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企业经营与现金流量

企业经营与现金流量

第二讲企业经营与现金流量——运用现金流量表信息强化企业财务与经营管理主讲老师:吴少平讲座时间:二ОО一年三月一日讲稿整理:黄运主讲老师简介:吴少平,男,现任首都经贸大学经济研究所教授,兼任国家黄金发展中心特邀研究员,北京技术经济与管理现代研究会副秘书长,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奖。

近年来主要致力于经济运行效率与效益、企业管理、财务会计等方面的研究,先后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外国经济与管理》、《当代财经》、《经济科学》等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并出版了多部专著、辞书,主持了多项课题研究,其中主编的《企业财务管理》获国家教委优秀教材奖;主持的《现代企业模拟市场管理论观——邯钢管理新探》大型课题获北京市第四届哲学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和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成果二等奖;《论经济改革方案多重效应评测》获国家体改委优秀论文奖。

企业对外提供的会计报表一般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其中现金流量表是以现金为基础编制的财务状况变动表,它反映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的动态情况,反映企业现金流入和流出的全貌。

正确理解、分析和运用现金流量表,不仅有助于捕捉企业获取现金和现金等价物能力的信息,而且对于强化企业财务与经营管理都大有裨益。

一、现金流量表的主要作用现金流量表的作用可以概括为六个揭示和一个体现:一是揭示在一个会计期里面企业现金活动的来龙去脉。

也就是说,通过对现金流量表中信息的观察与使用,能够从总体上把握一个会计期内企业现金流入流出的动态情况。

如果在对外公开的会计报表体系中只有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而没有现金流量表,那么企业在一个会计期内的现金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就很难反映出来。

因为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是静态的或期末沉淀下来的数据反映,并不能体现整个会计期内的现金活动情况。

现金流量表就能克服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在这方面的局限性,较为全面地反映企业现金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二是揭示企业的真实获利能力。

虽然利润表从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反映企业的获利水平,但是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利润表中所反映出来的数据有可能是有弹性的甚至是虚的,比如销售收入、成本费用、投资收益等都有可能是虚的。

如果“三虚”并存,那么毫无疑问,企业利润总额和税后利润的真实性就难以保证。

如何来消除这些虚的或有弹性的因素呢?现金流量表的自身特点决定了它在这方面就能够较好地发挥其作用,它能更真切的反映企业的获利能力,尽可能地把虚的、有弹性的因素剔除掉。

三是揭示企业的偿债能力。

反映企业偿债能力的财务指标很多,如流动比率、速动比率。

但是这些指标大多都是相对数,在实践中更需要从一个更直接的角度去看企业的偿债能力,也就是看企业在一个会计期内到底偿还了多少债务,这在现金流量表中有更直接的表达。

四是揭示企业的支付能力。

企业在一个会计期内的支付活动是多方面的,比如进货、发放工资、交纳税金等。

这些支付项目的规模和结构如何,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企业经营的情况。

对于这类重要的会计信息,现金流量表均给予了较全面的反映。

五是揭示企业未来获取现金的能力。

我们看一个企业的财务状况不仅要看它的过去、当今,而且还要看它的未来。

看未来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看未来获取现金的能力。

那么,企业未来获取现金的能力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之上呢?可以说,它是建立在前四个揭示的基础之上,也就是讲,如果企业现有资金来龙去脉清晰,获利能力真实,偿债能力较好,支付能力较强,那么就大致可以推断出企业财务经营状况良好,未来获取现金的能力也就较强。

六是揭示企业现金活动乃至经营活动中的异常情况。

一个医生如果职能看正常那么一定不是一个好医生。

财务分析也是如此,如果只能看到好的、正常的一面,而不能发现异常情况,那么也不能称为全面、准确的财务分析。

从现金流量表入手,就能够有助于我们在关键项目中捕捉到企业现金活动的异常情况,这对于了解和分析企业的财务与经营状况都是相当重要的。

除了以上六个揭示之外,现金流量表的作用还可以通过“一个体现”反映出来,即它进一步体现了企业财务数据的可比性。

因为经过必要的调整,现金流量表中的数据剔除了大量虚化、弹性的因素,使数据更趋于真实。

同时,现金流量表的总体结构也是符合国际会计准则的,特别是最近我国新的会计准则对现金流量表也做了一定的调整,使它在结构和项目安排上更加符合国际会计准则的要求。

二、现金流量表的主体结构现金流量表的主体结构可以概括为12个字,即一分为三、一分为六、一分为九。

一分为三是指主表的三大部分: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一分为六是指在一分为三的基础上每一块都包含着现金流入的情况和现金流出的情况。

一分为九是指在主表一分为六的基础上,加上附表中的三大块内容:不涉及现金收支的投资和筹资活动、将净利润调节为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增加情况。

在这一主体结构中最核心的结构是一分为三,即按主表的三大部分对企业现金流量进行分类反映: 1.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经营活动是指企业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以外的所有交易和事项,包括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经营性租赁、购买货物、接受劳务、制造产品、广告宣传、推销产品、交纳税款等。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是企业通过运用所拥有或控制的资产创造的现金流量,且主要指与企业净利润有关的现金流量,但企业一定期间内实现的净利润并不一定都构成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如处置固定资产净收益或净损失构成净利润的一部分,却不属于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也不是实际的现金流入或流出。

通过现金流量表中反映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入和流出,能够说明企业经营活动对现金流入和流出净额的影响程度。

但各类企业由于行业特点不同,对经营活动的认定存在一定差异,在编制现金流量表时,应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对现金流量进行合理的归类。

2.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投资活动是指企业长期资产的购建和不包括在现金等价物范围内的投资及其处置活动。

这里的长期资产是指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其他资产等持有期限在一年或一个营业周期以上的资产,而投资活动主要包括取得或收回投资、购建和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等。

它所产生的现金流量不包括作为现金等价物的投资所产生的现金流量,因为作为现金等价物的投资属于现金内部的增减变动,如购买还有1个月到期的债券等,都属于现金内部各项目转换,不会影响现金流量净额的变动。

通过现金流量表中反映的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可以分析企业通过投资获取现金流量的能力,以及投资产生的现金流量对企业现金流量净额的影响程度。

3.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筹资活动是指导致企业资本及债务规模和构成发生变化的活动,包括吸收投资、发行股票、分配利润等。

这里的债务是指企业对外举债所借入的款项,如发行债券、向金融企业借入款项以及偿还债务等。

通过现金流量表中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可以分析企业筹资的能力,以及筹资产生的现金流量对企业现金流量净额的影响程度。

在编制现金流量表时,应当根据企业自身经济业务的性质和具体情况,对于现金流量表中未特别指明的现金流量的归类和反映,按照现金流量表的分类方法及重要性原则,判断某项交易或事项所产生的现金流量应当归属的类别和项目。

对于重要的现金流入或流出项目应当单独反映。

对于一些特殊项目,如自然灾害损失、保险赔款等特殊的、不经常发生的项目,应根据其性质,分别归并到经营活动、投资活动或筹资活动的现金流量项目中反映。

三、现金流量表的勾稽关系现金流量表的勾稽关系概括起来可分为五大层次:第一层次是主表的勾稽关系(第1行到第56行);第二层次是附表的勾稽关系(第57行到第83行);第三层次是主附表的勾稽关系;第四层次是现金流量表与其它会计报表的勾稽关系;第五层次是现金流量表与会计账户的勾稽关系。

具体来讲可以细分为九个主要的勾稽关系:第一层次:(1) 9+29+44—(20+36+53)=21+37+54(2) 21+37+54+55=56第二层次:(3) 57+58+59…+74=75(4) 79—80+81—82=83第三层次:(5) 21=75(6) 56=83第四层次:(7) 57=利润表末行(税后利润)(8) 56=83=资产负债表首行变动(货币资金期末余额—货币资金期初余额)第五层次:(9) 56=83=货币资金账户变动数(期末余额—期初余额)四、现金流量表数据的运用在理清现金流量表的主体结构和其中的勾稽关系后,要真正发挥现金流量表的作用关键还在于表中数据的运用。

至于如何运用,归纳起来可以从以下几个观察点入手:第一,观察表中第1行(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与第10行(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收到的现金)的对应关系,从中掌握企业大体的供销状况。

如果第10行明显大于第1行,就有可能说明企业处于库存积压状态,反之,如果第1行明显大于第10行,那么企业有可能在本会计期内因产品提价而使收入增大,如果没有提价,那么企业有可能在“吃”库存,这时就应结合资产负债表看存货的动用情况,如果资产负债表中的存货变动不大,则需查看存货明细账原材料库存与产成品库存的动用情况,看是否是“吃”产成品库存,如果仍不是过多动用产成品,那么就看企业是否收回以前相当数量的应收账款。

这样,通过层层推敲,问题的原因就能水落石出。

第二,观察第1行(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和第57行 (净利润)的对应关系,重点分析企业的流转销售与利润变化是否同步。

在这里关键要把握收入、利润和现金净流量的相互关系。

三者不仅不能简单地划等号,而且变动的方向也不一定完全一致,高收入并不代表高利润,高收入也不一定是高现金流量,高现金流量也不一定是高利润。

那么一个企业在一定时期的收入、利润和现金净流量的情况到底如何呢,通过对该企业现金流量表第1行和第57行的分析,就基本能得出较准确的判断。

第三,观察企业支付各税的总体状况与企业流转规模的对应关系,注意现金流量表的第13行(支付的各项税费),并以此为依据,合理测定企业的实际税负。

第四,观察第12行(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查找出其中所蕴含的信息。

这一行可以说是一个突破,在以前的会计报表体系中,没有一张报表能集中直接地体现出这方面的内容,如利润表中的管理费用、资产负债表中的应付工资均不能直接反映企业为职工到底支付了多少现金款项,而通过现金流量表的第12行就可以较清楚地看到企业职工的工资、奖金、津贴的总体状况以及企业在其他方面为职工支付现金的情况,如各类保险金等。

同时,利用这一行的数据,结合其他资料,还能够推断出企业职工人数、劳动生产率、平均工资等相关信息。

第五,观察第22行(收回投资所收到的现金)、第23行(取得投资收益所收到的现金)与企业原始投资的对应关系,也就是说企业投资回本(第22行)、回报(第23行 ) 要与原始投资相对应,同时回本与回报也要相对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