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涎腺超声

涎腺超声


LOGO
• 前缘覆盖嚼肌表面, 后至胸锁乳突肌前缘,上起颧弓及外耳道, 下至下颌角的下缘。
腮腺
舌下腺 下颌下腺
LOGO 腮腺与面神经的关系
面神经分支面神经干入腮腺浅、深两叶间
颞 面 干
颈面干
LOGO • 腮腺导管 :
• 由腮腺浅部的前缘发出,在颧弓下一横指处,向前横行越过咬肌表面,至咬肌前缘急转向内侧,穿颊肌, 在颊黏膜下潜行一段距离,然后开口于上颌第2磨牙相对处的颊黏膜上,开口处黏膜隆起(腮腺乳头)。可经 此乳头插管,进行腮腺管造影。
LOGO
舌下腺声像图
LOGO
涎腺疾病超声检查
涎腺炎症
•病程: 急性、慢性、复发性 • 受侵部位: 导管炎、腺体炎 • 病因: 感染性、导管阻塞性、分泌紊乱性
• 感染途径: 逆行性、血行性感染、淋巴源性
临床表现 •红、肿、热、痛 •导管口红肿,可流浑浊液体甚至脓液 •局部淋巴结肿大、疼痛
LOGO 声像图表现 弥漫型:腺体光点分布不均匀,回声偏低,累及整个腺体,可增大。 团块型:腺内一个或多个低回声区,境界不清,回声不均,周边组织可正常。
位置:均与腮腺不同程度相粘连。发生于腮腺者常为第一、第二鳃裂囊肿。两者声像 第一腮腺鳃裂囊肿:常于腮腺内、腮腺前方、颌骨上区可见无回声区
第二腮腺鳃裂囊肿:常于腮腺下极可见无回声区
声像图表现:为境界清晰,可见包膜反射光带,内多为清晰的无回声液性暗区,内部可
出现 漂浮光点。
LOGO
多形性腺瘤
又称混合瘤 ,是涎腺肿瘤中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占全部涎腺良性肿瘤的90%。PA由上皮 组织、黏液样组织和软骨样间质组织组成,因其病理组织成分比例不同,超声声像图表现也 不尽相同。
• •

小唾液腺肿瘤:恶性肿瘤(约占60%)多于良性肿瘤(40%)。
LOGO 不同组织类型的肿瘤好发部位
沃辛瘤、嗜酸性腺瘤几乎仅发生于腮腺
腺泡细胞癌、涎腺导管癌、上皮-肌上皮癌多见于腮腺
多形性低度恶性腺癌多见于腭部小唾液腺
舌下腺的恶性肿瘤多为腺样囊性癌
管状腺瘤90%发生于唇腺
LOGO 涎腺肿瘤年龄特点
LOGO 颌下腺
• 颌下腺大小约2.0 × 3.4 cm,呈
三角型或类圆型。
• 位于颌下三角内,二腹肌前、后 腹之间。
é ¢ Â ò Ï Ï Ù µ ¼ Ü ¹
二腹肌前腹
LOGO 颌下腺导管
•长约5cm,管径约2-4mm。起于腺体内部绕过下颌舌骨肌后缘,进入舌下区并开口于舌系带旁 的舌下肉阜。
特点:
胚胎鳃裂残余组织形成的畸形之一。系胚胎发育过程中鳃裂未能正常融合或闭锁不全所致 囊壁厚薄不等,含有淋巴样组织。 第一、鳃裂来源:发生于下颌角以上及腮腺区 第二、鳃裂来源:发生于约相当肩胛舌骨肌水平以上
第三、第四鳃裂来源:多发生于颈根区者,鳃裂囊肿可恶变的可能
LOGO 鳃裂囊肿部位示图
LOGO 声像图特点
LOGO 副腮腺
约半数人有副腮腺,常位于腮腺前缘与嚼肌前缘之间、腮腺导管的上方,大小不一,周围 有致密的光带包绕。炎症及肿瘤也常累及副腮腺,易被误认为颊部占位。
LOGO 腮腺区淋巴系统
腮腺淋巴结约有20-30个,可分为三组: 1.腮腺浅淋巴结:位于筋膜浅面和腺体表面约有1-4个。 2.腺实质淋巴结:位于腮腺组织内,共约10-20个。
临床特点
•为最常见的涎腺良性肿瘤 好发部位腮腺(70%以上)其次颌下腺 •90% 发生在腮腺浅叶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好发30-60岁之间 •肿瘤可呈分叶形,表面结节状,质地偏硬
性质:
不同于一般的良性肿瘤,属临界性肿瘤; 肿瘤可局部浸润穿过包膜; 部分肿瘤包膜不完整; 手术不彻底,极易复发。
LOGO 多形性腺瘤声像图
年龄特点 • 任何年龄均可发生唾液腺肿瘤。 • 成人唾液腺肿瘤良性多于恶性; • 儿童唾液腺肿瘤恶性多于良性。
性别差异 • 多形性腺瘤和黏液表皮样癌女性多 于男性,而沃辛瘤男性明显多于女 性。
LOGO 不同部位唾液腺肿瘤共同临床特点
• 生长缓慢的无痛性肿块 • 活动,无粘连,无功能障碍 • 中等硬度或软,表面光滑或结节状
LOGO 涎腺良性肿瘤 舌下腺囊肿
病因以潴留性为主:因炎症、涎石、损伤或其他因素使导管缩窄或阻塞。 囊肿位于口底一侧,在粘膜与口底肌肉之间,循口底肌肉间的筋膜薄弱处突入颌下或颏下 口内型:位于下颌舌骨肌以上的舌下区 口外型:位于下颌舌骨肌下方的颌下区 哑铃型:上述两种类型的混合
LOGO 鳃裂囊肿
导管长、自下往上、走行弯曲、开口较大腺体分泌的唾液富含粘蛋白,较腮腺粘稠唾液的钙 含量较高,较腮腺高2倍
LOGO
典型临床表现:
进食时,腺体肿大肿胀,疼痛明显,停止进食后数小时腺体自行复原、肿痛消失。
声像图
涎腺炎:可见有急、慢性炎症表现。 导管阻塞:腺体导管可有扩张 。 结石:管内有强回声光团,后方伴声影。
临床表现、腮腺好发 女性、40-50岁多见
病变呈进行性:涎腺不适→慢性肿大→单侧到双侧或其他腺体→口
干、眼干、和(或)伴发关节炎
LOGO 声像图 涎腺良性淋巴上皮病
• 单侧或双侧涎腺肿大,腺体回声不均 • 病灶(弥漫型和团块型)常为多灶性,内部回声呈 低回声,境界不清,形态不规则 • 可见有囊性回声区,分布尚均匀 • 后方回声有时可出现声衰减 • 其他腺体(泪腺、颌下腺)
LOGO
涎腺疾病超声诊断
2016.04.CS作品
LOGO
人体涎腺肿瘤以上皮性肿瘤为主,并以良性肿瘤多见,临床病理种类繁杂,临床表现相似, 是导致影像学诊断难度大的主要原因,鉴别非常困难。由于生物学特性差别很大,某些涎腺良 性肿瘤易复发,某些涎腺良性肿瘤具有恶变倾向。超声检查简单易行,不仅能及早发现肿块, 还能判断肿块的形态、大小、与周围组织的解剖关系及性质,对临床选择合理的治疗方式,尤 其是外科手术治疗至关重要。高频彩超检查是目前诊断涎腺肿块重要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 自后下向前上走行
• 导管长而弯曲 • 导管口粗大
LOGO 声像图 颌下腺
• 回声与腮腺相似,境界清晰。层次与腮腺一致。 颌下腺测值:深度小于1.5cm
LOGO 颌下淋巴结
LOGO
舌下腺
呈枣核状,位于颌下腺和下颌舌骨肌的深面,与颌下腺的后极相连。舌下腺通过主导管开口在颌下腺导 管,也偶有直接开口于口腔者。
LOGO 神经鞘膜瘤
又称雪旺氏瘤来源于神经鞘膜的雪旺氏细胞,涎腺内主要发生于面神经,肿瘤多呈椭圆形(梭 形、结节形)活动方向与N垂直
LOGO 血管瘤
涎腺血管瘤是先天性良性肿瘤或血管畸形。好发于腮腺,女性多见,常发生于儿童。 血管瘤起源于残余胚胎成血管细胞。传统分型:为毛细血管瘤(见于婴儿)、海绵状血管瘤 (多见于儿童及成人)和蔓状血管瘤(多见于儿童) 当显示肿块内部以多个枝条状管腔回声为主时,在暗区内可见稀疏光点在流动,有明显搏动, 特别是彩色血流信号丰富、测及动脉谱时可以考虑为蔓状血管瘤。 当显示肿块内以疏松蜂窝状小暗区主,内部伴有强回声光团(后方伴声影)可以考虑为海绵
• 偶有副腮腺肿瘤者,表现为颊部包块,多位于颧弓或颧突下方。
LOGO 不同部位涎腺肿瘤的临床特点 下颌下腺肿瘤
• 表现为下颌下三角区肿块。 • 良性肿瘤除肿块外,常无自觉症状。
• 恶性肿瘤侵犯舌神经时,表现为舌痛和舌麻木;侵犯舌下神经时出现舌运动受限,也可出现舌肌萎缩及舌
肌震颤。 • 恶性肿瘤侵犯下颌骨骨膜时,与下颌骨体融合而不能活动。 • 恶性肿瘤侵及皮肤者,呈板样硬。 • 部分肿瘤出现颈淋巴结肿大。
LOGO
• 涎腺(唾液腺):
•包括腮腺、颌下腺和舌下腺三大涎腺。其中以腮腺最大。唾液量正常饮食每日产生约1000ml。
•作用:
唾液淀粉酶消化作用
分解碳水化物
湿润食物易于吞咽 通过唾液溶菌酶及IgA达到抗菌作用 清洁口腔、保护粘膜
LOGO 腮腺解剖
• 腮腺位于面侧部呈锥体形,底向外侧, 尖向内侧突向咽旁。 • 大小约5x3.5cm • 稍不规则的倒三角形
• 多有疼痛症状,生长较快
• 活动性差,界不清,可有神经功能障碍 • 质地硬,可伴有溃疡
• 唾液腺良性肿瘤
唾液腺恶性肿瘤
LOGO 不同部位涎腺肿瘤的临床特点 • 腮腺肿瘤
• 表现为耳前区、耳垂下、或颌后区肿块。 • 良性肿瘤一般无面瘫,恶性肿瘤可有面瘫、溃破、张口受限症状,少数可有颈部淋巴结肿大。 • 腮腺深叶肿瘤突向咽侧时,可表现为咽侧膨隆或软腭肿胀。 • 位于下颌支后缘与乳突之间的肿瘤,触诊不活动,不应视为恶性标志。
形态: 椭圆形、分叶状或不规则内部回声:实质不均匀回声 上皮组织 — 低、等回声 粘液样组织 —无、低回声 软骨样组织 — 强回声 边界: 肿瘤可有包膜,但厚薄不一, 有的包膜不完整
后方回声:增强、不变、衰减 CDFI:往往不丰富显示肿瘤内部或周边有彩色血流信号 血流信号呈短条状
LOGO 多形性腺瘤声像图
LOGO 不同部位涎腺肿瘤的临床特点
舌下腺肿瘤
• 部分病例无任何自觉症状。 • 部分病例可有一侧舌痛或舌麻木,或舌运动受限。 • 触诊可及舌下腺硬性肿块,有时与下颌骨舌侧骨膜粘连而不活动,口底黏膜常完整。
LOGO 腮腺囊肿
腮腺囊肿是涎腺囊肿中最少见的一种,可能与其导管的阻塞、扩张有关。
声像图特点: 类似囊肿声像图
常可出现相似回声
弥漫型、腮腺腺体内部回声不均匀,见弥漫分布的多个低回声区呈蜂窝状改变 团块型、腺体内见低回声团块,肿块境界欠清晰,包膜不明显。
LOGO
涎腺良性淋巴上皮病
LOGO 涎腺良性淋 巴上皮病
腮 腺颌 下 腺来自泪腺LOGO 涎腺肿瘤
唾液腺不同解剖部位的发生率:
• 腮腺肿瘤的发生率最高,约占80%; • 下颌下腺肿瘤占10%; • 舌下腺肿瘤占1%; • 小唾液腺肿瘤占9%。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