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浙江省国民体质监测公报(2015年12月30日)为了解我省国民体质现状和变化规律,推动全民健身活动的科学开展,促进我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国民体质监测工作规定》,在国家体育总局的统一部署下,浙江省体育局、省教育厅、省卫生厅、省科技厅、省民宗委、省民政厅、省财政厅、省农业厅、省统计局、省总工会等10个部门于2014年在浙江省11个地市开展第四次国民体质监测工作。
本次监测的检测指标包含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三个方面,监测对象为3~69周岁的浙江省国民[1],按年龄分为幼儿(3~6周岁)、儿童青少年(7~19周岁学生)、成年人(20~59周岁)和老年人(60~69周岁)四个年龄段,各年龄段分为城、乡两类人群,其中城镇成年人又分为体力劳动者和非体力劳动者两类;采用分层随机整群的抽样方法,共监测46,977人,其中3~6岁幼儿8,535人,7~19岁儿童青少年7,600人,20~59岁成年人26,349人,60~69岁老年人4,493人。
现将本次监测结果公布如下[2]:一、国民体质基本状况(一)国民体质单项指标1. 幼儿2. 儿童青少年3. 成年人4. 老年人(二)国民体质达标率1. 全省总体水平2014年我省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3]“合格”等级以上的人数比例为90.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8个百分点。
3~6岁幼儿达到“合格”等级以上的比例为93.0%,20~39岁成年人90.5%,40~59岁成年人89.9%,60~69岁老年人87.1%。
男性达到“合格”等级以上的比例为90.0%,女性为90.9%。
城镇人群达到“合格”等级以上的比例为91.3%,乡村为89.1%。
2. 各地市水平各地市达到“合格”等级以上的人数比例在84.1%~95.7%(表10)。
(三)国民体质综合指数[4]根据国家体育总局《2014年国民体质监测公报》公布的结果,2014年我省(三个国家抽样监测点[5])国民体质综合指数为104.99,高于全国100.54的平均水平,在全国31个省(区、市)列第二位。
我省各类人群体质综合指数分别为:男性为102.82,女性为106.86,乡村为106.36,城镇为104.42。
(图1)图1 我省与全国国民体质综合指数比较二、国民体质变化情况(一)单项指标的变化1. 幼儿(3~6岁)与2010年相比较,2014年3~6岁男性幼儿的身高、体重、皮褶厚度(肩胛部、腹部)、坐高、胸围、立定跳远、网球掷远、10米往返跑、双脚连续跳等指标有所提高,提高幅度在0.02%~6.97%之间;上臂部皮褶厚度、安静心率、坐位体前屈、走平衡木等指标有所降低,降低幅度在2.26%~4.36%之间(图2)。
图2 2014年与2010年幼儿男性3~6岁各项体质指标变化百分比女性幼儿的身高、体重、肩胛部皮褶厚度、坐高、胸围、立定跳远、网球掷远、双脚连续跳等指标有所提高,提高幅度在0.16%~6.06%之间;皮褶厚度(上臂部、腹部)、安静心率、坐位体前屈、10米往返跑、走平衡木等指标有所降低,降低幅度在0.65%~4.65%之间(图3)。
图3 2014年与2010年幼儿女性3~6岁各项体质指标变化百分比2. 成年人(20~39岁)与2010年相比,2014年20~39岁成年男性的身高、体重、皮褶厚度(上臂部、肩胛部和腹部)、胸围、腰围、臀围、安静脉搏、收缩压、肺活量、台阶指数、俯卧撑等指标有所提高,幅度在0.48%~17.57%之间;舒张压、握力、背力、纵跳、坐位体前屈、闭眼单脚站立、选择反应时等指标有所降低,幅度在0.33%~5.94%之间(图4)。
图4 2014年与2010年成年男性20~39岁各项体质指标变化百分比女性的身高、体重、皮褶厚度(上臂部、肩胛部和腹部)、胸围、腰围、臀围、安静脉搏、收缩压、舒张压、肺活量、台阶指数、1分钟仰卧起坐、坐位体前屈、闭眼单脚站立等指标有所提高,幅度在0.08%~16.75%之间;握力、背力、纵跳、选择反应时等指标有所降低,幅度在1.39%~2.89%之间(图5)。
图5 2014年与2010年成年女性20~39岁各项体质指标变化百分比3. 成年人(40~59岁)与2010年相比,2014年40~59岁成年男性的身高、体重、皮褶厚度(上臂部、肩胛部和腹部)、胸围、腰围、臀围、安静脉搏、收缩压、肺活量、台阶指数、握力、闭眼单脚站立、坐位体前屈、选择反应时等指标有所提高,幅度在0.11%~15.59%之间;舒张压指标有所降低,幅度0.19%(图6)。
图6 2014年与2010年成年男性40~59岁各项体质指标变化百分比女性的身高、皮褶厚度(上臂部、肩胛部、腹部)、胸围、腰围、臀围、安静脉搏、收缩压、肺活量、台阶指数、闭眼单脚站立、坐位体前屈、选择反应时等指标有所提高,幅度在0.20%~20.27%之间;体重、舒张压、握力等指标有所降低,幅度在0.24%~1.03%之间(图7)。
图7 2014年与2010年成年女性40~59岁各项体质指标变化百分比4. 老年人(60~69岁)与2010年相比,2014年60~69岁老年男性身高、体重、皮褶厚度(上臂部、肩胛部和腹部)、胸围、腰围、臀围、安静脉搏、收缩压、肺活量、握力、坐位体前屈、选择反应时等指标有所提高,幅度在0.24%~16.58%之间;舒张压、闭眼单脚站立等指标有所降低,幅度在0.36%~1.28%之间(图8)。
图8 2014年与2010年老年男性60~69岁各项体质指标变化百分比女性的身高、体重、肩胛部皮褶厚度、腹部皮褶厚度、胸围、安静脉搏、收缩压、肺活量、握力、坐位体前屈、闭眼单脚站立、选择反应时等指标有所提高,幅度在0.11%~9.47%之间;上臂部皮褶厚度、腰围、臀围、舒张压等指标有所降低,幅度在0.08%~2.69%之间(图9)。
图9 2014年与2010年老年女性60~69岁各项体质指标变化百分比(二)国民体质达标率的变化与2010年相比,2014年全省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等级以上的人数比例下降0.5个百分点。
3~6岁幼儿下降0.9个百分点,20~39岁成年人下降0.9百分点,40~59岁成年人增长0.4个百分点,60~69岁老年人下降1.1个百分点。
女性基本持平,男性下降0.9个百分点。
城镇下降1.8个百分点,乡村增长0.2个百分点。
与2010年相比,全省10个地市(除金华外)有4个地市达到“合格”等级以上的人数比例有所增长、1个地市持平、5个地市有所降低。
(三)国民体质综合指数的变化2014年国民体质综合指数比2010年增长1.70个百分点。
男性增长0.95个百分点,女性增长2.79个百分点,乡村增长2.98个百分点,城镇增长1.32个百分点。
三、国民体质主要变化特点(一)国民体质总体水平稳中有升2014年全省国民体质总体合格率(即达到“合格”等级以上的人数比例)90.4%,与2010年监测结果基本持平,反映我省国民达到体质测定标准“合格”等级以上的人口数相对稳定。
反映全人口体质各指标总体变化程度的“国民体质综合指数”总体水平明显进步,2014年全省国民体质综合指数(三个国家监测点)为104.99,分别比2010年提高1.70,在全国31个省(区、市)列第二位,与2010年相比提升三位。
(二)女性人群和乡村人群体质水平增幅表现突出,城乡差异进一步缩小2014年国民体质综合指数,女性增长2.79个百分点,乡村增长2.98个百分点,较男性和城镇增幅大。
2014年全省国民体质总体合格率,城乡差值从2010年的4.2个百分点缩小到2.2个百分点。
(三)身体形态水平持续增长,超重肥胖率增幅降低2014年,各年龄组的身高、体重、胸围、皮褶厚度等形态指标平均数比2010年均有明显增长。
自2000年以来,我省国民各年龄组人群的身高、体重、皮褶厚度等指标呈持续增长趋势,但体重、皮褶厚度等指标增长幅度大于身高。
按照我国颁布的BMI[6]各等级划分标准进行筛查显示,2014年,成年人和老年人的超重率分别为30.3%和38.0%,低于全国32.5%和41.4%的平均水平,比2010年分别增长1.8和0.7个百分点;成年人和老年人的肥胖率分别为7.0%和9.6%,低于全国10.7%和14.5%的平均水平,与2010年相比,成年人增长0.2个百分点,老年人下降0.4个百分点。
自2000年以来,我国成年人、老年人超重与肥胖率呈现持续增长趋势,但近4年来,超重与肥胖检出率的增长幅度有所减缓。
(四)身体机能水平有所增长反映身体机能水平的成年人台阶指数和成老年人肺活量,比2010年均有所增长;反映身体机能水平的幼儿安静心率,比2010年有所下降。
(五)各年龄组人群身体素质水平变化各有特点1、幼儿除柔韧性、平衡能力有所降低外,其余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2、20~39岁成年男性的力量耐力有所提高,爆发力、柔韧性和平衡能力有所下降;20~39岁成年女性的力量耐力和平衡能力有所提高,最大力量有所降低;40~59岁人群柔韧性、平衡能力、反应能力有所提高,但女性反应能力和力量指标略有下降。
3、男性老年人力量、柔韧性有所提高,平衡能力略有下降;女性老年人各项指标均有所不同程度的提高。
注:[1]监测对象要求身体健康,发育健全,无先天、遗传性疾病(如先天性心脏病、挠性瘫痪、聋哑、痴呆、精神异常、发育迟缓等),以及急、慢性疾病(如风湿性心脏性、高血压等),具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接受能力,能完成简单的身体活动。
[2]本公报数据为基本数据,详细结果见《2014年浙江省国民体质监测报告》。
[3]国家体育总局等10个部门联合于2003年颁布实施《国民体质测定标准》,适用于3~6岁,20~69岁国民个体的身体形态、机能和素质的测试与评定;综合评级分为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四个等级。
[4]是反映人口体质总体综合水平的无量纲动态的相对数。
以2000年为基期,数值为100,数值越大表明体质水平越高。
指标体系由身体形态、机能、素质三大类共计20项指标组成,依据不同年龄段人群体质特点,各选用6~9个指标。
基础数据采集的是总体或局部总体人口各单项指标的平均数。
计算时,根据各指标在人体体质评价中不同的作用程度对指标进行加权处理;同时对局部人口在总体中所占比例不同进行加权处理。
[5]国家抽样监测点:杭州、温州、嘉兴。
[6]计算公式为体重/身高2(千克/米2),评价标准:BMI<18.5为“体重过轻”,18.5≤BMI<24.0为“体重正常”,24.0≤BMI<28.0为“超重”,BMI≥28.0为“肥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