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服务机器人行业调研分析报告

服务机器人行业调研分析报告

服务机器人行业调研分析报告摘要——该服务机器人行业调研报告仅针对xx区域分析,时间2016-2017年度。

目前,区域内拥有各类服务机器人企业580家,从业人员29000人。

截至2017年底,区域内服务机器人产值190668.11万元,较2016年172519.10万元增长10.52%。

产值前十位企业合计收入92686.81万元,较去年79985.17万元同比增长15.88%。

......总结两年来推进制造强国建设的实践,我们的体会是,完善顶层设计和夯实基础能力相结合是前提条件,稳增长和调结构相结合是内在要求,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是战略选择,转变政府职能和发挥市场主体作用相结合是实现途径,中央部门加强统筹协调和地方政府发挥因地施策相结合是根本保障。

第一章宏观环境分析一、宏观经济分析1、优化环境是振兴实体经济的前提保障。

把实体经济确定为国民经济之本,就要让政策、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不断汇聚过来,实现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

其一,使科技创新在实体经济发展中的贡献份额不断提高,就要加快构建国家制造业创新体系,包括完善以企业为主体、需求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成一批高水平制造业创新中心,培育一批创新型领军企业等。

其二,使现代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不断增强,就要落实好中央出台的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相关政策,运用大数据、互联网等新型技术改善融资服务,积极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其三,使人力资源支撑实体经济发展的作用不断优化,就要落实好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和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培养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企业家人才、专家型人才和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劳动者大军。

尤需强调的是,对实体经济伤害最大的“脱实向虚”现象,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市场的盲目性,通过加强宏观调控发挥“有形之手”的作用格外重要。

这方面,不仅要强化金融监管治理、促其回归本源,还应抓紧考虑综合采取调控手段和政策措施形成导向机制。

过去的一年,央行明确提出将“脱实向虚”“以钱炒钱”列为监控重点,证监会推出再融资新政,保监会严厉惩治“野蛮人”等,都值得肯定。

面对振兴实体经济的紧迫任务,“有形之手”该出手时就出手,在制度安排中有效减少“赚快钱”“一夜暴富”的诱惑和投机取巧的机会,形成建设制造强国的有效激励体制,激发和保护企业精神,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引导形成亲实业、重实业的社会风尚和舆论氛围。

2、新古典经济理论强调生产要素通过市场之手(如价格)来优化资源配置,而要实现这一结果的前提就是让生产要素能够充分流动起来。

随着技术发展和制度变革,以劳动力、资本和知识为代表的生产要素变得越来越具有流动性,这就意味着地区间的人均GDP增长存在一定的收敛性,即初始人均GDP较高的地区随着劳动力要素的不断流入则出现人均GDP增长放缓,而原本初始人均GDP较低的地区反而加快增长。

例如,1978年人均GDP水平最高的北京和上海两市,其在1978年—2017年间的人均GDP年均增长率却是最低的;与之相反,1978年人均GDP水平较低的内蒙古、安徽等地,同一时期的人均GDP年均增速超过9%,快于多数省份。

随着改革开放战略的不断推进,各地逐步具备一系列影响长期增长路径的重要决定因素(如储蓄率、产业结构、城镇化水平、对外开放程度、基础设施、科技水平、教育质量等),我国地区人均GDP增长的条件收敛现象日益明显,其中地区人均GDP与增长率间的负相关性变得越来越显著,甚至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也未影响这一收敛趋势。

二、宏观产业政策1、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中,“创新”已成为国际竞争的重要焦点,全球科技和产业创新活动都在不断突破地域、组织、技术的界限,科技成果转化更加快捷,许多国家都将创新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层面。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随后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包括《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中国制造2025》《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等,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了支撑。

十八届五中全会再次强调:“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促进我国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为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2、在制造业和服务业日益深度融合的今天,产业政策决不能仅仅瞄准于加工制造环节,或者说既要瞄准流程型制造业和装配型制造业的生产制造环节,又要将政策触角延伸覆盖到制造业全部产业链的所有环节,包括研发设计、资源管理、金融服务、物流配送、需求响应等生产性服务领域,推进服务型制造的发展。

三、经济新常态环境下的产业发展趋势1、近日发布的两大文件都和“先进制造”相关:2017年11月27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提出“深入推进‘互联网+’,形成实体经济与网络相互促进、同步提升的良好格局,有力推动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2017年12月14日,工信部印发《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提出“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的产业化与集成应用,发展高端智能产品,夯实核心基础,提升智能制造水平”。

2、在区域工业发展中贯彻绿色理念,发挥地区比较优势,加强区域协同,促进区域工业绿色发展。

紧扣主体功能定位,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工业布局。

发挥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引导作用,根据区域资源承载力和环境容量,确定区域工业发展方向和开发强度。

优化开发区域积极发展节能、节地、环保的先进制造业,推动产业结构向高端、高效、高附加值转变,大力提高清洁能源比重,能源和水资源消耗以及污染物排放强度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重点开发区域合理开发并有效保护能源和矿产资源,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大幅提高清洁生产水平,降低资源消耗、污染物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

限制开发区域加强开发强度管制,限制进行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开发。

禁止开发区域不得进行工业化开发。

四、国民经济发展概况(一)本地区国民经济发展概况本地区生产总值2098.40亿元,比上年增长11.33%。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67.87亿元,增长9.94%;第二产业增加值1301.01亿元,增长9.35%第三产业增加值629.52亿元,增长5.85%。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68.84亿元,同比增长6.76%,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27.57亿元,同比增长11.55%。

国税收入344.99亿元,同比增长11.66%;地税收入亿元45.52,同比增长11.75%。

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17%。

其中,食品烟酒上涨0.73%,衣着上涨0.83%,居住上涨0.82%,生活用品及服务上涨0.98%,教育文化和娱乐上涨0.72%,医疗保健上涨1.08%,其他用品和服务上涨0.96%,交通和通信上涨1.15%。

全部工业完成增加值1642.88亿元。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537.53亿元,比上年增长6.54%。

规模以上AA、BB、CC、DD(含服务机器人)等主导行业共完成工业增加值1214.50亿元,增长11.18%。

AA完成增加值485.25亿元,增长6.62%;BB完成工业增加值387.56亿元,增长5.37%;CC 完成工业增加值241.11亿元,增长9.75%;DD完成工业增加值140.41亿元,增长6.48%。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733.94亿元,比上年增长11.11%。

实现利润总额573.37亿元,比上年增长9.69%。

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004.77亿元,比上年增长9.03%。

其中,建设项目投资完成3524.20亿元,增长 6.80%;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480.57亿元,增长5.10%。

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完成200.24亿元,同比增长6.94%;第二产业投资完成3043.63亿元,同比增长6.74%;第三产业投资完成760.91亿元,增长8.94%。

高新技术产业投资775.75亿元,增长7.28%。

民间投资3224.38亿元,增长11.15%。

城市基础设施投资535.15亿元,增长7.50%。

重点项目1398个,完成投资2369.11亿元,增长11.84%。

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74.22亿元,比上年增长9.37%。

城镇实现零售额850.73亿元,增长7.72%;乡村实现零售额407.75亿元,增长8.92%。

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商品零售额亿元405.19,增长10.07%。

实际利用外资58921.06万美元,同比增长52.02%。

外贸进出口总值329.43亿元,同比增长54.97%。

其中,出口总值214.13亿元,同比增长55.63%;进口总值115.30亿元,同比增长58.11%。

(二)区域周边核心城市国民经济发展概况积极对接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行动计划,坚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与引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双轮驱动,促进当地制造业向高端化、品牌化、集群化、智能化、低碳化转型,不断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到2018年,全市规模以上制造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000亿元,年均增长21%;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完成520亿元,年均增长28%;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年均增长30%,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年均增长25%,规模以上制造业研发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1.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单位能耗比2015年下降12%,化工、建材、冶金等高耗能行业产值占比下降10%。

大力实施技术改造。

实施“百企技改”行动,鼓励企业引进关键技术、知识产权,加大技改投入,推动设备更新,提升产品层次。

实施“机器换人”行动,在劳动密集型、危化等行业,加快推进工业机器人示范应用,提高劳动生产率。

实施“互联网+”制造行动,推广信息技术在传统行业的广泛应用,进一步扩大两化融合试点示范,实现当地制造业由传统发展方式向“互联网+”融合发展方式转变。

每年全市确保实施亿元技改项目100个以上,工业技改投资年均增长28%以上。

第二章区域内服务机器人行业发展概况一、服务机器人产业发展现状在中国服务机器人企业地区分布方面,广东占比最高,全国占比达到29.5%;排名第二的是北京,占比为23.6%;排名第三的是上海,服务机器人企业占全国服务机器人企业的12.1%;其后分别为江苏和浙江,占比分别为7.9%以及7.5%。

二、区域内服务机器人行业发展概况目前,区域内拥有各类服务机器人企业580家,从业人员29000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