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XXXX年度夏季腹泻病防治培训
XXXX年度夏季腹泻病防治培训
里急后重、 粘液脓血便 p主要体征:左下腹压痛
29
引起痢疾的志贺菌
p痢疾志贺菌:致病力最强 p福氏志贺菌:最多,易转慢性 p鲍氏志贺菌 p宋内氏志贺菌:症状轻
30
急性菌痢病人的结肠改变
① 假膜 ②结肠粘膜
31
中毒性菌痢
p 多见于 2~7 岁体质较好儿童,成人少见
p 主要表现: 突起高热:可 > 40 ℃ 反复惊厥 意识障碍:嗜睡 → 昏迷 迅速出现循环和 / 或呼吸衰竭 痢疾症状多缺如 灌肠液或肛拭子:见大量RBC、WBC
脱水虚脱期 严重泻吐引起水和电解质大量丧失
严重脱水;Hale Waihona Puke 环衰竭;肌肉疼痛;尿毒症与酸中毒:
反应期及恢复期:症状恢复,部分病人可发热
21
烦躁,声嘶,口渴
眼窝深陷,两颊深凹
22
“洗衣工手/脚”
皮肤干皱、湿冷无弹性
23
舟状腹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血液浓缩表现 生化:低钾、低钠 血气分析:代谢性酸中毒 粪便:米泔水样便,RBC及WBC正常
造成直接损伤
产毒素
Vero毒素(VT):类志贺样毒素,使血管内皮细胞、上皮 细胞等发生变性、溶解、 坏死(肠、肾、CNS) 溶血素:使红细胞及血小板破坏
41
42
临床表现
出血性肠炎:剧烈腹痛、腹泻,初起水样便,后出现血便, 极易误诊为菌痢
重症者:感染一周后可出现溶血尿毒综合征(HUS),病死 率5%~10%。表现:发热,PLT减少,溶血性贫血,肾功 异常,头痛、嗜睡、烦躁、痉挛等CNS受损症状
35
“脓血便” ≠ 菌痢
所有肠粘膜侵袭性病变均有可能出现脓血便
细菌感染:沙门菌、空肠弯曲菌、耶尔森
菌、EIEC、EHEC等
寄生虫感染:血吸虫病
肛周脓肿等
溃疡性结肠炎
结肠癌/直肠癌
36
鉴别诊断
急性细菌性痢疾与阿米巴痢疾鉴别 p 慢性菌痢需与结直肠癌、炎症性肠病鉴别 p 中毒性菌痢与流行性乙型脑炎的鉴别
丙类(11种):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急性出血 性结膜炎、 麻风病、 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 包虫病、丝虫病、手足口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 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47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同一地点短时间内发现多例传染病 ; 一氧化碳中毒及农药、鼠药或其他有毒化学品引起的急性中毒; 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 重大的院内感染事件; 集体性的食物中毒事故; 群体性或出现死亡病例的免疫接种事故; 本地区罕见、已消灭的传染病或新发传染病的疑似病例; 暴发性的食源性、水源性疾病; 职业中毒和农药、鼠药或其他有毒化学品引起危害严重的急性中毒; 放射性物质泄漏、水污染等事件造成的健康危害;
48
报告时限
2小时 甲类传染病 按甲类管理的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
的肺炭疽、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24小时(一般当天发现当天报告) 其他乙类传染病、丙类传染病
49
疫情报告责任机构及责任人
疫情责任单位 1)各级各类医疗机构 2)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3)采供血机构
疫情报告人 上述机构执行职务的人员(首诊医生负责制) 乡村医生 个体执业医生
粪常规:WBC≥15/HPF(400),可RBC、Mφ 粪培养:志贺菌阳性
34
诊断
疑似病例 腹泻,有脓血便或粘液便或水样便或稀便、伴有里 急后重症状,尚未确定其他原因引起的腹泻者。
临床诊断病例 同时具备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大便常规 检查结果,并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腹泻
确诊病例 临床诊断病例 + 实验室培养病原学阳性。
43
治 疗及预防
对症治疗为主 病原治疗:禁止使用抗菌药物(病人及疑似者)
重症病例:首选血浆置换 激素、碱化尿液、输血、抗凝、血透
预防措施:吃熟食
44
夏季腹泻病防治要求
必须到腹泻病门诊专科专治(5.1~10.31) ; 做好腹泻病人的登记工作; 腹泻病人的最低培养率达到10%; 逢泻必登,逢泻必报,逢疑必检,逢泻必治; 处方盖章-腹泻病人
致病性:外毒素是主要的致病物质。 临床特征:大多数病例出现重度腹泻,伴有剧烈呕
吐,发热、腹痛多见。重度脱水者占55% ~94%, 死亡率达5%。 治疗:同O1群。
28
细菌性痢疾
p致病细菌:志贺菌(痢疾杆菌) p主要部位:乙状结肠和直肠 p主要病理:结肠化脓性、溃疡性炎症 p主要症状:发 热、腹 痛、腹 泻
代表性菌株:O157:H7 本次欧洲流行菌株: O104:H4
39
流行病学
传染源: 被污染的肉类、奶制品 污染蔬菜(日本萝卜缨、德国豆芽)
传播途径:摄入被污染的食物 人际传播(接触病人、带菌者)
易感人群:普遍易感 既往主要是儿童和老人 本次主要是成年人(87%)
40
致病机理
粘附、侵袭
32
实验室检测
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 粪常规:白细胞或脓细胞≥15/HPF(400),可
见红细胞、吞噬细胞。
病原学:粪便培养志贺菌阳性。
33
诊断标准
流行病学史 不洁饮食和(或)与菌痢患者接触史 临床表现 典型的症状与体征,如发热,腹痛,腹泻,脓血便
伴里急后重 实验室检查
37
治疗
消化道隔离:症状消失,大便连续2次培养阴性 抗菌治疗:首选氟喹诺酮,或三代头孢等,3~5天 纠正水、电解质紊乱:ORS为主 对症治疗:退热、解痉等
38
其他感染性腹泻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nterohemorrhagic e.coli,EHEC)
暴发历史:美国1982年 日本1996年:9451人发病,12人死亡 欧洲2011年:3100人发病,35人死亡
19
流行病学
p 传染源:病人(排菌时间5-14天,量可达107~109)
带菌者
p 传播途径:粪口途径
食物污染、密切接触、水污染
p易感人群: 普遍易感
隐性感染多(尤其是埃尔托生物型) 有一定的免疫力,可再感染
20
临床表现
泻吐期 剧烈腹泻和呕吐,持续数小时至l一2日
先泻后吐,水样大便,便后轻松,多无腹痛,无里急后重
1200
1000 800
600
400
200
0 1月
3月
5月
7月
9月 11月
9
2010年肠道传染病防治存在的问题
大部分二级及私营医院腹泻病门诊硬件不达标(诊室、留验 室、化验室、药房及专用厕所)
腹泻病门诊规范管理落实不到位:其他科室诊治腹泻病人; 消毒记录不规范。
个别医生不能按要求登记腹泻病人,漏登现象仍然存在,个 别医院漏登率达67%。
52
其他注意事项
除传染病报告卡外,传染病病人需同时填写在传染 病登记本和门诊日志(检验登记/出入院登记)上
传染病登记本和门诊日志(检验登记/出入院登记) 应保存3年备查
50
51
填报告卡注意事项
带*为必填项 必须填写“联系电话” 患者姓名:填写患者的真实姓名。 家长姓名:14岁以下患儿要求填写患者家长姓名。 无工作单位者:职业选择“家务及待业” 新生儿破伤风病例:职业应填“其它” 乙型肝炎患者需应选填“急性”或“慢性”,乙肝病毒携带
者、乙肝肝癌、乙肝肝硬化病例不填 诊断更改,或疑似病例转为确诊病例时,需填订正报告卡
山东省2010年无霍乱疫情 威海市自2000年以来,连续11年无霍乱疫情。
6
2010年威海市痢疾疫情
2010年全市1-12月份报告1482例,为55.65/10万,全省 报告发病数占第二位
300
250
200
150
100
50
0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45
传染病疫情报告
需要报告疾病的种类 报告时限 报告责任机构及责任人 填卡注意事项
46
法定报告传染病
甲类(2种):鼠疫,霍乱 乙类(25种):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
炎、 脊髓灰质炎、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H1N1 流感、 麻疹、流行性出血热、 狂犬病、 流行性乙型脑炎、 登革热、炭疽(肺炭疽)、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 猩 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 病、疟疾
24
病原学检查
粪便直接镜检
①涂片染色,能见到排列呈鱼群状的革兰阴性弧菌。 ②悬滴镜检,可见到运动力强,呈穿梭状快速运动的细菌。 ③制动试验,能被特异性抗血清所抑制。 ④荧光检测,应用荧光抗体检测粪便中弧菌。
粪便培养:碱性蛋白胨培养 血清抗体检测
25
诊断标准
1. 疑似病例:有以下表现之一 a.有典型临床症状的首发病例,病原学检查尚未确定。 b.霍乱流行期间有明显接触史,并发泻吐症状。
15
2010年非洲海地暴发霍乱疫情
2010年10月27日报道:海地霍乱已致3612人 感染284人死亡
霍乱患者在海地圣马克一家医院接受治疗 16
一名霍乱患者正在医院接受治疗
17
霍乱弧菌
存活力:正常胃酸中 5 分钟
江、河、井、海水中 1-3 周(O139更强)
18
病原学分型
O1群:古典生物型和埃尔托生物型 非O1群:O2 ~ O139
培训不到位(考试成绩差) ,相关防治知识宣传力度不够 霍乱培养率达不到卫生部10%的最低要求
10
腹泻病相关定义
腹泻:每日排便3次或以上,且粪便性状异常,如 稀便、水样便,黏液便、脓血便或血便等
感染性腹泻:由病原微生物及其产物或寄生虫引 起的、以腹泻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组肠道传染病
11
感染性腹泻常见病原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