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07年深圳市环境公报

2007年深圳市环境公报

2007年度深圳市环境状况公报深圳市环境保护局一、综述(一)环境质量概况深圳市环境质量总体保持良好水平。

空气环境质量符合国家二级标准,主要饮用水源水质符合国家标准要求,河流水质污染形势依然严峻,近岸海域东部海水水质良好,达到国家海水水质第二类标准,西部海水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水质劣于第四类标准,城市声环境处于轻度污染水平,环境辐射处于安全状态。

(二)环境保护与建设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第六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精神,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环保工作呈现了新局面。

市委、市政府以一号文件颁布了《中共深圳市委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环境保护建设生态市的决定》,将生态立市作为“十一五”重要发展战略。

市政府成立了以市长为主任的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委员会,环保综合决策机制逐步完善。

加快推进生态市建设,积极开展各层面的生态示范创建活动,我市被环境保护部确定为全国唯一的生态街道试点城市,盐田区顺利通过国家环境保护部组织的生态区考核验收。

顺利完成污染减排工作任务。

厉行“铁腕治污”,深入开展全市整治违法排污专项行动,保持对环境违法行为的高压打击态势。

环保考核机制进一步完善,市委市政府印发并实施了《深圳市环境保护实绩考核试行办法》。

进一步完善了环保系列规划,完成全市环境功能区划调整和编制《深圳市环境保护规划(2007-2020)》。

积极推动循环经济发展,深入开展鹏城减废行动,全市有64家企业获得鹏城减废“卓越企业”和“先进企业”称号。

全面启动污染源普查工作,成立了深圳市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

召开市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二、环境空气(一)环境空气质量2007年全市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一级(优)和二级标准(良)的天数共计361天,占全年的98.9%(见图1),比上年增加2天;超过二级标准的天数为4天,占全年的1.1%。

二氧化氮是空气中的首要污染物(见图2)。

二氧化硫年日平均浓度为0.023毫克/立方米,比上年下降0.007毫克/立方米;二氧化氮年日平均浓度为0.054毫克/立方米,比上年上升0.001毫克/立方米;可吸入颗粒物年日平均浓度为0.064毫克/立方米,与上年持平。

全市降水pH 年平均值为4.73,比上年上升0.22,降水酸性有所减弱;酸雨频率为56.5%,比上年下降24.6个百分点,酸雨污染程度有所减轻。

全年平均降尘量为5.71吨/平方公里·月,比上年上升0.47吨/平方公里·月,达到广东省推荐标准。

图1 2007年全市空气质量级别天数图2 2007年全市空气三项污染物负荷系数(二)措施与行动强化重点污染源的监管和整治,通过“以大代小”关停了68.2万千瓦的小火电机组,对南山热电厂等实施了“油改气”工程,完成了妈湾1#、2#机组脱硫设施建设,深圳成为了全国首批燃煤电厂全部完成脱硫的城市之一。

全面推进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工作。

全面完成燃油品质升级,从4月16日起在全市强制推广使用国Ⅲ车用燃油,燃油升级后机动车路检、抽检尾气超标率下降52.61%,主要交通干道周边空气质量明显改善。

严格执行新车准入制度,7月1日起正式执行《深圳市符合国家第三阶段排放标准的环保车型目录》,从源头上减少新增机动车污染物排放。

加大在用车监管力度,出台了《深圳市经济特区在用机动车排气污染检测与强制维护实施办法》,全年路检机动车31602辆,抽检公交车5155辆,专项整治机动车1909辆,更新国Ⅲ排放标准公交车1874辆,全市8702辆公交车已完成国Ⅲ改造。

深入开展“蓝天行动”行动。

加大对建筑施工工地、工业废气污染企业、餐饮企业的检查力度,共检查4383厂(项)次,关停了森帝木业等一批污染严重的企业。

深入推进清水河臭气污染综合整治和南头半岛大气污染区域整治工作。

《清水河区域臭气污染综合整治工作表》提出的4项环境综合整治任务大部分已完成,市政环卫综合处理厂通过改造了垃圾卸料大厅除臭系统等措施,排放的烟尘浓度降低了90.6%,其他二氧化硫、氯化氢和重金属等八项有害物质排放浓度也大幅度降低,下降幅度从14%-99.7%,清水河区域的居民投诉明显减少。

《南头半岛大气污染综合整治方案》所规定的20项任务有17项已经全部落实,南头半岛二氧化硫的年平均浓度比上年下降了18%,赤湾村港湾生活小区环境空气测点的二氧化硫年平均浓度比上年下降了36%,优于国家规定的空气质量二级标准。

2007年“蓝天行动”启动暨妈湾发电总厂1号机组脱硫系统投运仪式三、水环境(一)水环境质量全市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98.86%,比上年上升了0.79个百分点。

深圳水库、西丽水库、梅林水库、铁岗水库、清林径水库、赤坳水库、松子坑水库、径心水库、铜锣径水库、枫木浪水库和三洲田水库达到国家地表水Ⅲ类标准;罗田水库水质类别为Ⅳ类,石岩水库水质类别为Ⅴ类。

与上年相比,罗田水库和石岩水库水质有所下降,其它水库水质保持稳定。

深圳河、布吉河、大沙河、茅洲河、观澜河、西乡河、龙岗河、坪山河、福田河及新洲河等主要河流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水质劣于国家地表水Ⅴ类标准,主要污染物为氨氮、总磷和生化需氧量。

与上年相比,新洲河、布吉河、福田河水质污染程度有所减轻,大沙河、西乡河水质污染程度有所加重,其他河流水质变化相对稳定。

东部海域整体水质良好,达到国家海水水质第一类标准;西部海域水质劣于第四类标准,受珠江口来水影响,主要污染物为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大肠菌群。

与上年相比,东部海域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大肠菌群浓度分别下降26.7%、15.4%、56.4%,西部海域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大肠菌群浓度分别下降16.9%、20.6%、81.3%。

(二)措施与行动进一步完善饮用水水源污染防御体系,对水源保护区实行基本生态控制线和水源保护区线“双铁线”管理,结合“查违行动”、“雨季行动”和“重民生、保水缸”专项执法行动,共清拆各类违建和窝棚33.5万多平方米,共清理违章回潮养殖点51个,清理生猪6000多头。

大力推进污水处理骨干厂网建设。

建成固戍、沙井、龙华三座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新增管网140余公里;动工建设布吉污水处理厂等5项污水处理工程;开展了福永等16座污水处理厂的前期工作。

继续推进水环境综合整治,组织开展了龙岗河、坪山河、观澜河、茅洲河、深圳河(湾)、珠江口流域的污染综合整治工程。

组织制定了《龙岗河、坪山河流域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实施方案》,分解落实整治任务,通过环保限批、挂牌督办、专项整治等手段,全面推进龙岗河、坪山河整治工作。

加大全市主要河道的清淤和底泥疏浚等河道整治工程,特区内排水管网纠错的清源行动取得成效。

龙华污水处理厂四、声环境(一)声环境质量城市声环境质量基本稳定,区域环境噪声处于轻度污染水平,全市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56.5分贝,与上年持平,达标率82.2%,比上年下降2.5个百分点。

城市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69.4分贝,比上年下降0.2分贝,达标率50.3%,比上年下降5.1个百分点。

(二)措施与行动完成了深南路、新洲路等17条道路的路面修缮工程,加强了对违法超时施工、噪声扰民的查处力度,认真做好施工噪声许可证的发放,对产生较大噪声的施工设备采取降噪措施,从源头上控制施工噪声,最大限度减轻对周边居民的影响。

五、固体废弃物(一)状况全年生活垃圾产生量为407万吨,无害化处理率94.0%,比上年提高了0.3个百分点。

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161.82万吨,综合利用率85.18%。

收集处置危险废物31.61万吨,比去年增长28.13%,其中综合利用量为18.17万吨,综合利用率为57.48%,安全处置13.43万吨,安全处置利用率达99.9%。

收集处置医疗废物6100吨,比去年增长11.80%,安全处置率达100%。

(二)措施与行动进一步健全危险废物管理机构,成立全市固体废物交换中心。

完善了危险废物环境监管体系,进一步规范市、区环保部门危险废物监督管理工作和危险废物产生、经营单位的环境管理工作,出台危险废物产生源风险等级评定、信息通报管理、年度综合评价、危险废物跨市转移会商和沿途告知等多项创新制度。

进一步加大对危险废物产生源监管和经营单位环境安全检查力度,注重危险废物源头控制,确定了150家危险废物重点监控源,实行日常检查、月查、年度综合评价三级监控。

成立市固体废物交换中心六、辐射环境状况(一)辐射环境质量全市环境辐射处于安全状态。

环境地表γ辐射空气吸收剂量年有效剂量在0.40-0.80mSv/a范围内,环境γ辐射累积剂量年度累积均值在0.688-1.216mSv/a范围内,各监测点位气溶胶中氡浓度在8.07-17.2 Bq/m3范围内,均处于正常天然本底水平;从全市各个水样采集点的水样总α值在0~0.15Bq/L范围内,总β值在0.06~0.23Bq/L范围内,均未超出标准限值;全市环境介质中的各种放射性核素含量未见异常变化;全市电磁辐射环境基本良好。

(二)措施与行动全年对40家Ⅰ、Ⅱ、Ⅲ类重点放射源和56家Ⅱ、Ⅲ类射线装置单位进行现场监督检查219次,组织开展了γ源探伤企业专项检查,对23家企业的辐射安全防护进行整改;进一步规范了辐射安全许可及放射转让审核及废旧放射源退役管理,颁布实施《深圳市处置辐射事故应急预案》,组织开展辐射源丢失事故应急演习,提升快速应急处置能力。

开展环境应急演习七、自然生态保护(一)状况2007年新建森林公园面积45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到44.6%,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5%,自然保护区覆盖率达到13.67%。

福田-内伶仃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梧桐山风景名胜区得到有效保护,辖区内动植物数量和种类保持稳定,生物多样性有效得到保护。

(二)措施与行动组织开展“国家生态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环境优美街道”、“绿色社区”生态创建工作,盐田区通过国家环保部“生态区”考核验收,福田、龙岗生态区规划通过省环保局组织的专家论证;全市27个街道被评为首批“环境优美街道”,48个社区获得深圳市“绿色社区”称号,创建数量为历年最多;桃源居社区获国家级“绿色社区”称号,东部华侨城获得“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称号。

八、环境管理(一)污染减排污染减排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全市发布了《深圳市“十一五”期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召开全市减排工作大会,积极落实工程、结构、管理三大减排措施,初步建立起污染减排统计、监测、考核三大体系。

通过对小火电机组坚决落实“不上网、不结算、不补贴”的三停措施,顺利完成了关闭所有12.5万千瓦小机组的工作任务。

南山热电厂实施“油改气”工程,妈湾电厂1#、2#机组脱硫设施建成并投入使用,新增二氧化硫削减能力1.4万吨/年,建成龙华、固戍、沙井等3座污水处理厂。

全年投入环保专项资金4335万元,资助了17家企业进行污染治理示范工程建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