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优质水稻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可研计划书

优质水稻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可研计划书

目录1总论 (1)1.1项目背景 (1)1.1.1项目名称 (1)1.1.2承办单位概况 (1)1.1.3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 (1)1.1.4项目提出的理由与过程 (2)1.2项目概况 (6)1.2.1拟建地点 (6)1.2.2建设规模与目标 (6)1.2.3主要建设条件 (7)1.2.4项目投入总资金效益情况 (8)1.2.5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9)1.3问题与建议 (10)1.3.1存在的问题 (10)1.3.2建议 (11)1.4实现该项目的可能性 (11)2市场预测 (13)2.1市场分析 (13)2.2市场预测 (15)3.3价格预测 (15)3建设规模与产品方案 (17)3.1建设规模 (17)3.1.1苗、种场规模 (17)3.1.2生产基地规模 (17)3.1.3建设内容 (17)3.2产品方案 (18)4场址条件 (19)4.1地点与地理位置 (19)4.2土地利用现状 (19)4.3地形、地貌条件 (19)4.4气候条件 (19)4.5土壤条件 (20)4.6水利条件 (20)4.7交通运输条件 (20)5技术方案、设备方案和工程方案 (22)5.1技术方案 (22)5.1.1优质稻良种生产技术与生产流程 (22)5.1.2生产基地种植技术与生产流程 (24)5.2主要设备方案 (27)5.2.1育种设备 (27)5.2.2其它设备 (27)5.3工程方案 (28)5.3.1主要建、构筑物的特征,建筑面积,土石方量 (28)6原材料供应 (29)7项目总体布置 (30)7.1总体布置 (30)7.1.1项目构成 (30)7.1.2总体布置图及其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表 (30)7.2运输 (31)7.3公用辅助工程 (31)8节水措施 (32)8.1节水措施 (32)8.2水耗指标分析 (32)9环境影响评价 (33)9.1环境影响 (33)9.2环境保护与治理措施 (33)10组织机构与经营管理 (34)10.1组织机构设置 (34)10.2实施方案 (34)10.2.1 农业科技培训 (34)10.2.2经营方式 (35)10.3运行管护措施 (36)10.3.1契约合同措施 (36)10.3.2奖励措施 (36)11项目实施进度 (37)11.1建设工期 (37)11.2项目实施进度安排 (37)12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38)12.1投资估算 (38)12.1.1投资估算说明及依据 (38)12.1.2建设投资估算 (38)12.1.2流动资金估算 (40)12.1.3项目投入总资金估算表 (40)12.1.4分年投资计划表 (40)12.2资金筹措 (40)12.2.1资本筹措 (40)12.2.2债务资金筹措 (40)13财务评价 (41)13.1项目财务评价 (41)13.1.1财务评价基础数据与参数选取 (41)13.1.2销售收入估算 (41)13.1.3成本费用估算 (41)13.1.4财务评价报表 (43)13.1.5财务评价指标 (43)13.2不确定性分析 (44)13.2.1敏感性分析 (44)13.3财务评价结论 (44)14社会评价 (45)14.1项目实施对社会影响分析 (45)14.2项目与所在地互适性分析 (46)14.3社会风险分析 (46)14.4社会评价结论 (46)15结论与建议 (48)15.1结论 (48)15.2存在问题 (48)15.3建议 (49)1总论1.1项目背景1.1.1项目名称云南省XX市优质水稻生产基地建设项目1.1.2承办单位概况XX是XX的一个下属单位,现有职工9人,大专以上学历的5人,具有高级农艺师职称的1人,中级职称的5人,是一支具有农学、土壤、植保等专业理论知识的科技队伍,具有承担和完成优质粮食生产基地建设项目的能力。

1.1.3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1)XX市优质水稻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建议书;(2)“XX”委托“XX”编制完成XX市优质水稻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合同;(3)《XX市国民经济统计资料》;(4)《XX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5)《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国家计委、建设部发布(第三版);(6)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审定出版《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试用版)》[计办投资(2002)15号];(7)《农业工程手册》;(8)农业部有关“农业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技术规范;(9)云建标(1998)第700号文关于印发《全国统一建筑工程基本基础定额云南省预算基价》的通知;(10)云南省建设厅标准定额处编发的有关文件汇编。

(11)市场材料价格参照《云南省工程建设材料设备价格信息》1.1.4项目提出的理由与过程在我国改革开放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综合国力日益增强的21世纪第4个年头,农业和粮食生产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极大的关注和重视。

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史无前例的写进公报,中央“十五”计划《建议》指出要“建立符合我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粮食安全体系,确保粮食供求基本平衡”,“粮食安全”概念第一次出现在五年计划、党和国家的正式文件中,到2003年,国家粮食安全被列入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特别是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也提出了保障粮食安全。

水稻作为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提高其产量与质量,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

其一,无论是从粮食生产构成还是粮食消费构成来看,水稻都占据主体地位。

据统计,1952-2002年间,从粮食生产方面来看,我国水稻平均单产4.183吨/公顷,是粮食单产2.710吨/公顷的154.35%,平均总产13242万吨,占粮食总产31199万吨的42.44%;从粮食消费来看,全国以稻米为主食的人口在65%以上,2002年人均粮食占有量为365千克,其中139.1千克为水稻,占38%。

其二,相对其他粮食作物来说,种植范围广,效益显著,更能有效促进农民增收。

在我国,除青海外的其余30个省(市、区)均有种植,并有18个为主产省;种植水稻的农户约有1.58亿户,约占农户总数的64%,涉及6亿农村人口,而从不同粮食作物的成本纯收益率来看,1983-2002年20年间平均成本收益率,水稻为65.59%,小麦31.49%,玉米为54.49%,水稻分别高出小麦和玉米108.3%和20.4%。

其三,还可以参与出口贸易,提升国际竞争力。

20世纪60年代以来,除个别年份外,我国一直是稻米净出口国,稻米出口在国际稻米贸易中占有一席之地。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统计资料,1998-2003年世界稻米贸易量平均为2592万吨,我国年平均出口量为264万吨,占世界比重的10.2%,特别是加入WTO后水稻作为我国唯一具有比较优势的粮食作物品种,对我国竞争力农业的发展,平衡粮食贸易,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影响重大。

然而,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建设用地的盲目扩张,加之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导致了一系列的自然灾害频频发生,使得原本就很不多的耕地面积锐减和粮食产量、质量下降,而需求量却节节攀升。

据有关资料显示,耕地面积已由建国初期的13091.85万亩,减少至2000年的9911.25万亩,年均减少62万亩;1993年我国南方稻区稻瘟病大流行,导致减产稻谷150亿千克;与此同时,我国人均占有粮食不足400千克,用做饲料粮的人均只有100~130千克;粮食产量与质量也受到严重威胁,如何增产优质的粮食已成为迫在眉睫的主要问题。

科技兴农、规模经营及集约生产将是解决粮食问题的关键所在。

云南是一个农业省,由于地处边疆的地理位置和云南山原地貌和气候多样型的“立体气候”特点,国内外先进的农业生产模式、普遍性的经验在云南推广都有局限性,使云南的农业生产水平长期以来一直较落后。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国家对农业加大投入,农业开始有较快的发展。

在这一大趋势下,中共云南省委、省政府针对云南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差以及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低的问题,在“八·五”、“九·五”期间狠抓农田基本建设,加强了农业综合开发,商品粮基地建设,滇中现代农业示范工程等,全省农业生产条件得到一定程度改善,2500万亩高产稳产农田(地)已建成,稻、麦、玉米良种覆盖率已达87%。

综合生产能力有了较明显的提高,主要农产品粮、油、糖年年增长,云南省已由一个主要粮食调入省转化为粮食自给率近90%,云南农业生产登上了新的台阶。

在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云南农业和全国农业一样也具有新的特征和存在新的矛盾。

云南农业发展新阶段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集中表现为农民增收速度减缓,农产品难卖、价格下跌、非农业产业收入减少的状况没有从根本上缓解。

增加农民收入已成为云南省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

云南只有近3千多万农民的收入不断提高,才能开拓农村市场,扩大国内需注;也才能从根本上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实现小康和农村稳定,从而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

因此,农业发展新阶段必须始终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农村一切经济工作的中心及出发点。

当前,针对XX市主要农产品产量大幅增加而又受市场约束增大的条件下,增加农民收入、持续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切入点是适应市场对农产品优质化和多样化的需求,调整种植业品种和品质结构,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尤其是首先抓好科技成果的生产性转化,靠科技进步解决XX市稻米米质不优、库存量大、名特优新品种少、产量低等问题,以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把主食主栽品种进行一次优化升级,带动农村经济再上一个新台阶,并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

云南省XX在认真分析XX市农业和农村经济面临的形势、存在问题,依据XX市国民经济计划的框架,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战略,比较优势认为:XX市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属热带向南来热带过渡地段,这里平均气温21.7左右,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多数地方可年产两熟水稻,十分适宜水稻生长。

而且当地少数民族历史上就是以种稻为生,有丰富的种稻经验。

稻谷作为XX市主要的农作物,在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

水稻粮食生产是决定XX市其它产业能否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优质稻生产是促进水稻粮食生产的有效途径之一。

优质稻规模化生产在XX市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但XX市目前生产上存在着诸多制约优质稻生产的因素。

没有一个过硬的优质米品牌,规模小,市场开发难,没有一个稳定的货源,产品重量不稳定,生产科技含量低、加工工艺和包装技术落后,优质优价不能得到充分体现,农户的优质水稻种植积极性难以调动起来。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优质软米的认识也大增强了,市场上常出现价高的现象。

但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对优质稻米的需求不断增加及对产品品质的要求不断提升,XX市的优质稻生产却显得乏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