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图解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知识系统

图解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知识系统

图解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知识系统

Document number:BGCG-0857-BTDO-0089-2022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知识系统表解

?

?

分系统

?

第1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

?

图解5-1-1生态系统的类型:

?

?

生态系统的成分:

?

比较项目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生产者 消费者 分解者

作用 ? 是生态系统的基石(将太阳能转变成化学能固定在有机物中,从而可以被生物利用) 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通过自身新陈代谢,能将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CO2、水、氨等,被生产者重新利用);对于植物的传粉、种子传播等有重要作用。 动植物的遗体残骸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防止遗体和动物排遗物的堆积而使生态系统崩溃

种类 阳光、热能,空气、水分、无机盐等 主要是绿色植物 动物:包括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杂食性动物;寄生动物等 主要是细菌和真菌

代谢类型 ? 自养生物 异养生物

关系 紧密联系,缺一不可,参见教材图5-2 ?

教材图5-3

?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食物链 项目 绿色植物 植食动物 食肉动物 食肉动物 食肉动物

结构模式 生产者 初级消费者 次级消费者 三级消费者 四级消费者

营养环节 第一营养级 第二营养级 第三营养级 第四营养级 第五营养级

举 例 植物───→昆虫────→青蛙────→蛇─────→鹰

食物网 概念 在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的复杂营养结构。

特点 1.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就越强。

2.各种动物所处的营养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举例 教材图5-5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

?

图解5-2-1

能量流动的过程图解:

图解5-2-1 【调查】调查当地农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情况:

?

目的要求 1.调查当地的农田生态系统,明确它的组成成分。

2.分析农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的情况,并作出评价。

3.对所调查的农田生态系统提出能量流动方面的改进建议。

活动建议 调查方式 农村同学:进行实地调查

城市同学:询问亲友、电话访谈、搜集资料、走访农业部门等方式

参考调查点—稻田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组成成分 非生物的物质的能量

生产者 主体:水稻

其他:杂草、浮游植物等

消费者 初级消费者 有益:田螺、浮游动物、植食性鱼等

有害:植食性昆虫、鸟类

次级消费者 泥鳅、黄鳝、肉食性鱼、青蛙等

分解者 多种微生物

相应措施 1.从农分上看,应采取的措施:

(1)农民主要通过喷洒除草剂,或人工除草的方式抑制杂草的生长。

(2)农民采取喷洒农药、坚稻草人等措施防止或减少田螺、植食性昆虫等动物的危害。

(3)对于对水稻生长利大于害的次级消费者,农民通过禁捕,或适量放养等措施,实现生态农业的目标。

2.提高农作物光能利用率的措施:主要通过合理密植

3.秸秆处理方式:传统方式有焚烧或填埋等;现代提出农业提出了综合利用思想,如可作为多种工业原料,还可用来生产沼气。

改进建议 通过稻田养鱼等措施,实现立体化生态农业;通过建沼气池,实现的多级利用。

撰写调

查报告 整理调查结果,尽可能详尽地画出农业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写一篇有关农业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情况的调查分析报告。

交流 就调查报告的主要内容与农民进行交流。农民对你们的建议持什么态度如果实施你们的建议,他们有什么困难

根据和农民交流的情况,对调查报告作进一步修改。

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表5-3-1【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

案提出问落叶是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腐烂吗

例1 题

作出假设 落叶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会腐烂。

设计实验方案 1.取带有落叶的土壤,平分为两组,编号为甲(实验组)、乙(对照组)

2.甲组土壤用塑料袋包好,放在60℃情况恒温箱中灭菌,目的是排除土壤中微生物的作物,同时尽可能避免土壤理化性质地改变。

3.把落叶分成两等份,编号为甲'和乙',装入网袋,分别埋在甲、乙土壤,中深约5cm。

4.几周后挖出观察分别埋在甲、乙土壤中甲'和乙'叶片的腐烂情况。

进行实验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控制变量,让实验组和对照组除自变量外的条件保持一致。

分析结果

得出结论 实验结果是否支持所作的假设

实验结论是

表达和

交流 完成实验报告,在班级内进行交流,听取其他同学的质疑,对本小组的实验进行解释和说明。如果有必要,应对实验方案进行修改和完善。

案例2 详见教材中的内容

?

图解5-3-1 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关系:

?

第4节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

?

?

?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

?表5-5-1【制作】设计并制作小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

目的要求 设计一个生态缸,观察这一人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基本原理 在有限的空间内,依据生态系统原理,将生态系统具有的基本成分进行组织,构建一个人工微生态系统是可能的。要使人工微生态系统正常运转,在设计时还要考虑系统内不同营养级生物之间的合适比例。应该注意,人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有条

件的,也可能是短暂的。

实验材料 见教材相关内容

方法步骤 制生态缸框架 按100cm×70cm×50cm的标准制作

铺土 在生态缸底部铺垫花土和沙土,花土在下,一边高,一边低;沙土在上,沙土层厚5~10cm。

加水 在缸内低倒进水

放生物成分 浮萍、水草与小乌龟放在水中,仙人掌或仙人球移植到沙土上,蕨类植物和杂草移植到花土上,蚯蚓与蜗牛也放置在花土上。

安置 封上生态缸盖,放置于室内通风、光线良好的地方,但要避免阳光直接照射。

观察 每一个星期观察一次生态找内的生物种尖与数量变化,并进行记录。

结果与结论 根据观察结果完成实验报告。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