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市华南师大中山附中2020届中考化学一模试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4小题,共28.0分)1.根据日常经验和你所学知识,判断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 湿衣晾干B. 苹果腐烂C. 石蜡熔化D. 辣椒剁碎2.下列有关图标或实验操作正确的是()A. 禁止燃放鞭炮B. 闻气体C. 禁止吸烟D. 点燃酒精灯3.下列化学用语表示正确的是()A. 两个氢分子:2HB. 三个氮原子:3NC. 一个镁离子:Mg+2D. 氧化钠中氧元素的化合价:Na2O 2−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用洗洁精除去餐具上的油污是因为洗洁精在水中对油污具有乳化作用B. 同种元素可能组成性质不同的几种单质C. 煮沸可以将硬水软化D. 稀硫酸沾到皮肤或衣物上,如果浓度不大,可暂不处理,或用水冲洗一下即可5.下列关于实验现象描述不正确的是()A. 打开盛有浓盐酸的试剂瓶盖,瓶口上方会出现白雾B. 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固体C. 将空气中燃着的硫粉伸入氧气瓶中,火焰由黄色变为蓝紫色D. 把生锈的铁钉放入足量的稀盐酸中,溶液先由无色变为黄色,一段时间后有气泡生成6.某同学对下列四个实验都设计了两种方案,其中两个方案都合理的是()选项A B C D 实验目的鉴别NaOH和Na2CO3除去NaOH 溶液中少量的Na2CO3除去氧化钙中的碳酸钙除去氯化铁溶液中的盐酸方案1加水溶解,看是否放热加适量Ca(OH)2溶液,过滤高温煅烧加过量铁粉,过滤方案2加入盐酸,看是否有气泡产生加适量的氯化钙溶液,过滤加适量稀盐酸,过滤加过量氧化铁,过滤A. AB. BC. CD. D7.下列实验操作中,能达到实验目的是()A. 检查气密性B. 加热液体C. 除去CO中的水蒸气D. 收集并验满CO28.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富硒蔬菜种植新技术已经比较成熟,富硒蔬菜中的硒元素具有防癌和抗癌作用,图是硒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及硒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 图示中x=18B. 原子在反应中易得到2个电子C. 硒原子中的质子数是34D. 硒元素的一个离子含有34个电子9.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生铁和钢性能不同的原因是含碳量不同B. 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不同的原因是构成物质的原子种类不同C. 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化学性质不同的原因是分子构成不同D. 钠原子和钠离子化学性质不同的原因是最外层电子数不同10.对Ag、Zn、Cu三种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究,下列所选试剂不可行的是()A. Zn、Ag、CuSO4溶液B. Cu、Ag、Zn SO4溶液C. Zn、Cu、稀盐酸、AgNO3溶液D. Cu、Zn SO4溶液、AgNO3溶液11.下列实验操作中(括号内是杂质),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A. AB. BC. CD. D12.物质M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数据如下表所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 0℃时,15.9 g M溶于150 g水中形成饱和溶液B. 20℃时,M形成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15.3%C. 若要配制200.0 g 20.0%的M的饱和溶液,对应温度必须是60℃D. 80℃时,M的饱和溶液138.2 g降温至40℃,析出晶体的质量大于20.0 g13.除去下列物质中所含少量杂质的方法不正确的是()A. 氢氧化钠中混入碳酸钠(加入足量稀盐酸)B. FeCl2溶液中混入CuCl2(加入足量的铁粉,过滤)C. 一氧化碳中混入二氧化碳(将混合气体通过氢氧化钠溶液,干燥)D. 氯化钠固体中混入碳酸钠(加入足量的稀盐酸,蒸发)14.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A. 向一定质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稀盐酸B. 向等质量、等浓度的稀硫酸中分别逐渐加入铝粉和镁粉C. 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钡溶液中加过量稀硫酸,生成水的质量与加进稀硫酸的质量D. 向氢氧化钠溶液中加水二、填空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9.0分)15.用化学符号填空:(1)2个铁离子______;(2)2个氮原子______;16.如图示中,表示纯净物的是1、______(填序号,下同),表示混合物的是2、______,由分子直接构成的纯净物是3、______,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纯净物是4、______.17.学习化学后,同学们认识到,并不是清澈透明的水都能作为饮用水,对于硬度较大、酸性或碱性偏强的水均不宜作为饮用水.请回答下列问题:(1)检测地下水的酸碱度,可使用______ .A.紫色石蕊试液B.无色酚酞试液C.pH试纸(2)现有两瓶无色液体,分别为硬水和蒸馏水,可用______ (填试剂或方法)将它们区分开来。
三、推断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0.0分)18.已知A~F为初中化学中常见物质,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表示转化关系,“−”表示相互之间能反应(部分反应物、生成物以及反应条件省略)。
其中A是使用最广泛的金属;B 的溶液呈蓝色,可用于配制波尔多液;C常用于改良酸性土壤;D常温下为液体;固态E可用于人工降雨;F为汽车常用的电瓶中的酸。
回答下列问题:(1)B的化学式为;E的化学式为。
(2)C俗称;上图反应中没有涉及到的基本反应类型为______反应。
(3)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A与F ;B与C ;D→C。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11.0分)19.“微观与宏观相联系”是化学独特的思维方式,请结合图示完成下列问题:(1)物质性质反映其组成和结构。
从宏观进入微观,探索物质变化规律。
①不同酸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但性质也存在差异。
图1中能体现酸的通性的是______(填字母序号,下同)。
②稀盐酸不能与氯化钡溶液反应,而稀硫酸则能与之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据图从微粒的角度分析写出该反应的实质是______。
(2)物质组成和结构决定其性质。
从微观进入宏观,探索物质变化规律。
①图2圆圈中表示这杯氯化钠溶液的构成,则该氯化钠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比是______;②通过分析组成和结构,可以预测物质的某些性质。
根据图3硫酸氢钠溶液的微观图示,分析推断NaHSO4的性质,其中合理的是______。
A.其水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B.其水溶液能与金属镁粉反应C.其水溶液能与碳酸钠反应D.其水溶液能与硝酸钡溶液反应E.其水溶液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F.其水溶液能与金属钾发生置换反应20.如图是NaCl、KNO3的溶解度曲线。
①10℃时,将 20 g KNO3加入到 50 g 水中,充分溶解,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______(计算结果保留到0.1%);形成的溶液是______(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②现有60℃时硝酸钾饱和溶液 21g,若降温至10℃,理论上析出硝酸钾晶体的质量是______g。
③将硝酸钾的饱和溶液转化为同温下的不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是______,NaCl 溶液中含有少量KNO3时,可通过______的方法提纯。
21.某化工厂为了综合利用生产过程中的副产品CaSO4,与相邻的化肥厂联合设计了以下制备(NH4)2SO4的工艺流程。
在如图流程中,沉淀池里物质发生的主要化学反应为:CO2+2NH3+ CaSO4+H2O=CaCO3↓+(NH4)2SO4。
(1)沉淀B高温煅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反应的基本类型属于______。
(2)该工艺中可循环使用的物质为______(填化学式)。
(3)实验室里操作①称为______,实验室进行此操作时,用到玻璃棒,其作用是______。
操作②的过程是加热浓缩、______结晶,获得(NH4)2SO4晶体。
(4)从资源综合利用的角度说明上述流程的主要优点:______。
五、探究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0.0分)22.如图是初中化学中常见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
请根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标号a的仪器名称:______;(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所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_(填字母)(3)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可用F装置来测量生成二氧化碳的体积,其中在水面上放一层植物油的目的是______。
23.同学们利用假日去参观博物馆,发现一些青铜器(铜、锡合金)表面呈绿色,老师告诉他们,这是铜器长期暴露在空气中生成了铜锈的结果,为了弄清这种绿色铜锈的元素组成,回来后,他们在实验室进行了如下探究:【查阅资料】(1)铜锈俗称铜绿,受热易分解(2)无水硫酸铜是一种白色粉末,化学式为CuSO4遇水变蓝,通常实验用作证明有无水分存在。
【实验设计1】采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实验步骤】(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2)装药品(3)固定、连接仪器:盛有铜绿的试管应______固定在铁架台上。
(4)点燃酒精灯(5)停止加热。
【实验现象】(1)B中观察到的现象为______,证明铜绿受热生成了水。
(2)C中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加热一会儿后,A试管中观察到固体由绿色变为黑色。
生成的黑色物质是什么呢?他们进一步进行探究:【实验设计2】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取少量A中的黑色固体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的______ 黑色固体消失,______黑色固体是氧化铜【实验结论】铜绿中含有______元素【交流与反思】B与C装置能否互换位置,请说明原因______。
六、计算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0.0分)24.如图是消炎药诺氟沙星胶囊的说明书.请阅读说明书回答以下问题:(1)诺氟沙星分子中氢、氧的原子个数比为______ .(2)159.5g诺氟沙星中碳元素的质量是______ .25.在含氯化钠杂质的碳酸钠13.6g中逐渐加入质量分数为7.3%稀盐酸,所加稀盐酸的质量与pH的关系如图所示:(1)100g稀盐酸中氯化氢的质量______。
(2)完全反应后,计算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写出计算步骤)(3)完全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步骤)【答案与解析】1.答案:B解析: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A、湿衣晾干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B、苹果腐烂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C、石蜡熔化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D、辣椒剁碎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B。
2.答案:A解析:解:A、由图标可知是禁止燃放鞭炮,所以A正确;B、在闻气味时应用手在瓶口轻轻扇动,使少量气体飘入鼻孔,图示把药品直接放在鼻子近处闻气味是错误的,所以B错误;C、由图标可知是禁止烟火。
所以C错误;D、点燃酒精灯时,应用火柴点燃,如果用燃着的酒精灯去点燃另一个酒精灯,会引起酒精失火,造成危险,所以D错误;故选:A。
A、根据图标的含义分析;B、根据闻气体气味的方法分析;C、根据图标的含义分析;D、根据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分析.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基本操作是中考重要考点之一,应理解掌握.3.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化学用语,难度不大,掌握常见化学用语(原子符号、分子符号、化合价、离子符号等)的书写方法、离子符号与化合价表示方法的区别等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