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启用前试卷类型:A 2019-2020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含答案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I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第I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4小题,每小题4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下图为我国某省轮廓图,读图回答1~2题。
1.乙地区是该省重要的稻米产区,其主要农业区位优势是A.气候B.市场C.劳力D.土壤2.a是我国七大古都之一,其分布于此的主要区位因素是A.自然资源B.宗教C.气候D.地形读“九大都市圈分布图”,完成3~4题。
3.九大都市圈都具备的优势条件是①地形开阔、土壤肥沃、水网密集②气候适宜、取水方便③交通便利、工商业比较发达④人口自然增长快、科技水平高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4.关于九大都市圈的叙述,正确的是①九大都市圈工业化,城市化水平高②九大都市圈交通便利,相互联系紧密③九大都市圈社会经济水平高,辐射带动作用强④九大都市圈分布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④热量条件制约着农作物的种类和分布范围。
读图,回答5-6题。
5.下列E值最大的农作物是A.油菜B.水稻C.甜菜D.小麦6.若到2100年全球增温4 ℃-5 ℃,则我国A.三江平原水稻种植面积扩大B.春小麦种植范围向南扩展C.南方山地毛竹分布的海拔降低D.辽东半岛适宜种植甜菜的面积扩大人口潜力指数是指目前人口状况下各地区能够继续容纳人口的潜力大小。
读美国人口潜力指数分布示意图。
据图回答7-8题。
7. 图中四地人口潜力最大和最小的分别是A.①和④B.②和④C.①和③D.②和③8. 关于图中各地人口潜力的叙述,正确的是A. 人口潜力从东向西不断递减B. ②地区人口潜力较大是因为气候条件优越C. ③地区人口潜力主要限制性因素是水资源D. ④地区人口潜力较大是因为该地矿产资源丰富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国内出现了产业向海外转移的趋势,到2001年为止日本的上市公司中有一半打算把生产企业迁到国外。
近年来中国成为吸收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
读日本产业外移地区投资比率图,回答9~11题。
9.从区域分布来看,日本对外投资主要集中地区和增长最快的地区分别是A.北美、亚洲B.欧洲、亚洲C.北美、其他地区D.欧洲、其他地区10.近年来中国吸收日本对外投资增长迅速的主要原因是A.劳动力、土地成本较低,市场广阔B.消费市场潜力巨大,资源丰富C.管理水平、技术水平较高D.便捷的电子商务条件,科技水平高11.日本产业的持续外移,对日本经济的可能影响是①造成国内产业“空心化”②提高国内企业管理和技术水平③技术研究与创新能力减弱④本国失业率有所上升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12.下列地区的高大山岭中,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最典型的是A、内陆地区B、低纬度地区C、中纬度地区D、高纬度地区读京沪高速铁路分布图,回答13~14题13.决定该高速铁路分布的主导因素是A.气候B.经济C.科技D.地形14.我国东部地区铁路网密度远大于西部,最主要的自然原因是AB.地质差异C.气候差异D.地形差异第Ⅱ卷(必做34分+选做10分,共44分)注意事项:第Ⅱ卷共5道题。
其中15—16题为必做部分,17—49题为选做部分。
15.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18分)材料一:海平面上升严重威胁着一些岛国的生存,如太平洋上的图瓦卢和印度洋上的马尔代夫等。
材料二:全球变暖与大批森林被砍伐密切相关,生态安全成为各国发展的主要目标,确保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各国合作应对。
下图为某流域示意图。
材料三:大力开发低碳技术,推广高效节能技术,积极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在十八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被温家宝总理提出。
下图为山西某地煤炭资源开发和综合利用示意图。
(1)用字母代号将选项按照因果关系填写下图。
(6分)A.全球海平面上升B.海洋表层出现热膨胀C.极地冰雪融化D.沿海低地、良田、城市被淹E.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升高F.大量燃烧化石燃料G.全球平均气温上升H.大量森林植被遭受砍伐与破坏(2)世界各国关注全球气候变化,材料二所示地区也因其对全球气候的巨大影响而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请分析说明该地区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及产生的原因,并说明保护森林在维护生态安全、确保环境可持续发展方面的重要意义。
(8分)(3)材料三所示生产模式与单纯输出煤炭相比,主要的优势有哪些?(4分) 16.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6分)(1)举例说出图中所示地区的内力作用及其具体表现。
(至少写出两种内力作用的表现)(4分)(2)依据图中信息,指出云南东川适宜发展的工业部门并分析其发展的优势区位条件。
(6分)云南元阳的哈尼族人民利用当地“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的自然条件,改造坡地,修建梯田,拦腰筑沟,沟水冲肥,种植水稻,创造了独特的农耕文明奇观。
下图为元阳梯田生态系统示意图和梯田景观图。
(3)从人地关系的角度,说明哈尼人“山上种树、山腰居住、山下种田”的原因。
(6分)【选考题部分】请考生在第17、18、19三道题中任选一题做答。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做答是用2B 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
17.(10分)旅游地理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2年6月21日,我国正式公布在海南省设立三沙市,管辖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
三沙市岛礁面积约13平方千米,是我国人口最少、海域面积最大的地级市。
三沙市以其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强烈地吸引着游客。
下图示意三沙市的地理位置。
23°2623°26′ 100° 105° 28° 28图 例 省界河流铁路线 城市大理岩铅锌 铜铝土锡 煤水电站 火山说明三沙市旅游资源的独特性及当前旅游开发中应注意的问题。
18. 自然灾害与防治(10分)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所示区域位于我国江南丘陵区。
(见右上图)分析图中居民点易遭洪灾的原因,并提出具体的应对措施。
19.环境保护(10分)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示意环太湖地区六大名泉分布。
历史上六大名泉都以水质优而著称。
周围山区是这些名泉的水源补给区。
近年来,泉水受到污染,部分污染物指标超出国家饮用水标准。
说明环太湖地区六大名泉泉水污染造成的危害和难以治理的原因。
临河三中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三地理答题纸命题人:李朝霞审题人:李朝霞15.(1)用字母代号将选项按照因果关系填写下图。
A.全球海平面上升B.海洋表层出现热膨胀C.极地冰雪融化D.沿海低地、良田、城市被淹E.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升高F.大量燃烧化石燃料G.全球平均气温上升H.大量森林植被遭受砍伐与破坏(2)请分析说明该地区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及产生的原因,并说明保护森林在维护生态安全、确保环境可持续发展方面的重要意义。
(3)材料三所示生产模式与单纯输出煤炭相比,主要的优势有哪些?16.(1)举例说出图中所示地区的内力作用及其具体表现。
(至少写出两种内力作用的表现)(4分)(2)依据图中信息,指出云南东川适宜发展的工业部门并分析其发展的优势区位条件。
(6分)(3)从人地关系的角度,说明哈尼人“山上种树、山腰居住、山下种田”的原因。
(6分)17说明三沙市旅游资源的独特性及当前旅游开发中应注意的问题。
18分析图中居民点易遭洪灾的原因,并提出具体的应对措施。
19说明环太湖地区六大名泉泉水污染造成的危害和难以治理的原因。
高三地理答案(2)热带雨林遭到破坏。
(2分)原因:跨国公司大量砍伐森林;(1分)迁移农业对热带雨林的破坏。
(1分)意义:森林能净化空气、吸烟滞尘、美化环境、降低噪声;森林能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护田,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2分)森林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可保护生物多样性;森林通过光合作用,能产生氧气,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调节气候。
(2分)(3)减少了运输压力;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形成了能源利用的多样化;增加了就业机会;减轻了输入地的环境压力等。
(4分)16.地壳运动:多褶皱山、地震频繁;(2分)岩浆活动:有火山分布、有色金属丰富;(2分)变质作用:有大理岩(或变质岩)分布(2分)(答对其中两项即可得4分)(3)有色冶金工业(2分)铜矿(或有色金属矿产资源)丰富,原料充足;(2分)临近水电站(和煤矿),动力充足(或能源丰富);(2分)靠近河流,水源丰富;(2分)临近铁路,交通便利(2分)答对其中两项即可得4分)(4)山上种树可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2分)山腰冬暖夏凉,水源洁净,适宜居住;(2分)山下海拔较低,热量充足,水、肥可顺地势自流至农田,利于水稻种植。
(2分)17独特性:热带海域风光;岛礁(珊瑚礁)景观。
(4分)应注意的问题:做好旅游规划;保护海洋生态环境;适当配置旅游服务设施,保障生活用品供给;处理好旅游环境容量与旅游规模的关系。
(任三点6分)18原因:区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多暴雨。
居民点地处谷底河边,其河流上游地区集水面积较广。
暴雨时流水在谷底汇集,河水暴涨,易淹没农田和房屋。
(任两点4分)措施:将居民点迁向合理的位置(地势较高、地形起伏和缓,既不受洪水威胁又无地质灾害隐患的地方)。
或修建水库拦蓄洪水,修建沿河防洪堤。
(6分)19危害:泉水(地下水)是重要的饮用水源,人饮用受污染的泉水会危害身体健康;(2分)引用泉水(地下水)灌溉,会污染土壤,导致农产品质量下降(污染物超标)。
(2分) 原因:泉水(地下水)(更新速度慢,)自然净化周期长;(2分)(深埋地下,)人工净化困难;(2分)涉及地区广,需区域联动共同治理。
(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