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六章 煤矿顶板事故防治

第六章 煤矿顶板事故防治

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
孙光中
河南工程学院(中国 新郑)
1
1.老顶的初次来压
• 定初衡采次量取义来 指 对压 标 策特征
–– 在由老来来于顶压压老初强期顶次度间的来和,初压必次 比须断较来加裂突压强失然步支稳距架引的起支工撑作力面,顶尤板其来要压加的强现支象架。
• 形–成的来顶稳过压板定前坚程性回硬。采、工直作接空顶间薄上的方工的作顶面板初压次力来比压较强小度大、来压步
• 事故发生经过
– 靠近煤壁装煤 – 2.7m长、0.85m宽、1.04vm厚岩
块掉落 – 死亡1人
20
单体支柱工作面冒顶事故防治
①采用能及时支护悬露顶板的支架,并使端面距不大于200mm;
•正悬臂交错顶梁支架 •错梁直线柱支架布置
21
②炮采时,炮眼布置及装药量应合理,尽量避免崩倒支架。 ③尽量使工作面与煤层的主要节理方向垂直或斜交,避免
10.巷道矿山压力显 现
移近量曲线
➢ 巷道掘进阶段(Ⅰ)
掘进巷道仅对小范围岩体造成扰动,故一
般情况下矿压显现不会很剧烈.
➢采动影响阶段(Ⅲ)
采动影响是由于回采工作引起围岩应力再次 重新分布而造成的。这阶段中矿压显现也最 强烈。
➢采动影响稳定阶段(Ⅳ)
这是巷道围岩经受一次采动影响后重新进 入相对稳定的阶段,故其围岩移动特征基 本上与无采掘影响阶段类似。
期较性差出,现则。可能导致局部冒顶、甚至顶板沿工作
面切落等事故。
5
34、采场上覆岩层的横竖三区带
(1)冒落带:指直接顶岩层。冒落后成块状,彼此间失去了力的联系,不
(1)
规煤则壁地支堆撑积在影底响板区上:。煤如层果上直方接的顶岩比层较在厚,开冒采落的后影由响于下其,碎在胀工性作,面可以前充方 满2采0~空30区m,处对开老始顶变岩形层,会其起特到点支是撑水作平用移,动这剧将烈大,大垂减直轻运老动顶很的小来,压当强工度作。面
区挑顶的措施过断层。
36
6. 厚层难冒顶板大面积冒顶
• 致因
–煤层顶板是整体厚层硬岩层, 不易冒落。
• 征兆
–顶板断裂声响的频率和音响增大;
–煤帮有明显受压与片帮现象;
–底板出现底鼓或沿煤柱附近的底板发生裂缝;
–巷道(上下平巷)超前压力较明显;
(2)推裂过隙此带区:,指才老能顶引岩起梁垂组直合位。移工急作剧面增推加过。以后,老顶岩梁组合断裂、下
(2) 沉离,层但区由:于此块区度垂很直大位,移岩急层剧断增裂加后,但各各岩层块位间移并速没度有失不去尽力相的同联,系特,点而是是上 彼位此岩间层相移互动咬缓合慢,,形下成位诸岩如层“移砌动体较梁快、,悬因臂此梁,、此压区力内拱会、形铰成结离岩层块现”象等。之
老顶断裂前的结构形式及其周围的应力再分布
9
8.分层开采时的矿山压力显现的基本规律
• 由于在第一分层回采时顶板岩层已经历了一次悬 露、破裂、折断和垮落的过程,完整性受到了破 坏;
• 下分层工作面的老顶来压将会显著减弱或者不再 显现,即通常所说的在回采顶分层时可能出现 “动压”,而在回采下分层时则主要表现为“静 压”。
绞车回木支柱。
28
4.地质破坏带附近的局部冒顶
• 致因
–顶板裂隙发育、破碎; –断层面间多充以粉状或泥状物; –断层面都比较尖滑,使上、下盘之间的岩石无粘结力,
尤其是断层面成为导水裂隙时,更是彼此分离;
29
防治措施
–在断层两侧加设木垛加强维护,并迎着岩块可 能滑下的方向支设戗棚或戗柱。
–在煤壁的前方顶板和煤层特别破碎时,采用锚 杆。
–在 金 属 网 假 顶 下 , 网 上有大块游离岩块。
27
防治措施
– ①加强地质及观察工作,记载大岩块的位置及尺寸; –②在大岩块范围内用木垛等加强支护; –③当大岩块沿工作面推进方向的长度超过一次放顶步
距离时,在大岩块的范围内要延长控顶距; –④如果工作面用的是单体金属支柱,在大岩块范围内
要用木支架替换金属支架; –⑤待大岩块全部都处在放顶线以外的采空区时,再用
12
8.影响工作面矿山压力显现的基本因素
➢断层与褶曲
➢挤压与破碎带
➢节理、裂隙 ➢开采深度 ➢上部煤层残留煤柱
➢煤层倾角
➢工作面推进速度 ➢采高与控顶距
13
三、采场顶板事故的致因及防治
14
顶板事故分类
• 按冒顶范围分:
– 局部冒顶 – 大型冒顶
• 按发生冒顶事故的力学原因分:
– 压垮型冒顶 – 漏冒型冒顶 – 推垮型冒顶
–当碎顶范围较大时(比如过断层破碎带等),则应对破碎 直接顶注入树脂类粘结剂使其固化,以防止冒顶。
23
2.采场两端的局部冒顶
• 致因
–暴露的空间大,支承压力集中; –经常要进行机头机尾的移置工作; –要拆掉原巷道支架的一个棚腿,换用抬棚支承棚梁。
24
防治措施
–在机头机尾处各应用四对一梁三柱的钢梁抬棚支护, 每对抬棚随机头机尾的推移迈步前移;
+1.0m金属梁
• 事故发生经过
– 靠近煤壁装煤 – 直径2m,厚0.9m岩块掉落 – 死亡1人
19
顶板楔形岩块冒落
• 地质及技术条件
– 煤层编号:12# – 直接顶岩性:细砂岩 – 底板:粉砂岩 – 采高:1.2m – 采煤方式:80采煤机,截深
0.6m – 支护方式:金属摩擦支柱+1.1m
木板梁
煤层片帮。 ④在金属网下,还可以采用长钢梁对棚迈步支架。 ⑤在架设支架前还必须敲帮问顶,以防止掉岩块伤人
22
综采工作面的局部冒顶预防措施
–支架设计上
• 采用长侧护板 • 整体顶梁 • 内伸缩式前梁 • 增大支架向煤壁方向的水平推力 • 提高支架的初撑力;
–工艺操作上,采煤机过后,及时伸出伸缩梁,及时擦顶带 压移架,顶梁的俯视角不超过7°。
33
压垮型冒顶实例
• 地质及技术条件
– 直接顶岩性:石英砂岩3.3m – 采煤方法:爆破 – 支护:金属摩擦支柱
• 事故发生原因及经过
– 支柱阻力低,支护质量不好 – 控顶5排,悬顶6m – 回柱放顶 – 冒顶29m – 回柱3人全部死亡
34
台阶下沉引起冒顶实例
• 地质及技术条件
– 直接顶岩性:砂岩4m – 采煤方法:爆破 – 支护:金属摩擦支柱
–在机头机尾处采用双楔铰接顶梁支护。 –在采场两端采用十字铰接顶梁支护系统以防漏冒。 –在超前工作面10m以内,巷道支架应加双中心柱,超前
工作面10~20m,巷道支架应加单中心柱以预防冒顶。
25
26
3.放顶线附近的局部冒顶
• 致因
–回 拆 放 顶 线 上 “ 吃 劲 ” 的柱子;
–当 顶 板 中 存 在 被 断 层 、 裂隙、层理等切割而 形成的大块游离岩块 时;
(3) 类 一 的重 速 该的方保区新度结面护叫压慢构传下重实,。递,新区上这给承压:位些工受实工岩结作较区作层构面小。面下将 后 的后沉上 方 压方速力覆 冒已度。岩 落断快层 矸裂,的 石的原重 ,老来量 而顶发一 工遇生方 作到离面 面矸层传 支石的递 护支地到 工撑工作方后作空又面间重,前则新下方在被位煤这压岩壁种实层,结下,另构沉故
6
5.不同类型覆岩开采后的破坏情况
1—冒落带; 2—裂隙带 a—覆岩为软岩层; b—覆岩为中硬岩层; c—覆岩为坚硬岩层
7
6.回采工作面附近应力集中
两相邻采空区周围的应力分布
8
7.采场周围支承压力分布
(1)工作面在正常推进期间,上覆岩层所形成的结构,由“煤 壁——已冒落矸石”支撑体系来支撑,下位岩层(直接顶)由 “煤壁——工作面支架——已冒落矸石”所形成的支撑体系来支 撑。
–– 咬较距一的随因合大大般支着而平,。可护工往衡以。影作往,采响面容直用的推易到木范进 使岩垛围还人块、也可疏间斜比能忽的撑较形大咬等广成意合特,四。关种工、初系支作五次不架面来…能加易压…满强出时不足回现同,平采事数老衡工故量顶为作。岩垮止空块距。间的比
老顶断裂成岩块后的转动
4
2.老顶的周期来压
(2)由于上覆岩层的结构大多是半拱式的,因此煤壁一端几乎支 撑着回采工作空间上方悬露岩层的大部分重量,而采空区后方只 承受压实区的重量。
(3)工作面前后方形成三个不同的支承压力区。即工作面前方压 力增高区、工作面支护空间前后减压区及工作面后方稳压区。
(4)随着工作面不断向前推进,这三个区不断向前移动,使工作 面承受的压力显现出动态的过程。 A—应力增高区; B—应力降低区; C—应力不变区
32
坚硬顶板冒顶实例
• 地质及技术条件
– 工作面长度:75m
– 直接顶岩性:石英砂岩4~5m
– 老顶:白色石英砂岩8m
– 采煤方法:爆破
– 支护:木支柱
• 事故发生原因及经过
– 支柱阻力低
– 在煤壁大面积片帮和支架折 断情况下,没有采取措施
– 工作面推进48m时,初次来 压
– 从煤壁处切顶
– 冒顶30m
➢无采掘影响阶段(Ⅱ)
顶底板移近速度比掘进期间要小得多, 故巷道基本上处于稳定状态。
➢二次采动影响阶段(Ⅴ)
二次采动影响的时间和空间规律与一次采 动影响类似,但由于这种情况下巷道受到 下区段工作面超前支承压力和巷道煤体一 侧残余支承压力的叠加作用,二次采动影 响的剧烈程度和影响范围都会比一次采动 影响稍大。
15
局部冒顶和大型冒顶
• 局部冒顶指范围不大,有时仅在3~5支架范围 内,伤亡人数不多(1~2人)的冒顶。
– 局部冒顶事故的次数远多于大型冒顶事故,约占采场冒顶事 故的70%,总的危害比较大。
– 常发生在靠近煤壁附近、采场两端、放顶线附近以及地质破 坏带附近。
• 大型冒顶指范围较大,伤亡人数较多(每次 死亡3人以上)的冒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