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篇【学无止境】孔子论死而后已有一次,子贡对孔子说:“我已厌倦不停地学习,很想去辅佐君主,那样可以得到休息。
”孔子听了,温和地对他说:“你读过《诗经》吧,《诗经》上说,‘每天要勤勤恳恳地去侍奉国君,而且态度要温顺恭敬,办事要小心谨慎。
’辅佐君主是很难的,怎么会得到休息呢?”子贡想了想,继续向孔子恳求道:“那就让我停下学习去侍奉父母吧。
”孔子仍然和蔼地对他说:“《诗经》上说,‘一个孝子是永远不会停止做孝敬父母的事情的。
’侍奉父母也是件不容易的事,哪里会得到休息。
”子贡听了,又说道:“既然这样,那就让我停下学习回到妻子身边好啦。
”孔子笑了笑,说道:“《诗经》上说:‘对自己的妻子要多加疼爱,对家里的兄弟也要关心和爱护,只有这样才能把家庭整治好。
’可见这也是一件不容易办到的事。
”子贡看了孔子好一会,说道:“那么,就让我停下学习去结交朋友好啦。
”孔子对他说:“《诗经》上说:‘朋友之间要互相帮助,同时在交友中还要注意仪表的庄重。
’交朋友也很难,更需要认真对待。
”子贡有点火了,说道:“那我回家种地,这样可以得到休息了吧?”孔子说道:“《诗经》上说:‘就是到了冬天,农夫们也是白天割茅草,晚上搓草绳,还得赶急盖房子,新年一开始便又要忙于耕田播种了。
’耕田种地是很辛苦的,一点也不能懒惰。
”子贡无可奈何了,便冲着孔子说:“这样说来,我就不能得到休息了吗?”孔子站起身来,指了指窗外,严肃地说道:“你看到远处那大大小小的山丘了吧,它们多么像坟墓啊!你现在知道什么时候可以得到休息了吧?”子贡恍然大悟:“老师,我明白了。
一个人的一生应该孜孜不倦地学习,奋斗不息,死而后已,而不能苟且偷生啊!”薛谭学唱薛谭是战国时期著名歌唱家秦青的弟子。
薛谭非常聪明、好学,嗓音又格外甜美嘹亮,他的学业是很优异的,因此秦青想将自己所有的唱歌技巧全部教给他。
学习了一段时间后,薛谭觉得自己对歌唱的诀窍掌握得差不多了,就想辞别老师,自己去独立演唱。
秦青听到薛谭讲出自己的想法后,低下头想了想,说道:“你的确已学得不错了,十分的技艺,你已掌握了七、八分。
但如果能再学习一段时间,可能会更有进步。
”薛谭听到老师这样讲有些不高兴,觉得老师低估了自己的能力。
秦青也已看出了他的心思,微笑着对他说:“好!既然你决心已下,我也不阻拦你了。
我们师生在一起情份不薄,明天我给你送行。
”薛谭听后很是高兴。
第二天一早,秦青摆了一桌宴席,和薛谭对饮起来。
酒过三巡,秦青为薛谭唱起了送别歌。
歌声慷概激昂,满是离别的伤感。
歌声振动了林木,使森林发出嗡嗡的回响;歌声遏止住了天上飘荡的白云,使它们也停了下来,静静地倾听。
这就是我们后来所说的“响遏行云”。
薛谭被这美妙的歌声打动了,潸然泪下,好半天才醒悟过来。
他惭愧地说:“老师,您唱得太好了。
到现在我才知道,我向您学到的东西真是太少了,只学到了一点皮毛就沾沾自喜。
老师,我不走了,我要永远在您身边,终身苦学不辍,把您的全部技艺都学下来。
”唐伯虎学画唐伯虎是明朝著名的画家和文学家,小的时候在画画方面显示了超人的才华。
后来唐伯虎拜在大画家沈周门下,学习自然更加刻苦勤奋,掌握绘画技艺很快,深受沈周的称赞。
不料,由于沈周的称赞,这次使一向谦虚的唐伯虎也渐渐地产生了自满的情绪,觉得自己学业已成,便想回家了。
沈周看在眼中,记在心里。
当唐伯虎提出要回家时,沈周不置可否。
过了几天,沈周特意请唐伯虎在家吃饭。
席间,唐伯虎再次提出要回家的请求时,沈周笑道:“你天资聪颖,学了这么一年,就画得那么好了,也可以出师了。
”沈周顿了顿,接着说:“为师喝多了,身子有些发热,你去开窗通通风好吗?”唐伯虎应声去开窗户,结果发现窗户怎么也推不开。
仔细一看,这哪里是什么窗户,竟是老师沈周画出来的,惟妙惟肖,自己都没认出来。
唐伯虎非常惭愧,跪在老师面前认错。
从此唐伯虎潜心学画,终于成为一代著名画家。
吴道子学画被人们称为“画圣”的大画家吴道子,家境贫穷,在很小的时候就给人家作了学徒,跟着工匠学习绘画。
一天,他画得很烦躁,就去街上散心。
在街上看见两个妇女正在烙面饼。
只见老年妇女做好一张面饼后,用擀面杖一挑,面饼就准确无误地落在了她身后的烙锅上。
而年轻妇女烙好面饼后,也是随手一甩,面饼就落在了她旁边的摊位上。
吴道子看呆了,忍不住问:“老奶奶,你们你们烙面饼怎么扔得那么准呢?”老年妇女笑着说:“这不奇怪,只是因为我们天天干这行,时间长了,功夫熟练了,面饼扔得也就准了。
”听完这番话后,吴道子深有感触地说:“看来,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下功夫啊!”从此以后,吴道子刻苦学画,成了一个有名的大画家。
【谦虚好学】范仲淹的“一字之师”范仲淹是宋朝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在写作中十分严谨和谦虚。
有一次,他写了一篇文章,经过反复推敲后仍感不妥,便拿去请教别人。
南丰的李泰伯等人看后,反复吟诵,赞叹不已,只有李泰伯默不作声。
范仲淹谦恭地说道:“请先生指教。
”李泰伯见他态度诚恳,便说道:“范公文章一出,必名扬四海,享誉盛名。
只是我想斗胆改一字,不知范公意下如何?”范仲淹很高兴,激动地握住了李泰伯的手,让他快说。
李泰伯道:“‘云山苍苍,江水泱泱’,两句气势壮阔宏伟,紧接一个‘先生之德’显得气魄太小。
依我看,应改为‘先生之风’比较合适,不知诸位怎么看?”话音刚落,范仲淹就大声叫好,并拜李泰伯为一字之师,还送给他一千两银子作为报答。
陈洪绶三画《七十二贤图》明末清初的著名画家陈洪绶,小时候就酷爱画画,曾因临摹关羽像而名声大噪。
但陈洪绶没有骄傲自满,而是拜在著名画家蓝瑛的门下刻苦学画,画画技巧大有长进。
一天,陈洪绶与师傅去杭州参观《七十二贤图》,蓝瑛让陈洪绶将画拓回去临摹。
第一次临摹。
陈洪绶用了三个月。
蓝瑛看后说道:“人物丰满,栩栩如生,临摹,得很像!”陈洪绶已知其意,回家后,反复临摹。
半年后,陈洪绶交上了作品。
蓝瑛这次却说:“临摹得不像了,再回去用心,琢磨琢磨!”陈洪绶明白了,心里很是高兴。
第三次,陈洪绶用了近一年的时间,再次拿给师傅评价。
蓝瑛看后高兴地说道:“好,这次你不是在临摹,而是在创作了。
这才是属于你自己的《七十二贤图》啊!”正是凭着这种谦虚好学的精神,陈洪绶终于成为一代著名画家,名扬京华,与崔子忠齐名,世称“南陈北崔”。
宋濂拜师明朝“开国文臣之首”的宋濂从小就酷爱学习,一遇到不懂的问题就常常去请教别人。
一次,宋濂要去远方向一位著名学者请教,并约好见面日期。
谁知出发那天下起鹅毛大雪。
当宋濂挑起行李准备上路时,母亲惊讶地说:“这样的天气怎能出远门呀?再说,老师那里早已大雪封山了。
你这一件旧棉袄,也抵御不住深山的严寒啊!”宋濂说:“娘,今天不出发就会误了拜师的日子,这就失约了;失约,就是对老师不尊重啊。
风雪再大,我都得上路。
”当宋濂准时到达老师家里时,老师感叹地称赞说道:“年轻人,守信好学,将来必定有出息!”【学习方法】天道酬勤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是清朝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文学家。
然而他的天赋却不高。
有一天晚上在家读书,对一篇文章反复吟诵不知道多少遍了,还是没有背下来。
那天凑巧有一个小偷来光顾他家,在曾家一家夜游的同时顺便带点“纪念品”回去。
这个小偷很早就潜入他家,埋伏在床底下,心想:“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等这书呆子一睡,我就捞上一笔。
”一个小时过去了,小偷耳边不停的传入“关关雎鸠(jū jiū),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背书声。
忍耐!两个小时过去了,小偷耳边仍不停的听到这同样的背书词。
再忍耐!!三个小时过去了,同样的背书声从同一个人口中读出——曾国藩还是没将那篇文章背下来。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抑扬顿挫的朗读声不绝于耳。
忍无可忍,无需再忍!!!小偷索性不偷东西了,一骨碌从床底上钻了出来,大叫:“这种水平读什么书!”然后将曾国藩所读的文章背诵一遍,扬长而去!虽然曾国藩天资很低,但他凭着这种勤学苦读的可贵精神,终成大器。
厉归真学画虎我国五代后梁时期的厉归真,是一个著名的画家。
他善画山水、林木、禽兽,特别会画虎,人称他画的虎是“远观其虎如活”。
厉归真自幼就喜欢老虎,于是决心学习画虎。
但当时在一般情况下是看不到老虎的,因此厉归真只能以书画、猫、虎皮等做样本画虎,画出的虎便失去了神韵,世人对此不屑一顾。
为了画出真正的老虎,他决定冒险进深山,看看真正活生生的虎。
于是,他带着干粮、画具,来到老虎经常出没的深山老林,在一棵大树上搭了一个草棚,就在上面住了下来。
幽幽深山,莽莽林海,远离人烟,非常冷僻、荒凉。
好几天过去了,厉归真目睹耳闻了怪石峭岩、毒蛇猛兽、松涛轰鸣。
可是他志坚胆大,毫不畏惧。
唯一使他感到遗憾的是还未见到老虎。
终于有一天晚上,山风呼啸,林涛嘶鸣。
一只野山羊跳到了树下。
厉归真正要杀羊取食,忽听一声如雷的怒吼,吓得厉归真差点从树上掉下来。
接着,一只猛虎闪电般地蹿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扑向山羊,并死死咬住了山羊的脖子,山羊猛蹬四蹄,拼命挣扎。
搏斗时的虎爪和羊蹄,将地面蹬扒出了一个大坑,场面惊心动魄。
从深山归来后,厉归真“自衣虎皮,跳脚于庭”,模仿、琢磨老虎的各种运动状态。
后来,他画的老虎果然“毛色明润,其视耽耽,有威加百兽之意”。
蔡文姬听音辨断弦蔡文姬是东汉大名鼎鼎的文学家和书法家蔡邕的独生女,也是历史上著名的才女和文学家。
蔡文姬自幼博览群书,能诗会文,还通晓音律。
有一天,蔡邕在家中弹琴,一根琴弦突然断了。
在一旁闭眼倾听的蔡文姬问:“是第二弦断了吧?”蔡邕低头一看,果然不错。
他很高兴,夸奖了蔡文姬。
过了几天,蔡邕和朋友说起此事,朋友不信。
一张琴有七根弦,每根弦又有七个音,专业乐师都不能分辨得出来,更何况小文姬呢?于是蔡邕当即弹奏了一曲,蔡文姬闭上了眼睛认真倾听。
忽然,“嘣”的一声,弦断了,蔡文姬马上回答:“第四根弦。
”朋友们走近一看,还真是第四根弦断了。
朋友们逗蔡文姬:“你肯定是乱猜的。
”蔡文姬郑重地说道:“所有事物都有自己的规律。
每根弦在曲子中的音律都不同,我很认真地听这首曲子,当然知道是哪根琴弦断掉了呀!”朋友们无言以对,同时都交口称赞蔡文姬的博学多才。
诚信篇裴度拾金不昧唐朝宰相裴度,小时候家里很穷,一贫如洗。
一天,裴度到香山寺闲游,见到供桌上金光闪闪,走近一看原来是一条玉带。
裴度想:这条玉带这么贵重,丢失它的人一定很着急,我不能据为己有。
于是便收了玉带,在门口等候。
过了好久,才见一个女子慌慌张张地跑到供桌前张望,连声叫苦,哭倒在地。
裴度走上前问道:“小姐,你为何如此伤心?”那女子说:“我的父亲被人陷害,无门申诉。
之前我曾来此求佛祖保佑,现在父亲终于从轻发落,只要拿钱便可赎回父亲,可惜我家贫穷拿不出钱来。
我求遍了高门,终于昨天有一贵人可怜我,送给了我一条宝带。
我知道是佛祖相助,今天就拿宝带来呈于佛祖以表感激。
但却因为赎父心切,走之前竟然忘了收那条宝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