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中国义乌小商品城描述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在义乌,有设施齐全的国际物流中心及5个专 业货运市场,有国内外货运经营单位600多家,全 球20强海运集团已有15家在这里设立办事处,开通 250多个大中城市货运业务,5条铁路行包专列,20 余条航线。义乌被浙江省政府确定为全省三个“大 通关”建设重点之一。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案例2
中国义乌小商品城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教学建议 教学目的
理解中国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 革和建设的历史意义。
注意事项
讲清楚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事实介绍
义乌中国小商品城现有面积400余万平方米、商 铺6.2万个、从业人员21余万,日客流量20多万人次。 来自世界各地的10万余家生产企业包括6000余个知 名品牌在这里常年展示16个大类、4202个种类、 33217个细类、170万个单品。饰品、玩具、工艺品、 日用五金、袜子、拉链等优势商品在中国市场占有 30%以上的份额。
中国义乌小商品城外景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过程分析
义乌是一座建在市场上的城市。自1982年在全 国率先创办小商品市场以来,经过五易其址、十次 扩 建,义乌已形成以中国小商品城为核心,11个专 业市场(义乌农贸城、家具市场、木材市场、义乌装 饰城、物资市场、通信市场、家电市场、汽车城、 二手车交易市场、房地产交易市场、出版物交易中 心)、14条专业街相支撑,运输、产权、劳动会主义经济
2005年,联合国、世界银行、摩根士丹利等世 界权威机构联合发布的一份中国发展报告中,称 “义乌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义乌市场 被授予全国唯一的“重质量,守信用”市场、“守 合同,重信用”和“信用示范市场”称号。2008年, 义乌市场面对种种困难实现平稳发展,集贸市场成 交额达492.3亿元,同比增长6.83%。其中中国小商 品城成交额381.81亿元,同比增长9.6%。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2008年,中国小商品城实现总成交额381.81亿 元,连续18次蝉联中国专业市场榜首;其中,外贸 出口占总成交额的60%强,商品辐射215多个国家和 地区,国外长驻采购商达13000余人,联合国难民署, 中国外交部,家乐福等机构都相继在市场设立了采 购信息中心;是中国商品走向世界和世界商品走向 中国的桥梁。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每天,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二十万经商大军活跃 在市场里;其中,常驻义乌采购商品的外商超过 10000名。目前,义乌市场年出口标箱50多万个,出 口215个国家和地区;经批准在义乌设立的境外企业 办事处2300多家;境外客商在义乌银行开设帐户 9000多个;联合国难民署、外交部礼品采购处、家 乐福亚洲总部分别在义乌市场建立采购中心,欧美 等发达国家已经成为义乌商品的重要出口市场,在 这里,每年要举办40多场专业展会。
义乌经验的本质内涵主要是如下三条: 民生、民想、民为与兴商文化的有机结合是义 乌经验和义乌成功发展的内在基础。 尊重民众首创精神和市场发展规律,加强党政 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导,是义乌经济社会成功发展 的根本保证。 义乌经验给我们的另一个重要启示就是“政府 服务有为”。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浙江中国小商品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市场发 展商和管理者。公司自1993年成立以来,在当地政 府的支持下,依托优越的商业环境、得天独厚的市 场资源,投资经营会展、房地产、宾馆酒店、国际 贸易、现代物流、电子商务、广告信息、购物旅游、 文化体育等产业,取得了优秀业绩。2002年5月9日, 公司股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2005、2006 年连续两年被全球竞争力组织评为“中国上市公司 竞争100强”第二名。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视察国际商贸城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历史启示
义乌发展的成就归结如下四个“最”: 一是义乌市走上了最适宜的致富路;二是义乌人 创造了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三是义乌小商品 交易带出了当地最大的产业群;四是义乌小摊位创造 出了最大的小商品市场幅射力。义乌人均GDP超出浙 江人均水平1倍,超出全国人均水平6倍。义乌经济繁 荣、社会和谐、民心顺畅、民意凝聚、民行平安,发 展前景广阔。难怪人们称“义乌创造了发展的奇迹”。
思考题
1.“义乌经验”在推动市场经济发展中有何意义? 2.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改革是一场伟 大的经济制度变迁”这一命题?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对于义乌奇迹的创造过程及其经验,义乌人、 义乌政府以及浙江省和社会各界均做过很多总结与 概括,归纳起来就是: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尊重市 场发展规律,积极继承传统,勇于开拓创新,坚持 兴商建市,走好经济社会协调、城乡统筹和谐的科 学发展之路。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