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久弥新久唱不衰的经典合唱曲目22首合唱艺术历史悠久、异彩纷呈,由于它具有表现手段丰富、音乐风格多样、讲求和谐均衡的艺术特征,并具有规模可大可小、技巧可繁可简、伴奏可有可无(既可是无伴奏合唱,也可是由钢琴、手风琴或乐队伴奏的有伴奏合唱)的突出适应能力,以及凝聚大众心灵、适于大众参与、深受大众喜爱的普及化形式,使其成为了高雅音乐王国中的一朵格外引人注目的艺术奇葩。
1.《在银色月光下》《在银色的月光下》是一首新疆民谣,源自俄罗斯民歌。
1938年间,"西部歌王"王洛宾在新疆把这首曲子改编为华语歌曲,另也有由我国著名音乐教育家、作曲家、中国音乐学院黎英海教授改编的版本。
歌曲《在银色月光下》曲调优美,意境深远。
歌曲着重表现了新疆年轻小伙子对爱情的纯洁向往和无限怅惘。
歌曲通过大提琴,长笛,人声及各种乐器的交相辉映,诠释了爱情这一永恒主题。
歌词中通过许多景色的描绘:沙滩、月光、幻梦、踪影等,表达了小伙子对爱情的执著。
五十多年来,《在银色月光下》由多位著名歌唱家演唱,经久不衰。
其中脍炙人口的版本有老歌唱家朱崇懋所唱,既具中国韵味又含美声气韵。
堪称经典。
王洛宾:中国20世纪最负盛名的民族音乐家之一。
籍贯北京。
由于他长期扎根西部(尤其是新疆),创作、收集、整理、翻译泛西部各少数民族民歌,计有一千余首,被称为有“西部歌王”。
王洛宾将传奇般的一生都献给了西部民歌的创作和传播事业。
代表作有《大阪城的姑娘》、《在那遥远的地方》、《半个月亮爬上来》、《阿拉木汗》、《掀起你的盖头来》、《可爱的一朵玫瑰花》、《玛依拉》、《青春舞曲》和《在银色的月光下》等等。
这些经典的民歌在国内外广为流传,尤其是《在那遥远的地方》,享誉世界,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世界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在那遥远的地方》。
该作品曲式结构为再现单三部曲式。
第一部分(A)调性为降E大调,3/4拍子,带有2小节短小的引子。
旋律富于激情,起伏较大,表现小伙子回忆往昔美好的恋爱时光,感叹时过境迁,心爱的姑娘已经不见踪影,小伙子要继续找寻自己已经失去的爱情等场景。
该乐段为收拢型乐段,非方整型乐段,三乐句乐段,由a、b、b1三个乐句构成。
这三个乐句,前两个乐句(a、b)是对比乐句,第三个乐句明显变化重复b,又好像是平行关系的两个乐句。
这种三个乐句的搭配十分有趣。
经过短小的5小节叠入式间奏(其目的是转为同名小调),音乐进入中部。
该作品的中部类型是单一主题展开性引申型中部。
中部乐段转为同名小调降e小调。
结构与第一部分完全相同,也由三个乐句构成,音乐充分表现了小伙子忧伤的心情与焦急的守候。
该乐段采用同名小调,旋律上对比强烈,但旋法上又与第一部分统一,这种引申的写法常常运用在抒情歌曲上。
经过8小节间奏,音乐进入再现部分,转回降E大调。
该作品的再现类型为完全再现,结构与第一部分完全相同。
只不过在结尾的时候将某些音提高了一个八度演唱,其作用是表现声乐演唱技巧,暗示歌曲即将结束。
这种手法也是声乐演唱中经常使用的表现手法。
值得一提的是,这首歌曲的旋律在创作上采用了动机式发展手法与固定音型展开手法相结合的写作2.《青春舞曲》《青春舞曲》本是一首新疆短小精悍的歌曲。
1939年,中国西部歌王王洛宾在对西部音乐的整理时,搜集到这首新疆民歌,后将它改编成汉语歌曲。
新疆民歌一般都很热烈,有舞蹈的感觉。
《青春舞曲》的曲调是小调式,颇具新疆风格,适合表现奔放、开朗的情绪,很符合新疆维吾尔人的民族特征。
改编后的这首歌,具有“鱼咬尾”的特点,六句歌词中有三句的前面八个字都是同一旋律:“太阳下山明早依旧”、“花儿谢了明年还是”、“我的青春小鸟一样”;第一句与第四句旋律完全相同,第二句除前部分相同外,只有尾部不同。
由于第一、二、四句都具有重复内容,则凸显出第三句的重要:“美丽小鸟飞去无踪影”,听众马上就能从旋律上感觉出这句是重点。
这种曲调的编排与中国古典诗歌的写作有异曲同工之妙。
格律诗歌中,绝句的押韵有两种固定格式,一种是诗中所有的双句都要押韵,第二种是第一、二、四句的最后一个字要押韵。
也就是说,第一句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韵,但第三句无论如何都不能押韵。
这是古人对汉语进行了精妙研究之后总结出来的经验之谈。
只有按照这种规律写作的语言,才能显得平仄起伏,琅琅上口。
否则,总是不怎么对味。
王洛宾一方面深谙古典诗词的平仄规律,另一方面又受到“五·四”国语运动的影响,在把歌词和曲调结合的过程中,特别强调保持语言的线条。
王洛宾非常赞赏一些音乐前辈,譬如肖友梅、赵元任、李叔同等,感觉这些音乐教育家同时都是中国的语言学家,因为他们不论写曲还是填词,都保持了民族语言的美,不丝毫损伤它的音韵。
这首《青春舞曲》采用“鱼咬尾”的创作手法,使一、二、四句在格律上基本相似,而一、四句完全相同,第三句的格律完全不同,使这首歌有一种别致的韵味:看似简单之极,但却琅琅上口,欢快明亮。
一年之后,王洛宾创作了《在那遥远的地方》,就是采用了“鱼咬尾”的创作手法。
可见,《青春舞曲》对于王洛宾后来的创作有深刻影响。
重复是民歌创作口头性这一特征的具体表现。
《青春舞曲》中反复重复“我的青春小鸟一样不回来”,这种重复非但不让人感觉到多余,反而让歌曲在音韵上更加流畅圆转,表达上更加通俗明白、易唱易记、别有趣味。
3.《保卫黄河》《保卫黄河》是《黄河大合唱》的第七乐章,由光未然、冼星海所创写成于中国抗日战争时期。
歌曲采用齐唱、轮唱的演唱形式,具有广泛的群众性,是抗日军民广为传播的一首歌曲。
这首歌采用了民间打击乐节奏和广东狮子舞音乐旋律为素材,使歌曲显得明快、豪放、音乐形象分外鲜明,并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
全曲采用了进行曲体裁、以短促跳动、振奋人心的音调,响亮的战斗口号,铿锵有力的节奏,以快速大跳的动机和逐步扩张的音型,使歌曲充满力量的感情,形象地刻画了游击健儿端起土枪洋枪、挥动大刀长矛,在青纱帐里、万山丛中,为保卫黄河、保卫全中国而战斗的壮丽场景。
《黄河大合唱》为我国现代大型声乐创作提供了光辉的典范。
在六十年代后期,还被改编为钢琴协奏曲。
4.《春节序曲》《春节序曲》是《春节组曲》的第一乐章,正式名称为《春节组曲第一乐章.序曲——大秧歌》。
经常被抽出单独演奏。
是我国著名作曲家、音乐理论家李焕之基于延安时期的生活体验,在20世纪50年代创作的一部作品,展现的是当年革命根据地的人们在春节时热烈欢庆的场面。
它的旋律曲调雅俗共赏,加之其表现的主题是非常具有群众基础的盛大节日,因而从它诞生之后,逐渐演变成了附加在”春节”之上的小传统。
尤其是电视春晚流行后,此曲也更加为人熟知了。
这首乐曲是采用我国民间的秧歌音调、节奏与陕北民歌为素材创作的管弦乐曲。
作者以中国传统节日“春节”为题,展现了一幅革命根据地人民在春节时热烈欢腾的场面以及团结友爱、互庆互贺的动人图景。
《春节序曲》作为《春节组曲》的序曲,乐曲的特点为旋律明快。
优美富有民族风格,节奏鲜明热烈,生动地体现了我国人民在传统节日里热闹欢腾,喜气洋洋,敲锣打鼓载歌载舞的场面。
乐曲结构是带再现的复三部曲式,将西方的一种趋势融入到中国传统音乐中是一种精妙的构思。
5.《牧歌》《牧歌》是瞿希贤1954年根据内蒙古昭乌达盟同名长调民歌改编而成。
原民歌为上、下句结构的一段体,旋律优美抒情、宽广悠远,具有浓郁的草原气息。
作曲家抓住原名中的抒情因素,以丰富的联想予以发展、深化,使得改编曲主题的意境更富于诗情画意。
全曲为加引子和尾声的变奏曲式结构。
引子由男、女低音相隔五度用“哼鸣”轮流唱出主题旋律片段,展现了草原辽阔、美丽的景象。
主题旋律开阔悠扬、高亢抒情,生动地表现了草原人幸福、安宁的新生活。
尾声由女低音哼唱主旋律,男高音在高音区用假声伴和。
最后,女高音在和声背景上用微弱的声音哼唱出主旋律的片段,犹如随羊群渐行渐远、愈远愈轻的牧歌声,余韵袅袅。
6.《半个月亮爬上来》《半个月亮爬上来》是王洛宾创作歌曲,属于无伴奏合唱。
此曲是根据西北地区民间音调创作的,因为曲调优美、意境深远、易于学唱而流传全国。
此曲合唱短小、精练,富有合唱音乐所特有的协调感,表现了青年人的爱情生活。
全曲采用带再现的三段体写成。
第一段与第三段曲调平稳,充满夜晚的宁静气氛。
大调式的密集和弦,使各声部产生均衡的音响。
中段旋律起伏较大,旋律分别由男高音、男低音及女高音唱出,“请你把那纱窗快打开”的句子,表现小伙子的焦急心情。
第三段仍回到第一段宁静的气氛中,似在温馨的夜色里,年轻人尽情享受着爱情的喜悦。
7.《小河淌水》小河淌水是一首云南民歌,由尹宜公创作于1947年。
歌词质朴自然,富于想象,感情真挚、内在,音区较高,音域较宽,表现出少女的活力与纯情,是一首经典的民歌作品。
这是一首来自于大理白族自治州弥渡县的云南民歌,属于南方音乐。
歌词质朴自然,富于想象。
全曲是羽调式,五个乐句,速度稍慢,以从容舒展、比较自由的节奏和回环起伏、清新优美而具有云南地方特色的旋律,描绘了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深远意境:银色的月光下,周围一片宁静,只有山下小河不时发出潺潺的流水声。
聪慧美丽的阿妹,见景生情,望月抒怀,把对阿哥的一片深情,倾注在优美的旋律中。
柔婉的歌声,深厚的情谊,随着小河的流水,飘向阿哥所在的地方。
8.《亮剑》主题曲《中国军魂》《中国军魂》是电视剧《亮剑》片头曲北京室内男声合唱团演唱歌曲,由李海鹰作曲、作词,发行于2005年9月12日。
该曲为抗战胜利60年创作的歌曲。
这首歌的曲调风格十分有气势,不畏艰辛,视死如归,展示了中国军队的军魂。
表现我抗日壮士英勇顽强、视死如归,与侵略者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和精神风貌,展示出中国军队的气魄与魂威!我人民军队几十年风雨征程、艰苦奋斗,肩负着保家卫国的责任和使命,始终牢记听党指挥,努力锻造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精兵劲旅。
在相对和平年代里,军人一样有着守护与牺牲——万里之遥的北国边疆寒风刺骨,是军人们披星戴月警惕地守护着身后的和平与安宁;惊涛骇浪的南国海疆,是军人们迎空展翼、血洒穹疆,用自己宽厚的胸膛捍卫祖国的领土与尊严……人民军队用生命谱写出军人的慷慨豪情,为新时代的“中国军魂”赋予了更加丰富的内涵!9.《我和我的祖国》《我和我的祖国》是张藜作词、秦咏诚作曲、李谷一原唱的爱国主义歌曲,创作和发行于1985年。
《我和我的祖国》作品采用了抒情和激情相结合的笔调,将优美动人的旋律与朴实真挚的歌词巧妙结合,表达了人们对伟大祖国的衷心依恋和真诚歌颂。
该曲歌词以第一人称的手法诉说了“我和祖国”息息相连、一刻也不能分离的心情,作者将“我”和“祖国”比喻为孩子和母亲,又将“祖国”和“我”比喻为大海和浪花,这两个具象而生动的比喻,准确又动情,表达了个人和祖国之间,亘古不变的情感。
秦咏诚在力求获得准确、生动的音乐形象的同时,十分懂得生活中的语言节奏与音乐中旋律节奏结合的规律,在使听众听得清、听得懂的基础上,保持了应有的线条美和律动美,从而创造了楚楚动人的音乐形象和丝丝入扣的情感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