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上述材料又反映了什么问题?
中国需要改革吗?
视点四:令人啼笑皆非的中国企业
材料一 1956年,上海天气很热,企业为了不影响 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没有自主权,不能发 生产,采取购买风扇、鼓风机降温的措施,但是企 挥创造性、积极性 业即使采取这样的措施也没有自主权,要经过层层 批报,当时要经过十一个部门审批,盖11个章。等 最后的章盖完了,夏天已经过去了。 计划经济体制下,行政指令管理经济,造 材料二 沈阳有两个厂,一个是铜厂,一个是电缆 成官僚主义和大量的资源浪费,影响生产 厂,两厂仅相隔一墙,电缆厂归机械部门管,铜厂 力的发展。 归冶金部门管。所以导致了冶金部把铜调到外地去, 而电缆厂要从云南调进铜,这样就造成了运输上的 浪费和时间上的浪费。
回顾 :
经 济 建 设 曲 折 发 展
1949-1952年:恢复时期;
1949-1956年:过渡时期
工业化的开端 三大改造
1957--1966年: 成就:中共“八大” 1960年的经济调整 全面建设社会主 义曲折发展时期 失误 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运动
1966-1976年:“文革”十年浩劫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中共十四大确立深化国企改革的目标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市场经济机制
效果如何?
中国需要怎样的改革?
2004年中国(包括香港、台湾)共有16家公司入选《财 富》杂志排出的全球500强
增强企业竞争实力,
有利于国民经济发展
这说明了什么?
练功台
上海(一模)宝山钢铁集团公司建立公司体 制的标准有 ①产权清晰、权责明确 ②政企 分开、负盈不负亏 ③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 ④管理科学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改革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存在的问题:
4、民生问题严峻,社会保障严重滞后,公共卫生 步履维艰,住房保障几乎空白,义务教育和职业 教育发展缓慢,居民储蓄只好用于自保。
5、公共财政投资方向问题很多,真正用于民生改
善方面的较低,在世界各国中排在后面,导致民 生难以好转,消费需求严重不足,并且拉大了政 府和民众的距离。 ——赵慧珠《学习时报》
一、解放农民——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2、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
中国第一村-----华西村
天下第一村美景
俯瞰华西村,中间高塔为华西金塔。
欧式别墅
华西公园一角
华西村简介
华西村位于江苏省江阴县,人口3万多人。 华西村是全国农村走共同富裕道路的典型,2004年, 华西村人均工资收入12.26万元。同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 入2936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22元。华西人的收 入是全国农民的41.76倍、城镇居民的13.01倍。到2010年 华西村并不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每户的存达到600万元至2000万元。 却取得了成功,你如何看待呢? 华西村 原叫华西大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是我国农 村的先进典型,上世纪公社、大队、生产队三级 所有,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华西村实行大队统一 核算,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我国农村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 的改革,华西村顶着很大的压力还是实行大队核算。在我 国农村取消人民公社后,华西大队改为华西村。
经济体制改革: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 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 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前提: 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内容: 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 一系 列环节 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目的: 目标: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实质: 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中国需要改革吗?
经营方式变了 国农村历史的 1982 年中 ③从局部到全国 央“一号文件”,他创 成效如何? 造性地提出了“家庭联 小岗村民自闯 安徽、四川试点 1984年,8亿农民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 产承包责任制”这一概 杜润生(1913-— ) 1982年《全国农村工作纪要》 念。
所有制不变
中国需要怎样的改革?
格林科尔董事局前主席顾 雏军
郎顾之争 支持郎咸平的主要观点有:国企改革应以
国家利益为重;应注重改革的公平性;反对 2004年8月初,郎咸平在一连串的演讲和采访 国有资产流失。 中批评海尔、TCL、格林柯尔以及德隆等几家国 反对郎咸平的主要观点有:产权改革不 内知名公司,指责他们在 "国退民进"过程中席卷 了国家财富,并且强烈建议停止以民营化的导向 能停止,应继续深化,应寻找更加有效的产 的产权改革。这使得郎咸平成为这一段时间最引 权改革方式,以保证国家利益的最大化;加 人注目的经济人物。 强中央集权不妥,政府官员也是"经济人", 格林科尔董事局主席顾雏军在"科龙20年发展 国企的真正主人是全体人民,政府只是一个 经验与中国企业改革路径"研讨会回应郎咸平说: " 大管家"。 "在我入主科龙之前,科龙的亏损额大到令我吃惊,
——计划经济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于资本主义,姓“资”
中国需要怎样的改革?
三、解放国家——计划经济体制改革 1992年 计划还是市场:邓小平一锤定音
邓小平1992年南巡讲话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 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
中国需要怎样的改革?
一、解放农民——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农民获得生产经营自主权 ②从实践上升到理论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指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 中国农村改革之父 实质:农村经营管理方式的变革,农业生产 土地长期承包给各个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成 1981 年 的 春 天 , 杜 关系的调整。 分配方式变 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润生主持起草了改变中 了
三十多年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了那些变化?
30年前启动的改革开放,造就了一个举 世瞩目的“中国奇迹”,即:中国经济的长 期高增长。如何解读这个“奇迹”,当下已 经成了思想界的顶级课题。 ——2008年《南方周末》 三十多年改革,存在的问题和应汲取的教 训又有哪些?
改革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存在的问题:
1、GDP至上,“含血量”过高,环境破坏触目 惊心,资源浪费严重; 2、发展不平衡,社会发展落后于经济发展,中西 部发展落后于东部发展; 3、社会不公,“城乡差距是世界第一”,劳动者 收入在GDP中所占比例逐年降低,社会歧视现象 加剧;
解放企业: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中心环节:
增强企业活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中国需要怎样的改革?
二、解放企业——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局部试点阶段(1978——1984) 扩大企业自主权 厂长负责制 2、全面展开阶段(1984——1992)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增强企业活力
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3、深化改革阶段(1992——今)
返回
中国需要怎样的改革?
一、解放农民——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①农民的自我解放
地点 严立华家 为什么“坐牢杀头”也要“分田到 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 户”? 签字盖章,如此后能干, 小岗村 1979年卖给国家粮食12497公斤 ,超过政府计划 1978 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 由于分配上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影响了人们生产积极性 每户保证完成每户全年上 的发挥,粮食产量极低,小岗村最好的年景每人每天 9两粮 问题的决议》放宽了农业政策,但仍明文规定 “不许包产到 的 7倍;卖给国家油料12466公斤,超过国家规定任务的 80倍。 食, 收入 0.11元;最差的一年每人每天 2.8两粮食,收入 交和公粮。不在 (再)向国家 户”。 这虽然是历史的惯性所致,但包产到户仍然是禁区。 还有钱,小岗农副产品收入4’7000元, 平均每人 400 多元。 0.04元。小岗村当时共有20户人家,115 人,除了 1户外,其 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 —— 《交锋》 他户每年都要 外出讨饭。 ——《 30 年》 在当时,对这群“叫花子”来说,这无疑是一座光芒四射的 我们干部作(坐)牢杀头也干 (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 金山。 我们的小孩养活到18岁。 ——马立诚、凌志军著作《交锋》 1978年12月 为什么“分田到户”会“坐牢杀头”?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改革开放
经济体制改革
1.含 义(是什么) 2.必要性(为什么) 3.过程(怎么样)
十一届三中全会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的确立
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方针:
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方面, 实行改革开放
对内经济体制改革 对外开放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改革开放
农村经济体制调整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 应遵循原则:实事求是,合乎经济 规律
农村需要怎样的改革
学习历史要全面、辩证、客观地 认识每一件发生过的事情
练功台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出台了允许以多种形式 流转土地承办经营权,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 营的政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家庭经营在一定 程度上制约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B坚挺联产承办责任制失去了存在的必要 C我国土地所有制性质即将改变 D农民将失去土地承包权
中国需要怎样的改革?
三、解放国家——计划经济体制改革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①确立目标:中共十四大(1992年10月) ②入宪:全国人大修宪(1993年) ③发展:中共十五大创新(1997年9月)
④初步建立:21世纪初 作用:解放了生产力,使中国经济与世界 经济真正接轨,加快现代化进程。
改革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课堂小结:经济体制改革
1、原因: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阻碍了社会 主义生产力发展;
2、过程:由农村到城市,渐进的、探索的过程;
3、内容: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变革农村和 城市的生产关系; 4、目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