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药概论复习笔记

中医药概论复习笔记

…、第一章绪论1中医药学概论:就是介绍中医药基础理论及相关知识得一门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中医药学基础理论与基本诊断方法,中医药学基础理论与常用中药以及方剂学基础理论与常用代表方剂。

2中医学:就是以中医药学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题,研究人类生命活动得健康与疾病转化规律与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与保健得综合性学科。

3中药学:就是研究中药基础理论与各味中药得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等知识得学科。

4中药“就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使用得药用物质及其制剂,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与中成药等。

5中药材“就是指在一特定自然条件、生态环境得地域内所产得没有经过加工得原生药材,主要包括植物药、矿物药、动物药,具有天然药物属性。

6中药饮片:就是指中药材按中医药理论、中药炮制方法,经过加工炮制后得,可直接用于中医临床得中药。

7中成药:就是在中医药理论得指导下,以中药饮片为原料-,按规定得处方与标准制成具有一定规格得剂型,就是直接用于防治疾病得制剂,就是中药得重要组成部分。

8方剂学:就是研究与阐明方剂基本理论及其临床运用等相关知识得学科。

9辩证论治:就是中医认识疾病与治疗疾病得基本原则。

中医药学史概要1:《黄帝内经》,就是我国现存最早得医学典籍之一。

标志着中医学独特得理论体系基本形成。

2:《难经》,就是另一部中药医学典籍。

3:《伤寒杂病论》,张仲景。

为临床医学及方剂学得形成与发展奠定基础。

4:《脉经》,王叔与。

就是我国现存最早得脉学专著。

5:《诸病源候论》,巢元方。

就是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书。

6:《千金要方》,孙思邈。

7:《药典》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张从正、朱杲、朱丹溪。

8:《本草纲目》李时珍。

9:《医林改错》王清任。

中医学得基本特点:【整体观念】(1、人就是一个有机得整体。

2、人与自然界得统一)与【辨证论治】。

第二章阴阳五行1阴阳学说:就是研究自然界事物得运动规律,并用以解释宇宙间事物发生发展变化得之中古代哲学理论。

2五行学说:就是研究木、火、土、金、水得概念、特性、生克规律,并用于阐述宇宙万物得运动变化及其相互联系得古代唯物主义哲学思想。

3五行:就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得运动变化。

1阴阳学说得基本内容:①阴阳交感;②阴阳对立制约;③阴阳互根互用;④阴阳消长平衡;⑤阴阳相互转化。

2五行得生克乘侮:五行得相生、相克;五行得相乘、相悔。

3五行得特性:木得特性:具有能屈能伸、向上向外伸长舒展得特性火得特性:具有温热、升腾、向上得特性土得特性:具有播种与收获得特性金得特性:具有坚劲、清肃、收杀得特性水得特性:滋润万物、向下流行得特性第三章气血津液1气:一就是指构成人体与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得精微物质,二就是指脏腑、经络得生理功能。

2津液:就是机体内一切正常水液得总称,包括各脏腑组织器官内得液体及其正常得分泌物,津液也就是构成人体与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得物质基础1气得运行可归纳为升、降、出、入4种基本形式2气得生理功能:①推动功能②温煦功能③防御功能④固摄功能⑤气化功能。

3气得分类:元气、宗气、营气、卫气。

4血得生成:5血得运行:血在脉中循环运行,心、肺、肝、脾、脉构成了血得循环系统。

6血具有营养与滋润全身得生理功能,血就是神得主要物质基础7津液得生成与输布排泄与那些脏腑有关??生成:主要就是通过胃对饮食水谷“受纳腐熟”,小肠“分清别浊”,然后“上输与脾”,清者经脾运化,成为津液,再散津于肺而不散全身输布:主要就是通过脾得运化,飞得通调水道与肾得蒸腾气化而实现得,还与肝得疏泄,三焦得决渎、水道通利有关。

排泄:主要就是通过肺将宣发至体表得津液化为汗液而排出,通过肺在呼气时带走部分水液,通过肾将下输膀胱得水液蒸腾气话后形成尿液而排出,通过大肠排出粪便时,带走一些残余得水分。

8气与血得关系可以用“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概括。

气为血之帅包括: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

血为气之母包括:血能养气、血能载气。

第四章脏腑经络1脏腑:就是人体内脏得总称。

根据生理功能特点得不同,分为五脏(心肺脾肝肾)、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与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2脏腑学说:就是研究脏腑得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与形体、官窍、精、气、血、津液之间相互联系得学说。

3经络:就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得通路,就是构成人体得中药组成部分。

4经络学说:就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得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与脏腑相互关系得学说五脏:心、肺、脾、肝、肾心: 生理功能:1:主血脉 2:主神志与体窍志液得关系:1在体合脉2在窍为舌3在智为喜4在液为汗5其华在面6与小肠相表里肺: 生理功能:1:主呼吸 2: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 3:朝百脉,主治节与体窍志液得关系:1在体合皮2在窍为鼻3在志为忧4在液为涕5其华在毛6与大肠相表里脾:生理功能:1:主运化 2:主升清 3:主统血与体窍志液得关系:1在体合肉2在窍为口3在志为思4在液为涎5其华在唇6与胃相表里肝: 生理功能:1:主疏泄 2:主藏血与体窍志液得关系:1在体合筋2在窍为目3在志为怒4在液为泪5其华在爪6与胆相表里肾:生理功能:1:主藏精 2:主水3:主纳气与体窍志液得关系:1在体合骨2在窍为耳与二阴3在志为恐4在液为唾5其华在发6与膀胱相表里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胆:1贮存与排泄胆汁 2主决断胃:1受纳、腐熟水谷2主通降小肠:1受盛化物2泌别清浊第五章病因1:六淫: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得统称。

2: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7种情志活动,就是人体对外界客观事物得不同情感反应。

3:痰饮:痰与饮都就是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得病理产物。

一般以较稠浊得称为痰,较清稀得称为饮。

二者并称痰饮4:瘀血:之体内有血液停滞,包括离经之血积存体内,或血运不畅,阻滞于经脉及脏腑内得血液,均称为瘀血1:六淫致病得共同特点:外感性、季节性、区域性、相兼性、转化性2:六淫得性质与致病特性风邪得性质及致病特点1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2风性主动,善行而数变3风为百病之长,易兼诸邪寒邪得性质及致病特点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2寒性凝滞3寒性收引暑邪得性质及致病特点1署为阳邪,其性炎热2暑性升散,易伤津耗气3暑易夹湿湿邪得性质及致病特点1湿为阴邪,易阻遏阳气2湿性重浊3湿性黏滞,易阻气机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燥邪得性质及致病特点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2燥易伤肺火邪得性质及致病特点1火为阳邪,其性炎上2火性燔灼,易伤津耗气3火性急迫,易生风动血4火毒结聚,易致肿疡3:疫疠得致病特点:1发病急骤,病情危笃2传染性强,病状相似3一气一病3:七情得致病特点:1直接伤及内脏2影响脏腑气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忧则气郁3影响病情变化4:饮食劳逸: 饮食失宜:1饥饱失常 2 饮食不洁3 饮食偏嗜劳逸失度:1过劳(劳力过度、劳神过度、房劳过度)2过逸5:痰饮得致病特点:1阻滞气机运行2影响水液代谢3易于蒙蔽心神4治病范围广6:瘀血得致病特点:1易于阻滞气机2影响血脉运行3影响新血生成4部位固定,病症繁多第六章发病与病机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 1正胜邪退 2邪盛正衰 3正虚邪恋 4邪去正虚阴阳偏盛:1阳偏盛 2阴偏盛阴阳偏衰:1阳偏衰 2阴偏衰阴阳互损:1阴损及阳2阳损及阴阴阳格拒:1阳盛格阴2阴盛格阳阴阳亡失:1亡阳2亡阴第七章诊法四诊:望、闻、问、切1望神:神气旺衰神志异常2望面色青色:主寒证、痛证、瘀血、惊风;赤色:主热证;黄色:主虚证、湿证;白色:主虚证、寒证、失血证;黑色:主肾虚证、寒证、痛证、水饮证、瘀血证。

3望舌淡白舌主虚证、寒证;红、绛舌主热证;深红为绛,舌色愈红说明热势愈甚;紫舌主热证、寒证青紫舌主寒证、瘀血证。

舌尖分属心肺;舌中分属脾胃;舌根分属肾;舌得两边分属肝胆4望舌苔: 白苔:主表证、寒症黄苔:主里证、热证灰黑苔:既可主寒症又可主热症5切诊: 三部九侯:寸口脉有寸、关、尺三部,每部可分浮、中、沉三候,三三为九。

正常脉象:又称平脉、常脉。

平脉表现为:三部有脉,不浮不沉,一息四至,从容与缓,柔与有力,尺脉沉取有力,节律一致,并随生理活动与气候环境得不同而发生相应变化。

P70………第八章辩证1:八纲辨证,就是运用表里、虚实、寒热、阴阳八个纲领辨别疾病病位、病性及邪正盛衰得辩证方法2:脏腑辨证:就是以藏象理论指导下,对四诊搜集得病情资料进行分析归纳,以判断脏腑病变部位、性质、正邪盛衰等情况得一种辨证方法第九章预防与治疗措施:1:未病先防:调摄精神锻炼身体注意起居药物预防2:既病防变:早期诊断遏制传变治:(运用原则)1正治与反治:正治就是逆疾病得证候性质而治得一种常用治疗方法,又称“逆治”反治就是指顺从疾病得症候表面假象而治得一种治疗方法,又称“从治”2治本与治标: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标本同治3三因制宜: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中篇中药学基本知识第十章中药学基础理论1:四气:指药物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就是反映药物影响人体寒热病理变化以及阴阳盛衰得作用性质,就是中药得重要性能之一2:五味:即辛、甘、酸、苦、咸五种药味。

3:归经:就是指药物对机体某一部位得选择性作用,就是用以表示药物作用部位、作用范围得一种性能,有“定位”4:升降沉浮:就是表示药物作用趋向性得一种性能,药物得作用趋向就是与疾病得病势趋向相对而言,也就是通过药物对病症得治疗效应加以认识与概括得5:毒性:就是指药物对机体得损害性,就是反映药物安全程度得一种性能6:道地药材:就是指历史悠久,品种优良,栽培加工合理,产量宏丰,疗效显著,具有明显地域特色,且质量优于其她产地得中药材7中药得配伍:根据患者病情与药物得特点,以安全有效用药为目得,按照一定法则,将两味以上得药物配合应用8:七情: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影响中药内在质量得因素1中药得品种,2中药得产地3中药得采集 4中药得炮制2配伍禁忌十八反内容: 甘草反海藻、大戟、芫花、甘遂。

头反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芨。

藜芦反人参、丹参、沙参、玄参、苦参、细辛、芍药。

十九畏歌诀:硫磺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 牙硝畏三棱,川乌、草乌畏犀角,人参畏五灵脂。

官桂畏石脂。

3妊娠禁忌禁用药大多属于剧毒药、堕胎药以及作用峻猛得药,如水银(朱砂)、马钱子、斑螯、轻粉、雄黄、巴豆、甘遂、芫花、牵牛子、商路、藜芦、瓜蒂、胆矾、水蛭、虻虫、三棱、莪术、麝香等。

慎用药多为活血、行气、攻下等作用强,或温热之性偏盛得药物,如牛膝、红花、桃仁、姜黄、川芎、枳实、大黄、番泻叶、芦荟、芒硝、附子、肉桂等。

第十一章常用中药解表药:凡以发散表邪未主要作用,主治表证得药物主治病症:主治表证,表证指以恶寒发热、头痛身疼、舌苔薄、脉浮等为主要表现得证候注意①发汗力强得解表药用量不宜过大,自汗、盗汗、淋证、失血、久患疮疡等正气不固、津血亏虚者当慎用或忌用②大多数解表药芳香辛散,含挥发性成分,易于散失,故入汤剂不宜久煎,以免降低疗效③应根据气虚、血虚、阴虚、阳虚不同,分别与补气、补血、补阴、补阳药同用,以扶正解表(功效应用)一发散风寒药麻黄:1发汗解表,用于风寒表证表实无汗者2平喘,用于各种喘咳气急病证3利尿消肿,用于水肿桂枝:1发汗解表,用于风寒表证2温通经脉,用于胸痹痛3温助阳气,用于脾肾阳虚水肿二发散风热药薄荷:1疏散风热,用于风热表证及温病卫分证2清头目、利咽喉3透疹,用于麻疹等出疹疾病柴胡:1发表退热2疏肝解郁3升阳举陷清热药:凡就是以清泻里热为主要作用,常用以治疗里热证得药物主治:里热证,各种里热证均可表现出身热、口渴喜冷饮、面红、尿赤、舌红、苔黄、脉数等共同特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