间的冲突是通过夏君亭和夏天义之间的冲突来表现的。
夏君亭这位年轻村干部认为村里人光有粮食是不能过好日子的 , 为了解决村民缺钱的问题 , 他在村里的耕地建农贸市场以繁荣经济 , 致力于拯救清风街的衰败。
老主任夏天义则为土地收拢不住人痛心疾首 , 清风街这个担任村干部三十多年的老党员 , 这个在时代的风云中有着辉煌过去的清风街最高“统帅” , 他执著地坚守和维护着脚下的土地。
同时他又迷茫、不解 , “他不明白这些孩子为什么不踏踏实实在土地上干活 , 天底下最不亏人的就是土地啊 , 土地却留不住了他们 ! ”这痛心的话语掺杂着一个农民对于土地的痴迷和刻骨的眷顾。
他带领哑巴和引生三个体弱病残修七里沟 , 改造河滩地 , 他不顾自己的年迈和家里人的反对租种俊德抛荒的土地 , 反对君亭占用耕地建农贸市场 , 坚决抵制村里用七里沟来换鱼塘 , 以愚公移山的精神治理七里沟淤地 , 最后“天葬”在他心爱的土地里 , 和这一块自己热爱的土地融为一体。
夏天义这种愚公式的行为 , 这种脱离当下现实和经济规律的道德完成和精神实现 , 虽然有崇高和悲壮的意味 , 但也流露出了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孤独、尴尬和无奈。
作家通过夏天义对乡土的留恋和执著 , 表达了一种理想 : 人来于土 , 归于土 , 把大地当作文明的根来理解 , 恢复人对大地万物的依恋感情。
这种理想透露出作家内心深处那种土地重于一切的观念 , 由此可见贾平凹在乡村消失过程中的恋土情结。
《秦腔》也完成了当下乡村在社会转型期的嘈杂熙攘的世风图景 : 农民的困惑、依恋、无奈和挣扎。
二、为传统文化的悲剧命运咏叹秦腔与秦地人有着血肉般的联系 , 清风街上的人也像热爱生命一样热爱这种古老的艺术 , 在《秦腔》里 , 作者对秦腔的描写次数极多。
不仅对秦腔的历史、艺术价值作了大量的阐述和定义 , 而且对秦腔的音乐也有细致的记载 , 比如对音乐唱段的直接记录和描写 , 对剧情的分类 , 脸谱的介绍等等 , 而且作者还塑造了一个秦腔迷夏天智。
夏天智在“文革”期间被批斗 , 在被关押时曾想自尽 , 因无意中听到别人所唱的秦腔而打消了自尽的念头 , 事后他深怀感激地说“这秦腔救过我的命哩 ! ”从此他对秦腔一往情深。
他退休之后主动用村里的高音喇叭播放秦腔 , 平时闲暇之际就跟别人唱和秦腔或是在家里往马勺背上画秦腔脸谱 , 甚至把夏风的结婚宴会办成了秦腔脸谱展览会。
后来又在剧团下乡巡演时办秦腔脸谱展览会 , 随后要夏风协助他出版秦腔脸谱书。
尽管秦腔已受到冷落 , 需要自费出书 , 但他仍乐此不疲 , 逢人便唱秦腔 , 赠马勺脸谱。
在他看来 , 不懂秦腔就不算秦人 , 以至他在县医院治病时还对夏雨说 : “你现在就回去取 , 没秦腔听在病床上躺得住 ? ”临死前他还要求播放秦腔 , 入殓时要盖脸谱马勺才瞑目 , 入葬时伴随着他的都是秦腔声。
夏天智的儿媳白雪也是秦腔艺术的精灵。
白雪既是夏天智的儿媳 , 更是其艺术知音 , 两者都有相同的审美趣味和文化认同。
白雪人好戏好 , 对秦腔艺术执著 , 尽管县剧团演出不景气 , 但她仍不改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