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现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分析

我国现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分析

我国现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分析
[摘要]现行货币政策在对付通货紧缩、刺激有效需求中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效果相对弱化。

究其原因有三:货币政策操作空间有限;货币供应量的内生性增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障碍。

2006年,我国仍将处于新一轮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将继续以稳健的货币政策为主。

[关键词]货币政策稳健有效性
一.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回顾
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货币政策的重新定位,《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完善国家宏观调控体系…货币政策要在保持币值稳定和总量平衡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健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表明今后货币政策基本目标是“稳定”而不再是“增长”。

从早期的“发展经济、稳定货币”过渡到“保持货币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直到今天的“保持币值稳定和总量平衡”,鲜明地体现了货币政策日益“中性化”的轨迹。

也就是说,货币政策不再承担“刺激”或“抑制”经济的任务,而只负责经济运行营造一个稳定的宏观环境,“规则导向”的货币政策。

二.充分认识实行稳健货币政策的必要性
近几年,在实施扩大内需的宏观政策过程中,货币政策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具体提法在不同年份有所不同,但基本思想却始终是配合扩大内需的宏观政策,适当增加货币供应量,防范金融风险,以金融的稳定来确保经济的稳定。

可将其概括为稳健的货币政策。

近年来为什么不比照积极的财政政策,明确提出实施积极的货币政策呢?这是因为:(1)单靠增加货币总量解决不了近年来出现的物价负增长问题。

1997年后出现的物价负增长,根本原因是由于多年来严重重复建设,造成工业部门严重供过于求所酿成的;它是长期来经济结构失调的结果,而不是货币总量不足。

(2)当前宏观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是结构问题而不是总量问题,解决总量问题,货币政策具有优势,而解决结构问题;单纯依靠货币政策总量扩张无济于事。

(3)当前货币存量大量增加,而引起货币失控的一些潜在的因素还未完全
消除。

长期以来,我国企业的生产建设资金主要依靠争先贷款,目前企业长期大量负债经营已经给金融业造成了很大的负担和风险,企业和银行自我约束力还比较差。

三.当前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
八年来,中央银行采取了一系列货币政策措施:取消贷款规模控制,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连续八次降息,综合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货币供应量的适度增长;积极运用信贷政策,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发展货币市场,改善货币政策传导;注重与财政政策配合,共促国民经济发展。

对这段时期我国货币政策实施效果的评价,是一个颇具争议的问题,综合起来有三种观点,即无效、低效、效果明显。

笔者认为,稳健的货币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效果相对弱化。

(一)理论上看,货币政策有效的条件具备。

在通货紧缩时期,人们较多地使用凯恩斯宏观经济模型来分析货币政策效果。

凯恩斯认为,只要不出现“流动性陷阱”,货币政策就有效。

近几年,我国货币政策主要是对付通货紧缩,连续降息的效果虽不如人意,但我国没有跌入“流动性陷阱”。

按照凯恩斯和克鲁格曼的理论,分析一个国家经济是否步入“流动性陷阱”,主要从利率水平、货币的需求弹性以及投资的利率弹性等方面进行判断。

首先,我国利率并没有低到不能再降的水平。

其次,人们的流动性需求没有达到完全弹性。

再次,投资对利率并非无弹性。

(二)总体来看,货币政策有一定的效果。

我们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成功地抵御了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冲击,防范和化解了金融风险,保持了国民经济“高增长,低通胀”的态势。

1998—2002年,GDP增长速度稳定在7%-8%之间,物价基本控制在零上下波动,货币供应量和贷款增长平稳,M2增长率大致控制在14%-17%之间,全部金融机构贷款增长率在11.8%-15.5 %之间,避免了过去信贷、物价、经济增长率大起大落的状况;贷款结构有了很大改善,个人消费信贷、基础设施贷款和农业贷款比重大幅度上升,在当年贷款新增额中上述三项贷款占70 %以上,促进了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

从这个角度看,我国的货币政策是有效的。

(三)相对而言,货币政策效果弱化。

与1998年以前货币政策效果相比较,近年货币政策效果减弱,印证了在不同的经济环境下,货币政策效果是非对称的。

货币供应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减弱;宽松的货币政策未能避免物价走低;货币政策促进投资乏力;连续降息刺激消费微效。

四.货币政策弱效的原因
(一)货币政策操作空间有限。

目前,我国的货币政策承受本外币值稳定的双重压力,面临治理通货紧缩和预防经济过热的两难选择,操作空间有限,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为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央行被迫在外汇市场上买进大量美元,投放人民币。

由于我国外贸持续顺差,外国直接投资迅速增长,在现行的汇率制度下,人民币承受从未有过的升值压力。

在人民币升值预期下,国外热钱蠢蠢欲动,试图获取不义之财。

同时,某些外国政府公开要求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

因此,中国人民银行为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必须频繁地进行外汇公开市场操作,买进外汇市场多余的外汇。

2.通货紧缩的阴影还未完全褪去,但是我国货币和信贷增长幅度加快,某些部门和地区出现局部投资过热现象,央行货币政策操作难度加大。

虽然从总体上看,2003年我国的消费物价指数还在低位徘徊,表明通货紧缩的阴影还未消失,但是,我国的货币和信贷增长处在1998年以来的最高位,这使得央行不得不担心有可能出现的经济过热。

3.央行公开市场操作缺乏工具,发行央行票据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实属迫不得已。

当中国人民银行通过正回购不足以对冲外汇占款引起的基础货币增加,只好另起炉灶发行票据。

虽然发行央行票据增加了央行的财务负担,并且央行自己参与央行票据的买卖,客观存在的财务牵连使这种操作欠缺公正性和超脱性,但是,因为央行缺乏公开市场操作的工具,发行央行票据实属万不得已。

(二)货币供应量的内生性增强是制约货币政策有效性的主要因素。

货币供应量的内生性在我国具体表现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畅与实体经济体制的不健全之间形成一种相互牵制、相互影响的关系。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畅造成国民经济缺乏活力,影响到实体经济的健全发展;而实体经济的不健全,国民经济缺乏活力,势必会造成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受阻,储蓄与投资转化受阻,使储蓄难以转化为投资,达不到刺激经济增长的目的。

而把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的最重要的前提是货币供应量是外生的,中央银行是可以控制它的。

如果这一前提条件得不到满足,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必然会受到制约。

货币供应量的内生性增强导致中央银行对基础货币控制能力有限,货币乘数不稳定,商业银行对货币政策操作反映不敏感、不充分,不能紧跟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货币政策的传导遇到阻滞。

(三)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障碍。

货币政策作用是通过一定的传导机制实现的。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障碍具体表现如下:(1)国有商业银行的商业化改革滞后使传导机制阻滞;(2) 企业转轨时期的特殊性使传导机制被制约;(3) 中央银行调控能力的削弱影响了传导机制的有效性;(4) 同业拆借市场的发展滞后削弱了传导机制的调控功能。

(5) 票据市场的不成熟制约传导机制;(6) 国债市场不完善制约传导机制;(7) 居民支出预期不断增加而收入预期悲观,削弱了利率政策的作用;(8) 我国金融体系的多层结构加深了时滞因素的影响。

五. 结论与政策建议
客观地分析,央行货币政策主张、实际操作与现实经济互动效应的实效性,不仅受到政策体系外部相关因素的制约,同时也决定于货币政策自身决策过程中的价值取向。

因此,在确定今后央行货币政策主张与实际操作的过程中,首先,在充分考虑货币政策与其他相关经济政策的系统性和协调性的同时,必须坚持货币政策自身高度统一性与灵活性的有机结合。

其次,要通过合理选择货币政策的中间变量,通过疏通和提高传导机制的实效性,强化金融货币变量与实体经济变量间的相关度,进一步建立健全货币政策体系,充分发挥货币政策对现实经济增长的互动效应。

在经过2003年的加速增长以及2004和2005年的调整后,2006年我国经济增长仍将保持较高水平,但受宏观调控政策的滞后影响,经济增速会适当放慢。

尽管短期出现回调,但中长周期来看,2006年仍将处于新一轮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

经济上升期对货币政策的基本要求是保持稳定。

因此,要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

一方面,我国企业融资过分依赖银行体系,当前经济增长中的“体制性过热”以及政府针对“过热”所采取的宏观调控都使商业银行经营风险加大、不良贷款可能再次增加。

另一方面,经济持续、快速增长需要适当增加货币信贷供应来配合。

由于新一轮经济增长目前主要体现为投资拉动,消费尚未真正启动,扩大内需仍然任重道远,而且经济运行中原有的结构性问题仍存在。

这就需要及时调整信贷政策,注重向鼓励消费倾斜,促进经济结构调整。

参考文献:
[1]尹逊刚、辛莉莉.《浅议我国货币政策的转型》[J].北方经贸,2004(8)
[2]邵国华.《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分析》[J],理论讨论2005(1)
[3]黄秋如、李满华.《我国货币政策效果的实证分析》[J].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2004(4)
[4]万解秋、徐涛.《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与货币政策的效率--兼评我国当前货币政策的有效性》[J], 经济研究,2001(3)
[5]戴根有.《中国货币政策回顾和展望》.《前沿—北大金融论坛精彩演讲》[M],2005年,社会科学出版社
[6]巴曙松.《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经济学分析》[M],2000年6月,经济科学出版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