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优秀建筑师介绍

优秀建筑师介绍


贝聿铭,1917年4月26日出生于中国广州,祖籍苏州,是苏州望族之后,美 籍华人建筑师。 贝聿铭曾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就读建筑学。贝聿铭也荣获了1979 年美国建筑学会金奖,1981年法国建筑学金奖,1989年日本帝赏奖,1983年 第五届普利兹克奖,及1986年里根总统颁予的自由奖章等。 贝聿铭作品以公共建筑、文教建筑为主,被归类为现代主义建筑,善用钢材、 混凝土、玻璃与石材。他的代表建筑有美国华盛顿特区国家艺廊东厢、法国 巴黎卢浮宫扩建工程。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 主要作品(部分):海港大楼(波士顿)、国家美术馆东馆(华盛顿)、摩 根大楼(得克萨斯州休斯敦) 香山饭店(中国北京)中银大厦(中国香 港)、卢浮宫玻璃金字塔法国巴黎、中国银行总行大厦 (北京、香港)、 中国驻美大使馆(华盛顿特区)、澳门科学馆等。 社会影响:身为现代主义建筑大师,贝聿铭的建筑物四十余年来始终秉持着 现代建筑的传统,贝聿铭坚信建筑不是流行风尚,不可能时刻变化招取宠, 建筑是千秋大业,要对社会历史负责。他持续地对形式,空间,建材与技术 研究探讨,使作品更多样性,更优秀。他从不为自己的设计辩说,从不自己 执笔阐释解析作品观念,他认为建筑物本身就是最佳的宣言。
中国国家大剧院 中国国家大剧院位于北京西长安街沿线,人民大会堂西侧,西长安街以南, 由国家大剧院主体建筑及南北两侧的水下长廊、地下停车场、人工湖、绿 地组成,总占地面积11.89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16.5万平方米,其中主 体建筑10.5万平方米,地下附属设施6万平方米。总投资额26.88亿人民币。 主体建筑由外部围护钢结构壳体和内部2416个坐席的歌剧院、2017个坐席 的音乐厅、1040个坐席的戏剧院、公共大厅及配套用房组成。外部围护钢 结构壳体呈半椭球形,其平面投影东西方向长轴长度为212.20米,南北方 向短轴长度为143.64米,建筑物高度为46.285米,基础埋深的最深部分达到 -32.5米。椭球形屋面主要采用钛金属板饰面,中部为渐开式玻璃幕墙。椭 球壳体外环绕人工湖,湖面面积达35500平方米,各种通道和入口都设在水 面下。国家大剧院高46.68米,比人民大会堂略低3.32米。但其实际高度要 比人民大会堂高很多,因为国家大剧院地下的高度有10层楼那么高,其 60%的建筑在地下。2008年完工 设计:PAULANDREUANDADP。 国家大剧院由法国建筑师保罗· 安德鲁主持设计,设计方为法国巴黎机场公 司。国家大剧院建筑屋面呈半椭圆形,由具有柔和的色调和光泽的钛金属 覆盖,前后两侧有两个类似三角形的玻璃幕墙切面,整个建筑漂浮于人造 水面之上,行人需从一条80米长的水下通道进入演出大厅。大剧院造型新 颖、前卫,构思独特,是传统与现代、浪漫与现实的结合。这座“城市中 的剧院、剧院中的城市”计划以一颗献给新世纪的超越想象的“湖中明珠” 的奇异姿态出现。
梁思成
梁思成,籍贯广东新会,生于日本东京,毕生致力于中国古代建筑的 研究和保护,是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 梁思成曾任中央研究院院士(1948年)、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 员,参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等作品的设计。成长求 学时期 梁思成的父亲梁启超,是清末改革家,为躲避清政府迫害而出国,所 以梁思成出生于日本东京。1912年,辛亥革命后,梁思成随父母从日本回 国,在北京崇德国小及汇文中学(1912-1914)就学。1915年,入北平清 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1923年毕业于清华学校高等科。1924年,和林 徽因一起赴美国费城宾州大学建筑系学习,1927年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 又去哈佛大学学习建筑史,研究中国古代建筑。 美国学者费正清对梁思成在抗战期的工作作了如下的评价:“二战” 中,我们在中国的西部再度重逢,他们却都已成了半残的病人,但仍在不 顾一切地、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致力于学术。当时林徽因身患肺结核,梁 思成则因为青年时代一次车祸的后遗症而导致脊椎受伤。然而,无论疾病 还是艰难的生活都无损于他们对自己的开创性研究工作的热情。就是在战 时的这一时期,梁思成用英文写成了《图像中国建筑史》。在我们的心目 中,他们是不畏困难、献身科学的崇高典范。[13] 梁思成的学术成就也受到国外学术界的重视,专事研究中国科学史的英国 学者李约瑟说:梁思成是研究“中国建筑历史的宗师”。
雷姆· 库哈斯,荷兰建筑师。库哈斯是OMA的首席设计师,也是哈佛大学设计研究 所的建筑与城市规划学教授。库哈斯于2000年获得第二十二届普利兹克奖。中央电 视台的新大楼便是由他所设计,库哈斯参与的项目包括法国里尔市总体规划、美国 洛杉矶环球影城总部规划等。其设计作品曾获得多种奖项,其中包括全球建筑界的 最高奖——普利兹克奖。 雷姆· 库哈斯的许多研究,包括建筑作品都令人不解甚至迷惑,但不能不说他是当 今最富有浪漫及乌托邦色彩的建筑师,是建筑师中的艺术家。他之所以引起许多青 年学生或建筑师莫名的崇拜,无疑与他旗臶鲜明地维护现代主义精神、具有无限创 造激情有很大的关系。康索现代艺术中心(1988年) 荷兰舞蹈剧院(1988年) 波尔多住宅(1994年) 荷兰驻德国大使馆(1997年) 现代艺术博物馆扩建(1997年) 西雅图中央图书馆(1999年) 中央电视台新址大楼(2002年) Prada专卖店室内设计(纽约2003年,洛杉矶2004年) 葡萄牙波多音乐厅(2005年) 台北艺术中心(2008年)
保罗· 安德鲁(法语:Paul Andreu),法国建筑师设计师,1938 年7月10日出生于法国波尔多市附近的冈戴昂(Caudéran), 1961年毕业于法国高等工科学校(Ecole Polytechnique,1961年)、 1963年毕业于法国道桥学院(Ecole Nationale des Pontset Chaussees),1968年毕业于巴黎美术学院(Ecole des BeauxArts Paris)。他30岁时获得国家建筑师文凭,以后一直在巴黎 机场公司工作。多年来,安德鲁的作品遍布世界各国:与人合 作的法国巴黎“新凯旋门”拉德方斯的大拱门(the Grande Archeat La Défense,作为Johann Ottovon Spreckelsen的助手)、日 本大阪海洋博物馆、英法海底隧道法方终点站、中国广州新体 育馆和中国国家大剧院等,最多的还是飞机场:印度尼西亚雅 加达机场、埃及开罗机场、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机场、日本 大阪关西机场、文莱机场、中国三亚机场等等。其中的杰作是 巴黎戴高乐机场及上海浦东新机场。他曾荣获许多国际建筑大 奖。安德鲁的作品系列和建筑追求是非常独特的,他的代表作 之一的戴高乐机场的建设历经30余年,有着高品质的完成度和 撼人心魄的感染力。
中央电视台 CCTV大楼 中央电视台新楼方案竞赛,以库哈斯的新颖方案脱颖而出而告终。方案的独特形式使 人惊呼:“不懂建筑了!”这的确是一幢可以改变人思想的建筑-----它突破了我们对 建筑的理解。或许有人说,在多震区建造这样的一个形体,是多么的不经济啊----但央 视50亿的预算已放在那儿了。也许有人说,这种形式每个学过构成的人都做得出来啊 ----但历史似乎总是证明,机遇总垂青于有见地的先行者。这里,不拟对该建筑作深入 的评论,只以此为例,分析库哈斯的创作个案。与以往从功能上进行反思不同,库哈 斯在央视方案中从形式逻辑的角度入手进行分析。库哈斯认为,在摩天楼的创作中, “大多数只是按照预先的方式进行布臵,在其中进行的只是惯常的活动。”他洞察到, 摩天楼创作中“裙楼----中部韵律布臵----顶部”这种模式已成为定式,应该有新的创 作逻辑与思路。同时,在对摩天楼高度的认识上,他认为不必“参与对终极高度的无 谓竞争”,而应建造“具有象征意味的建筑群”。 基于对建筑形式和建筑高度两方面的认识,库哈斯创造了一个环状的形式----一个在竖 直方向呈6度斜角的方状环形.这种造型既从形式上化解了传统的三段式模式,还设计 出一种新的上下贯穿一气的形体。从动画上来看,建筑在竖直方向上确有一种进深感, 这种进深感大大区别于以往摩天楼“高耸入云”的形象。旧建筑的搭建形式来看,比 之德方斯拱门和原广司的东京大楼,这幢建筑更具水平方向的立体感;比起艾森曼的 环形大厦,则更显出纯净感和现代感。这幢楼也延续着库哈斯的某些一贯手法:倾斜 的玻璃幕墙、现代建筑的体块感及不大的高宽比例。相应的,它对环形形式与“促进 团结、加强协作”之间关系的说明,则明显的缺少建筑上的说服力。同时,它出现在 北京这样一个古都中,和以往的建筑形象有着极大的不调和性。多少使我们对北京未来 的城市形象多了一层疑惑----我们的北京是否会变得如库哈斯所说的“拼接城市”呢? 如果这样,这座建筑也许将会成为拼接层次中最为新奇的一个片断。应该说,这幢建 筑不仅是库哈斯的一项建筑实践,更是其城市理论在北京的实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