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观赏植物学作业

观赏植物学作业

论我国花卉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摘要花卉产业作为 21 世纪最有发展前途的 10 大行业之一,已经逐渐成为我国许多地区产业结构调整最重要的选择之一和发展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

本文在分析我国花卉产业的现状、问题和优势潜力的基础上, 提出了进一步发展我国花卉产业的政策建议和对策措施。

关键词花卉产业发展现状优势潜力发展对策广义的花卉包括鲜切花、盆栽花卉、观叶植物、庭院花卉、绿化苗木、观赏树木、草坪等几大类, 它以独特的景观价值成为美化人们生活、绿化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花卉业是随着人类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精神文明程度的提高、生活质量不断改善而迅速崛起的新兴产业。

据世界经济贸易行家预测, 在21 世纪最有发展前途的 10 大行业中, 花卉业被列为第2 位。

在我国, 花卉业虽然起步较晚, 但发展迅速, 在新的历史时期条件下已呈现出旺盛的发展势头, 并逐渐成为发展我国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 成为许多地区调整产业结构, 振兴地方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但我国花卉的生产和消费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尚存在着较大差距,如何在新的历史时期和新的形势下发展花卉业,已引起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1我国花卉产业发展现状1. 2我国花卉产业的发展现状据统计, 2000 年全国花卉栽培面积居世界首位, 达到14. 75万公顷, 总产值127. 52亿元, 销售额和出口额分别达到160亿元和2. 83亿美元。

花卉种植面积主要集中在沿海和经济发达地区, 浙江、广东、江苏、河南、福建、5省花卉产值占全国总产值的60%左右, 一些边远地区如广西、贵州、内蒙古等省份较少。

花卉业起步较早的云南省是我国最大的鲜花生产基地, 而广东是最大的观叶植物生产及供应中心。

全国花卉批发市场已发展到2000多个, 新建的花卉批发市场规模大、档次高、设备设施好, 一般都有交易厅、冷藏库、运输设备及后勤服务设施等, 有的花卉交易中心的规模、设备设施等硬件可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北京的莱太花卉市场、广东顺德的陈村花卉市场已开始以拍卖方式进行交易, 中国花卉园艺商务网的开通则实现了花卉的网上交易。

花店达到近2 万家, 一些超市、大型商场等也兼营切花。

全国现有200 多个科研单位设立了花卉科研机构, 有100多个教学单位开设了花卉园林专业。

在花卉种质资源的调查利用, 新品种的引进、改良与繁育, 花卉的栽培管理, 病虫害防治, 采后运输保鲜, 干花制作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特别是在梅、牡丹、菊花、荷花、杜鹃等许多花卉优良品种传统的育种与繁育技术研究一直居世界领先地位。

2我国花卉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2.1花卉生产经营管理粗放,生产效益低下我国花卉生产总面积约占世界花卉生产总面积的1/3 ,成为生产面积第1大国,但与世界花业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主要是生产效益低下的问题。

据统计,1996 年荷兰平均产值为4418 万美元/hm2,以色列平均产值为13万美元/hm2,哥伦比亚平均产值为10 万美元/hm2,而我国平均约0. 8 万美元/hm2。

我国花卉单位面积产值仅仅是荷兰的1. 7 %、以色列的519 %、哥伦比亚的7. 7 %[2] 。

这主要是低水平重复扩大生产面积、单位面积产量低、产品质量差、品种落后、规模过小等因素造成的。

2.2生产技术落后,专业化程度低,生产规模较小由于我国花卉业起步比较晚, 科技投入不足, 绝大多数的原种都需要引进。

一些大规模生产用种的引进, 不仅要花费大量外汇, 还会经常受制于人, 对产业发展十分不利。

花卉产业作为特色农业,对农业设施要求高,需要专门的生产技术和温棚、水肥灌溉管网等固定化的农业设施。

一个国家的园艺设施的水平,可直接反映农业生产的先进程度。

荷兰保护地栽培花卉占60%,其中盆花100%在温室生产,而2003年我国花卉生产保护地总面积为28 826.1 hm2,仅占花卉栽培总面积的6.7%,而且其中大部分为设施简陋的一般保护地,生产方式还比较落后。

我国花卉整体生产水平也较低。

鲜切花产量平均为 50~80朵/m2,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质量仅相当于三级花[3],而且绝大多数花卉的原种,都必须依靠进口。

花卉生产规模偏小。

在我国花卉生产经营实体中,目前60%的花卉生产者为农户,40%为企业,花卉生产的主体是分散的农户。

2003 年,全国花卉企业为60244 个,其中大中型企业仅有5073 个,仅占企业总数的8.42%。

大多数的小规模花农缺乏生产技术知识,主要靠经验进行栽培和经营,生产存在一定的盲目性,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分散的小规模生产造成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难以形成规模效益,导致花卉产业发展缓慢,效率低下[4]。

2.3花卉流通渠道不畅,缺乏完善的行销网络花卉作为商品流通,其流通体系远不如其他商品,部分花卉产区仍然存在卖难的局面,大生产和大流通的格局尚未形成,国内外市场开拓不足。

据中国花卉协会统计,我国东北地区、西北地区、华北地区的流通体系建设比较薄弱,不仅大型花卉批发市场少,3个地区的花卉零售店加起来也只占全国的6.2%。

从我国花卉交易市场建设情况看,也存在两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第一是重“批发”市场,轻“零售”市场建设,批发市场与零售市场不配套。

在我国仅香港的鲜花批发商店与零售商店的比例是1∶33.3,而1997年内地“批发”市场与“零售”市场的比率为1∶11.7[2] ;第二是重市场“硬件”,而忽视市场“软件”建设。

我国大部分花卉批发市场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市场的硬件建设方面,在市场软件的建设方面,力度却不够,具体表现为缺乏管理,法规不完善,管理人员很少经过从业培训,市场信息网络不畅通,市场服务功能普遍不够完善,许多花市基本形成“有场无市”的状况[5]。

此外,在我国花卉交易中,仍一直沿用落后的面对面的议价交易方式(对手交易) 。

3我国花卉产业发展的优势和潜力分析我国是世界上栽培花卉、发展园林艺术最早的国家之一, 许多名贵的花卉品种和园林艺术著称世界,加之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 为我国花卉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许多有利的条件。

●种质资源优势种质资源是花卉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

我国是世界野生花卉资源和园林植物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 被誉为“世界园林之母”。

花卉品种繁多, 如全世界共有800种杜鹃, 我国就有600种, 遗传多样性十分突出; 虎耳草科的落辛妇属植物, 全世界共有20种, 我国有14种。

我国又是多种名花的起源地, 如梅花、菊花、百合、月季和杜鹃等都原产于我国。

丰富的种质资源, 为我国花卉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各地区可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合本地区的花卉种类进行生产, 变资源优势为商品优势、产业优势。

●自然资源优势我国地域辽阔, 地貌类型齐全, 气候多样,适宜不同生物特性的花卉植物的生长, 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如我国云南省的昆明地区四季如春, 号称“天然温室”, 这样的气候条件是许多国家梦寐以求的。

●劳动力资源优势我国人口众多, 劳动力资源丰富。

特别是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入和农业现代化步伐的加快, 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多。

花卉是鲜活产品, 属劳动密集型产业。

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

目前, 世界上主要的几个花卉生产大国由于土地资源、劳动力成本等方面的压力与限制, 花卉生产已呈下降趋势, 而发展中国家每年花卉出口的增加额在20% 以上, 这为我国花卉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好机遇。

4进一步发展我国花卉产业的对策措施和策建议4.1 增强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制法规我国花卉业是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产物, 缺乏宏观管理和统筹调度, 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无序性。

建立完善的立法和管理机制, 完善花卉产业机制, 调整产业结构, 规范花卉市场, 实现国家统一标准和统一管理, 避免低级重复和资源浪费, 使花卉产业的发展有法可依, 使我国花卉产业能够健康发展。

4. 2建立合理的花卉科研体制,加速科研成果转化新产品的不断开发, 新技术的不断出现和完善是推动花卉生产的动力因素,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 是我国花卉产业向前发展的源泉。

目前我国花卉科研主要依靠国家下拨经费, 科研的目的是完成课题, 科研成果不是面向市场需求。

这种科研与生产、市场严重脱节, 许多的科研成果被束之高阁, 造成极大浪费。

荷兰花卉的科技含量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设置合理的科研体系和有效的运作机制, 其核心是注重实用, 科研、推广与生产、市场高度结合, 各层次分工明确, 且相互衔接紧凑。

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国家应重点集中资金投资基础研究, 大量的应用研究及科技开发应主要由市场主体(花卉企业)承担。

大学主要从事花卉遗传、生理生化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研究, 科研院所主要根据市场需要, 侧重应用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研究, 如花卉育种、栽培技术、种质资源的引进和开发等。

这样既减少了资金的浪费, 又提高了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 从而提高我国花卉产品的科技含量, 提高花卉生产的经济效益, 增强我国花卉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4. 3优化产业结构,实现花卉业的集约化、规模化和专业化发挥资源优势, 充分开发和利用我国特有的花卉种质资源, 形成特色产品, 在高科技装备的基础上形成规模化商品生产。

根据气候、地理环境等因地制宜地建立专用性的花卉市场基地, 发展优势产品, 形成自身的特色和实力, 积极参与市场竞争。

在重视花卉生产的基础上, 对产品、技术的开发和市场的建设予以高度的重视。

稳定种植面积, 适度规模经营, 高度集约化管理, 发展高新技术产品。

参考文献:1高俊平, 姜伟贤,中国花卉科技进展1998-2001,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12韩一军, 缪珊,我国花卉产业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中国农村经济, 1995。

3黄素梅, 蓝福生等,我国花卉产业现状及其发展前景探讨,广西植物, 2000。

4李玉敏, 高志民,论中国花卉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世界林业研究, 20015王红姝,发展我国花卉产业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林业经济, 200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