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杜甫诗三首我眼中的杜甫或许,他并没有诗仙李白的洒脱豪放,也没有陶渊明的悠然自得,他的眼神中似乎只有愁苦,心系祖国,他甚至“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谈起杜甫,我甚至不愿提起他“诗圣”的称号,在我眼中,他更是一位“心同百姓,思寄祖国”的爱国者。
忧国,是杜甫诗中的灵魂主干,他的所有诗作中,多数都透露出对祖国山河破碎的感叹和愁苦。
面对日益衰败的唐朝,面对支离破碎的大唐国土,他含泪提笔写下“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昨日祖国繁荣,而今日却破亡了,面对依旧的山河,试想,是否人人都像杜甫一般流下“感时泪”、怀着“恨别心”?杜甫就是这样一位爱国的诗人,他因“国破而忧,因国盛而乐”。
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他“初闻涕泪满衣裳”“漫卷诗书喜欲狂”。
他快乐,因收复“河南”“河北”而快乐。
他的快乐,不仅仅是自己的,更是属于祖国的。
这种纯粹的快乐,只有真心爱国的人才配拥有。
生活亦是如此,不需要游遍山水,更不需要荣华利禄,杜甫快乐的根源,只是祖国的繁盛。
今日,又一次翻看杜甫句句沉郁顿挫的诗句,对他的敬仰油然而生。
敬仰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更敬仰他敢于揭露和批判黑暗、腐朽的无畏和正义。
若说千百年后诗作不一定会流传于世,但杜甫的精神永垂不朽。
而今,若人人居安思危于祖国,还恐祖国不盛乎?一、作者连线现实主义的诗圣——杜甫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一个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一生写了1 400多首诗,博得后人广泛的称赞。
他的诗不仅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溢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崇高精神。
人们称杜甫的诗为“诗史”,是“千古绝唱”,称誉杜甫是“诗学宗师”“诗圣”,对于这些高度的称誉,杜甫是当之无愧的。
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二、背景探寻夔州感怀之作唐代宗永泰元年(765)4月,剑南节度使严武病逝,杜甫在成都失去了依靠,结束了5年来稳的生活,也促使他决计买舟东下。
第二年春天,杜甫携家来到夔州(今重庆奉节)暂居。
在夔州居住的两年时间,杜甫创造了诗歌创作的又一个高峰,写下了四百多首诗,或追忆往昔似水年华,或感叹时事如棋局反复,或借古遣怀,或悲伤衰老。
本课所选的三首律诗,都是作于这个时期。
《秋兴八首》写于大历元年(766)秋天。
当时,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李唐王朝仍然面临北方军阀重新割据的危险;另外,唐朝与吐蕃在剑南川西的战争也接连不断。
《秋兴八首》就是在这样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的社会背景下写成的。
八首诗各自独立而又互相勾连,一脉相通,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创新方面都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
《咏怀古迹》也是一组七律组诗,和《秋兴八首》同作于大历元年的秋天。
夔州一带有很多古迹,有些历史人物的故事深入人心,千古流传。
《咏怀古迹五首》每首各咏一人一事,分别为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
杜甫吟咏古迹,追思历史人物,同时也抒发了自己一生漂泊、功业无成的感慨。
《登高》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
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瞿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
诗中抒发的不只是诗人个人的不幸。
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
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继续“漂泊西南天地间”。
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
为了排遣浓云一样时时压在心头的郁闷,他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三、文体知识律诗的格律律诗的格律非常严谨,在句数、字数、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①每首限定八句:五律规定每句五字,全首共40字;七律规定每句七字,全首共56字。
②限定用平声韵,而且一韵到底,中间不得换韵。
③每句的句式和字的平仄都有规定。
④每首中间两联必须用对偶,这是律诗的重要特点。
1.字音①砧.(zhēn)②万壑.(hè)③环珮.(pèi) ④渚.(zhǔ)⑤潦.倒(liáo)2.古今异义(1)百年..多病独登台古义:晚年。
今义:一百年的时间。
(2)艰难苦恨..繁双鬓古义:极其遗憾。
今义:苦和恨。
3.一词多义(1)回渚清沙白鸟飞回.动词,回旋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动词,回转回.车叱牛牵向北动词,调转少小离家老大回.动词,还、返回(2)向独留青冢向.黄昏动词,面对项王东向.坐动词,朝向寻向.所志名词,从前直下襄阳向.洛阳动词,奔向、趋向(3)苦艰难苦.恨繁霜鬓副词,极必先苦.其心志动词,使……困苦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动词,发愁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形容词,凄苦,痛苦(4)尚生长明妃尚.有村副词,还黄鹤之飞尚.不得过副词,尚且礼尚.往来动词,崇尚、爱好臣以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副词,尚且一、合作探究《秋兴八首(其一)》1.颔联展开“气萧森”的悲壮景象,但其中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请加以分析。
答:[答案]万里长江滚滚而来,波涛汹涌,天翻地覆,是眼前的实景;“塞上风云”既写眼前的景物也寓时事。
当时吐蕃入侵,边关吃紧,处处是阴暗的战云,虚实兼之。
此联景物描绘之中,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和时局那种动荡不安、前途未卜的处境和作者胸中翻腾起伏的忧思与郁勃不平之气。
把峡谷深秋、个人身世、国家沦丧囊括其中,波澜壮阔,哀感深沉。
2.颈联“两开”和“系”都是一语双关,请加以赏析。
答:[答案]颈联由写景直接转入抒情,抒发了对自己身世的感伤,倾诉了思乡哀情。
“两开”一语双关,既是花开,亦是泪开。
“系”,系舟,亦系身系心。
系心者,思乡郁结;系身者,久滞不返。
两度菊开,两度春秋,诗人却孤舟一系,思乡难返。
3.秋天和大江是《秋兴八首》中最常见的意象,这里的秋天和大江有什么深刻内涵?答:[答案]读杜诗,要首先读懂他的秋天和大江。
诗人用一派弥天盖地的秋色将渭原秦川与巴山蜀水联结起来,寄托自己的故国之思;又用滔滔不尽的大江把今昔异代联系起来,寄寓自己的抚今追昔之感。
诗中那无所不在的秋色,笼罩了无限的宇宙空间;而它一年一度如期而至,又无言地昭示着大自然的岁华摇落,宇宙间的时光如流,人世上的生命不永。
那条“波浪兼天”的大江,是永恒的时间纽带,它牵系着人类的历史和未来,淘洗着无数王朝的更替,冲洗着无数生命的流程。
《咏怀古迹(其三)》4.首联中用一个“赴”字,有何妙处?答:[答案]这里用一个“赴”字,突现了三峡和荆门那种山连岭接、雄奇生动的走向和动势,表达出群山奔赴的气势和三峡山势的雄奇壮丽,借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王昭君的不同凡响。
5.“独留青冢向黄昏”中的“黄昏”一词有什么丰富意蕴?答:[答案]“黄昏”一词在这里,不仅是指时间,更是指空间,指的是那和无边的大漠连在一起的、笼罩四野的漠漠无边的黄昏天幕,自然就给人一种天地无情、青冢有恨的无比广大而沉重之感。
6.尾联正面写出了昭君的怨恨,“怨恨”中包含哪些内容?答:[答案]一是一个远嫁女子永远怀念故土的怨恨忧思,二是恨汉元帝无知遇之恩。
7.《咏怀古迹(其三)》是杜甫经过昭君村时所作的咏史诗。
诗人为什么要深情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答:[答案]昭君生于长江美域,殁于塞外荒漠,去国之怨,难以言表。
杜甫一生,济世之志甚高,但终其身,也未得一展抱负。
肃宗朝虽任职京师,也只不过是一左拾遗,却终被疏远,终于郁郁辞官,漂泊西南。
而昭君也是因汉元帝昏庸、不辨美丑而远嫁异乡,流离而不得归,身死而遗长恨。
二人的遭遇、经历、处境,无处不相似。
显然作者在怀古伤己,在咏叹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登高》8.首联描写的景物自成对比,渲染气氛,烘托心情,请加以分析。
答:[答案]此联描绘了两幅画面,一是高江峡口,秋风猎猎,高猿长啸,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二是江水洲渚,水清沙白,群鸟翩跹,轻舞飞扬。
后者的清丽精美、欢快明朗(乐景)反衬出前者的凄清劲厉、揪人心怀(悲情),于此劲风悲鸣、高猿哀啸当中不难觉察诗人凄怆哀怨之心。
9.颔联仰观俯察,壮景传悲,寄寓遥深,请分析诗句是如何凸现人生的沉重悲壮的。
答:[答案]“萧萧”“滚滚”,摹声绘态,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诗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全联状夔州之秋,也分明隐喻落魄杜甫的人生之秋,沉郁悲凉,怆然至极。
它的境界非常壮阔,对人们的触动不只限于岁暮的感伤,同时让人想到生命的消逝与有限,宇宙的无穷与永恒。
10.颈联和尾联紧扣一个“悲”字,是诗人一生颠沛流离生活的高度概括,请分析“悲”的内涵。
答:[答案]“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辗转江湖,身不由己,凶多吉少,有家难归,此为“万里”之悲;长年累月,马不停蹄,聚会离合,欢少苦多,此为“常客”之悲;人生苦短,多灾多难,年迈体弱,疾病缠身,此为“多病”之悲;登高远眺,临风怀想,天地一儒,形影相吊,此为“孤独”之悲;落魄潦倒,艰难苦恨,愁生白发,岁月不多,此为“霜鬓”之悲;时局动荡,生灵涂炭,忧国伤时,一筹莫展,此为“家国”之悲;异乡漂泊,多病残生,因病断酒,添愁惹恨,此为“断饮”之悲。
……凡此种种,悲恨万端。
11.《登高》中是如何抒发“悲”和“独”这两种情怀的?答:[答案]颈联中的“悲”和“独登台”不仅暗合首联的“哀”,而且表明了诗人是在高处远眺,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
“悲”字是诗人感时伤怀思想的直接流露,是诗人忧国忧民感情的充分体现。
“独”一是独知此宇宙与人生之悲怆,二是独自承担此苦难的情怀。
全诗用浑融的色调,将风急、猿啸、鸟飞、木落与滚滚江水描写成天地同悲的宏大意境,再引出自己悲苦、孤独的感伤情怀。
全诗既流畅浑厚,又高歌激昂,气象磅礴,情景交融,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12.《秋兴八首(其一)》和《登高》在写作上有许多共同特点,请结合诗句从感情表达方式和境界上分析这两首诗歌的异同。
答:[答案]首先在感情基调上两首诗都有很浓的悲秋情结。
世事艰辛,家难国难,万里悲秋,老病孤舟,都化作千缕愁绪洋溢在字里行间,作千古一悲,千古一愁。
其次在结构处置上,两诗的首联、颔联都极力描写秋景图,营造了一个悲愁萧森的氛围,使后面的抒情都顺理成章,达到了景为情基,情为景发,浑然天成的境界,足见构思之妙。
再次,两诗在用词造句上,都是律诗的典范之作,对仗工整又极具情势。
在两诗的颔联颈联里体现得特别明显。
如《秋兴八首(其一)》的颔联“江间波浪”对“塞上风云”,“兼天涌”对“接地阴”,《登高》颔联“无边”对“不尽”,“萧萧下”对“滚滚来”,颈联“万里悲秋”对“百年多病”,“常作客”对“独登台”。
两诗又有许多不同点,如感情表达方式上,格律上,特别是在感情基调上《秋兴八首(其一)》诗感伤气氛太浓,境界不如《登高》壮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