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调研报告武汉大学

调研报告武汉大学

调查报告-------关于武汉大学建筑外观色彩的研究目录1工作框架介绍 (1)1.1调查背景 (2)1.2调查的对象 (2)1.3调查的方式及时间 (2)1.4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2)2对武汉大学的建筑环境进行分析 (3)2.1武汉大学建筑背景的介绍 (4)3.对武汉大学建筑的外观进行分析、研究 (5)3.1 从整体上分析武汉大学的建筑色彩 (6)3.2对武汉大学建筑视觉色彩进行细部分析 (7)3.3分析、研究后总结 (8)4对部分建筑的外观颜色进行改造建议结束语 (9)1工作框架介绍1.1调查背景在生活中色彩与人们息息相关,而建筑色彩更是存在于生活的每个角落。

很多城市在高速发展过程中普遍缺少审美修养,更加缺少对城市色彩的重视。

各种新材料及涂料争艳斗奇的色彩城市广告的胡乱张贴,城市新建筑的随地拔起,将许多城市涂成色彩斑斓的“大花脸”,既失去鲜明的城市个性,又切断与之相连的历史文脉,更主要的是造成了严重的视觉污染,影响到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

武汉大学的建筑经历了多个时期它的建筑外观色彩是否统一与协调?1.2调查对象对武汉市武汉大学新、老建筑外观色彩进行分析。

1.3调查的方式及时间此调查于2010年12月3日在武汉市武汉大学展开调查。

对武汉大学的部分建筑进行拍照取样,对一些新旧建筑中颜色缭乱具有代表性的建筑进行分析、改良,来改变它对人们视觉以及心理上的不良影响。

1.4调研的目的及意义1.4.1调研的目的城市规划和设计的目的是将城市建立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

过度的色彩刺激容易造成人的审美疲劳,因为内耗大,城市色彩的整体印象反而会混沌不堪,只能带给人不安定不舒服的感觉,正如我们无法在嘈杂的环境中欣赏到美妙的音乐一样。

城市色彩语言的表达,就是要以人为本,师法自然,传承文脉,通过对城市建筑和环境色彩的分析与比较,做到区域统一,从而创造出个性鲜明、和谐有序、让人心情舒畅的高品质人居环境。

城市色彩是城市景观构成的一个重要因素,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环境感受,在未来的城市景观建设中应引起高度重视,把城市色彩规划纳入现行的城市规划中,进行系统、科学、统一的设计,创造个性突出、生动丰富的人居环境。

1.4.2调研的意义马克思曾说过:“色彩的感觉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关注色彩、了解色彩、运用色彩才能为城市景观的受众者创造一个赏心悦目、生动丰富的色彩环境。

建筑色彩是城市景观构成的一个重要因素,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环境感受。

城市色彩景观规划设计的实施和管理是使城市最终获得舒适、宜人、美观的人居环境的实践环节,在未来的城市景观建设中应引起高度重视。

把城市色彩规划纳入现行的城市规划中,进行系统、科学、统一的设计,我们才能创造个性突出、生动丰富的人居环境。

建筑色彩建筑是城市景观中的主体部分,是最为显眼的吸引物,因而建筑色彩相应地是城市色彩的主角,它的色彩处理得当与否直接影响了城市色彩的美。

2武汉大学新老建筑背景的介绍武汉大学前身为创办于1893年的自强学堂(后改为方言学堂、武昌高师、武昌师范大学、武昌大学,武昌中山大学),原校址在武昌东厂口。

1928年改名为国立武汉大学,迁珞珈山建新校舍,李四光任建筑设备委员会委员长,聘请美国建筑师凯尔斯设计,缪恩创为校方总体建设监督工程师,由汉协盛、袁瑞泰、永茂隆等营造厂及上海六合公司分别承建。

1929年3月破土,1935年多数项目陆续建成。

校园濒东湖西南岸,占地200多公顷,主要建筑项目有文、法、理、工四个学院和体育包、饭厅、学生宿舍、教职工住宅等建筑,建筑面积7万多平方米,耗资300多万银元。

这样浩大的建筑活动,在我国近代建筑史上是罕见的。

校园规划依山就势,巧于因借。

教学中心区两大组建筑群,三面环山布置。

校园中心区以老图书馆、文、法、理、工四个学院大楼为代表的十余栋武汉大学早期白垩建筑群体,采用中国最雄伟的大屋顶和西方最典雅的拜占庭、哥特等形式和当时最先进的三角绞钢、玻璃天庭等技术,以中国传统的绿色琉璃屋面为基调,以大屋顶、重懿璃在平面布置中,把对称式的传统格局和适应功能的现代风格和谐地结合,形成一组具有中、西风格的建筑群体,堪称中国传统建筑的杰作。

近年来,武大学人又进一步精心治理校园,法学大楼、经管大楼、外语大楼等文科区标志性建筑群拔地而起,气势雄伟,新老建筑交相辉映,相得益彰,珞珈校园更加多姿多彩。

3对武汉大学建筑的外观进行分析、研究3.1从整体上进行分析德国哲学家谢林曾说过:“ 个别的美是不存在的,惟有整体才是美的。

” 同样大学校园的建筑群也必须从整体上考虑,把这些色彩和谐地组合在一起,达到和谐统一。

要确定一个统一的风格,注重主色调的选择,色彩的分区要切合整个空间结构特点,以形成美好的校园景观。

A老图书馆B学生饭厅及俱乐部C文学院D工学院E华中水工实验所红色区域为老建筑区域其他则为新建筑区域其中老图书馆、宋卿体育馆体育部等则属于自早期建筑而其中的人文馆逸夫楼及部分宿舍则属于改革开放后建立。

可以很明显的看出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的屋顶颜色,其中早期的建筑比如老图书馆、宋卿体育馆体育部、行政大楼顶颜色为蓝绿色,而后期的建筑及宿舍顶皆为白色和灰色为主,而教工生活用房顶则为橘红色为主。

而操场等则为湖蓝色。

像这样用色彩对功能不同的建筑进行合理的划分,进而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

但我认为其中操场的颜色太过突兀很难于校园整体的深绿色、早期建筑的蓝绿色以及后建筑的灰白色融合在一起因此做了一下改造,改造如下老建筑以及山体教研用楼新建筑与道路教工楼地面颜色占总25% 颜色占总8% 颜色占总32% 颜色占总25% 颜色占总10% 分析依据在商业设计中,灰色具有柔和,高雅的意象,而且属於中间性格,男女皆能接受,所以灰色也是永远流行的主要颜色,在许多的高科技产品,尤其是和金属材料有关的,几乎都采用灰色来传达高级,科技的形象,使用灰色时,大多利用不同的层次变化组合或他配其他色彩,才不会过於素,沉闷,而有呆板,僵硬的感觉。

改良方案:根据武汉大学建筑屋顶颜色的统一风格,将其颜色改为灰蓝色,使其与周围环境相统一。

降低其颜色的纯度假如灰色3.1.2对建筑外观的色彩搭配进行分析与改良老图书馆占地呈“工”字形,由一座主楼和前后两翼的四座附楼联结而成,整体外观为中国传统殿堂式风格,飞檐画角,龙凤卷云,完整地体现了中国宫殿式建筑的威武和庄严,内部则采用了西式的回廊、吊脚楼、石拱门、落地玻璃等,将“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发挥得完美而极致。

建筑的外观主要以暖灰色为主。

人文馆的设计者是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的沈国尧教授,其设计采取了“山”字的造型,白色素面,屋顶有油绿色的幕顶和檐口。

有人说设计透露了淡淡的中国味,而设计者本人言“或中或西之外、亦古亦今之中”。

建筑外观主要以灰色为主加以纹理。

相对于人文馆,文理学部教五楼受到的批评似乎更多。

因为火柴盒一样的外形,满墙的白色瓷砖,有人毫不留情嘲笑教五楼是“武大最大的一栋厕所”。

更多人则一方面因教五完备的设施和空调在自习时趋之若鹜,另一方面又对教五的呆滞外表嗤之以鼻。

调查中,认为教五与环境不协调的人数仅次于工学部主教。

建筑外观主要以白色为主,窗户以蓝色为主。

分析:已故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曾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但同时建筑又能反映一所大学的风貌与精神。

无论是北大的博雅塔、贝公楼,还是清华的大礼堂,抑或复旦的光华楼,都与所在的大学相生相融,化为大学人文气质的外在表现。

武大也不例外,庄重典雅的早期历史建筑早已成为武大标志,是武大风貌的体现。

当开尔斯着手为国立武汉大学描绘蓝图时,他也许没有想到,他的设计将成为校园建筑的经典,更不会想到,他的成果会成为武大建设后来者的一座无法绕开的高峰。

随着时代的更迭,当武大的早期历史建筑已然成为经典,新的建筑纷纷拔地而起,特别是九十年代以来的一批建筑,它们的诞生伴随着赞赏和争议,沿袭和革新。

从此,武大的天际线变了模样。

武汉大学的校园建筑经历了很长的时间,而后建设的人文馆、文理学部教五楼等都是在改革开放后设计与建设的,究竟它的新建筑能否与早期建筑“和谐相处”呢?对此我做了详细的调查,结果如下:诸多学生反映后期建设的人文馆与环境最为协调,人文馆虽然占地面积很大,但使用面积其实并不大,因为为了不遮挡东湖,能与环境协调,很多地方都是通透的。

而相对于人文馆的好评之外,文理学部教五楼受到的批评似乎更多。

因为火柴盒一样的外形,满墙的白色瓷砖,有人毫不留情嘲笑教五楼是“武大最大的一栋厕所”。

更多人则一方面因教五完备的设施和空调在自习时趋之若鹜,另一方面又对教五的呆滞外表嗤之以鼻。

调查中,认为教五与环境不协调的人数仅次于工学部主教。

因此要让这些诸如文理学部教五楼、工学部主教等“不搭调的建筑”与武汉大学的整体环境协调统一,则要先向建筑的外观颜色入手。

改良方案:由上的极具代表性的建筑外观颜色分析中可以得出:武汉大学的建筑多以灰色为主,诸如老图书馆的暖灰色及人文馆的纹理灰。

因此改造方案如下:1、对窗户的大面积蓝颜进行改造。

改造颜色如下:2、对建筑外立面上的白色墙面进行改造,改造颜色如下:降低墙面的白色为灰色,窗户玻璃的颜色由蓝色改为更易与环境协调的蓝绿色。

结束语通过对武汉大学建筑环境色彩的调查研究以及改良,使其在色调上更加统一,使其后期的新建筑与早期建筑在色彩上统一协调,不再有突兀的感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