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河中石兽》(1)
文言文复习
《河中石兽》
复习目标
1.疏通文言文的大意。
2.理解文中“河中寻石兽”的四种方法,体会“实践出真知” 这一道理。
3.逐步养成注重实际调查得出结论的习惯,防止主观臆断的不 良倾向出现。
【文学常识】
选自《阅微草堂笔记》,作者纪昀
(1724年6月-1805年2月),字晓岚,清代学 者、文学家,直隶献县(今河北省献县) 人。晚年自号白云,乾隆年间进士。历经 清雍正、乾隆、嘉庆三朝。
内容分析有误。应是显示出讲学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觉高明而轻视他人 的特点。
(5)故事的结局是在下游数里外找到了石兽,说明只有老河兵综合考 虑了各种因素,做出了正确推断。
内容分析有误。故事的结局是在数里外的河流上游找到了石兽,而非下游。
A 5.选出对文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层次清晰,其行文结构主要围绕石兽的搜寻工作展 开,极力渲染打捞石兽的神奇过程,挖掘出生活中的哲理。
【提分巧练:掌握辨错规律,练就火眼金睛】 请找出下面各项中对《河中石兽》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地方,勾
画错处并说明理由。 (1)文中寺僧、讲学家和老河兵的分析结论,分别代表“据理臆断”
的态度、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态度。
内容分析有误。寺僧代表的是“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的态度;讲学家代表的是 “据理臆断”的态度。
2.一词多义
如是再啮 像 如
如其言 依照
3.词类活用
(1)棹数小舟
_名___词__用__作__动___词__,划___(_船__)_______
(2)岂能为暴涨携之去__动__词__用__作___名__词__,_大__水__________
4.其他重点词
(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 _靠__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二石兽并沉焉
_一__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竟不可得
_终__了__,_最__后____________________
(4)湮于沙上
_埋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遂反溯流逆上矣 _逆__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兽,连用“棹”“曳”“寻”等动词领起三个短句,简述事情经过,以 “无迹”交代结果,简洁之至,又很生动。
(2)善于在叙述中制造波澜,平而不板。作者先写庙僧打捞石兽无 果,再写讲学家的议论令“众服为确论”,最后写老河兵的“又笑曰”, 谜底这才揭晓。
(3)寓理于事,卒章显志。作者的目的不是渲染寻找石兽的过程,而 是借此引出最后的深层思考——不能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
B.文章肯定了富有实践经验的老河兵,嘲笑了和尚的愚笨, 讽刺了讲学家的自以为高明。
C.文章刻画人物的主要手段是语言描写,无论是刻画讲学 家还是老河兵,都尽显人物性格。
D.作者先写打捞石兽无果,再写讲学家的议论令“众服为 确论”,层层铺垫,最后才引出了老河兵的“又笑曰”,谜底 这才揭晓。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 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果得于数里外。
由事及理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 理臆断欤?
解读:不能仅仅凭据一知半解的片面之“理”,做 出推论,犯讲学家那样的错误。
下结论应该理据充分,这理据一部分来源于书 本知识,一部分要靠生活积累,这就是我们常说的 “理论联系实际”。
(2)这篇文章告诉我们,懂得用书本知识分析问题有时比 实际经验更可靠。
文章主旨表述有误。本文主要告诉我们:遇事不能仅凭主观臆断。
(3)寺僧按照水冲物的常理,既考虑了流水的原因,也考虑了石兽、泥 沙的关系。
内容分析有误。寺僧只考虑了流水,没有考虑石兽、泥沙的关系。
(4)第二段讲学家的“笑”,是在嘲笑寺僧“不能究物理”,显示出讲 学家博学多才、通晓事理的特点。
无迹 失败
第四种 老河兵 求之于上流 果得于数里外
探究寻石兽失败和成功的原因
第一种
没考虑流水、石兽、泥沙的关系
第二种
只考虑了流水,没考虑石兽、泥沙
第三种
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 流水
第四种
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三者 的性质及相互关系(实践出真知)
21
【写作特点】 (1)语言平易,风格简淡。本文叙述精当明快。如第一段写打捞石
1. 古今异义
(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
古义: 岸
今义:不潮湿
(2)阅十余岁
古义: 经过,经历
今义:看
(3)求二石兽于水中
古义: 寻找
今义:请求、要求、追求
1. 古今异义
(4)尔辈不能究物理 古义: 事物的道理、规律
今义:一门学科
(5)是非木杮
古义: 这
今义:表判断的动词
(6)但知其一
古义: 只
今义:表转折的连词,但是
(6)可据理臆断欤
_主__观__地___判__断__________________
(7)山门圮于河
_倒__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众服为确论
_正__确___的__言__论__________________
(9)_冲__刷__的___意__思__
文章主旨
这则故事用寺僧、讲学家和老河兵推求沉在河里的石兽 的几种不同的结论,来说明天下事物虽有共同的规律,但又 有各自的特殊原理,切不可不加分析,拘泥于一般的道理而 主观臆断。(不可主观臆断。)
总结四种寻找石兽的方法
寻找经过 人物 寻找的地点
结果
第一种 寺僧 原地水中 不可得
第二种 寺僧 顺流而下 第三种 讲学家 原地沙下
《阅微草堂笔记》内容 丰富,知识性强,语言质 朴淡雅,风格亦庄亦谐, 令人读来饶有兴味,同时 可以从中学到天文地理人
伦等无所不包的知识。
僧:求石兽于水中, 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寻十余里无迹”
讲学家:(笑)尔辈不能究物理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湮于沙石上,渐沉渐深耳。 众服为确论
老河兵:(笑)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