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美学原理重点知识马新国

美学原理重点知识马新国

1、美的意义就是由这样一种功利的、整个身心通体舒畅的愉悦之美向后来味觉、视觉形象、听觉形象等感官刺激享受和纯形式的欣赏给人的愉悦、陶醉的美感方向发展。

总结:人类审美活动的诞生是从实用到非实用、功利到非功利的历史发展过程的结果。

2、美的发展的三阶段(1)、审美意识的产生。

(2)、美学思想阶段。

(3)、美学学科阶段3、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美学学科成立的标志应是1750年德国美学家鲍姆嘉通的《美学》发表为标志的。

鲍姆嘉通也因此被称为“美学之父”。

鲍姆嘉通原作是“Aesthetic”.美学学科的巨大发展是此后康德、黑格尔、歌德、席勒为代表的德国古典美学家们的努力来完成的。

4、鲍姆嘉通创立的“美学”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1)、感性认识是哲学不可忽视的一个人类知识领域。

理性认识以概念的方式存在,是逻辑学的对象;感性认识的主体是“感觉”,是感觉的科学或美学研究的对象。

(2)、审美活动(诗)作为感性认识,是一种混乱而明晰的认识。

混乱是因为审美活动是感觉和情感的活动,是非概念的、非逻辑的;明晰则是因为审美活动把握和呈现了感性形象的生动性和丰富性,是清晰可感的。

(3)、美学是用美的方式思维的艺术,是美的艺术的理论。

5、从总体上来说,美学的发展大致经过了本体论、认识论和语言论三个发展阶段。

(1)本体论阶段的美学:所谓本体论的哲学就是把“是”、“存在”本身而不是把那些具体存在的东西作为研究对象的哲学。

本体论阶段的特点:主要是透过具体个别的美的事物,追求一种独立的、终极的、普遍的美,也就是使一切事物成为美的共同本质。

代表人物主要有:毕达哥拉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奥古斯丁等。

(2)认识论阶段的美学。

人们关注的中心从客观世界是什么转入到关注主体自身怎样才能认识这个客观世界,人自身的认识能力、认识途径和认识方法成为人们关注的中心,人们的整体思维模式从客观世界转向了主体自身,西方由此进入了一个认识论的时期。

特点:在认识论阶段,西方美学主旨是探求审美何以可能与审美如何构成。

代表人物:休谟、笛卡尔、莱布尼兹、康德、黑格尔等。

(3)语言学阶段的美学。

人们从关注人的认识能力是怎样的转向关注人是怎样表达自己对这世界的认识的。

特点:关注的重心在于人是如何生存于世界以及如何谈论世界和人对世界的认识的。

代表人物:人本主义美学:卡西尔、海德格尔、伽达默尔等。

科学主义美学:瑞恰兹、贝尔、维特根斯坦等。

6、王朝闻先生在《美学概论》;叶朗先生在《现代美学体系》;朱立元先生的《美学》;陈望衡先生的《当代美学原理》;刘叔成、夏之放、楼昔勇主编的《美学基本原理》;杨春时的《美学》;李泽厚先生在《美学四讲》。

7、美学研究对象:审美关系基础上的审美活动。

把审美关系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研究怎样才能建立起各种审美关系,审美关系的存在样态、审美关系的存在价值等问题,并通过这种审美关系,进而研究各种审美对象、审美经验、审美范畴、审美意识和各种美学思想。

8、西方美学史上有关美本质探讨的四大观点:(1)认为美是人主观的一种心意状态或感受;(2)认为美是客观事物的一种属性;(3)认为美是主观和客观综合在一起的一种状态;(4)认为美是人类社会生活和实践的结果。

(1)从客观事物的属性来定义美。

特点:从客观事物本身应该满足某种条件来规定美代表人物:毕达哥拉斯学派、亚里士多德、奥古斯丁、阿奎那。

美的客观派除了这种认为美是客观事物的一种属性的观点以外,还有一派便是认为美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客观理念”。

这种看法的代表人物是柏拉图和普洛丁。

(2)从主观感受来界定美。

特点:把美归结为人的某种主观心意状态,让人愉快的就是美,让人不愉快的就是丑,或者认为美的产生是人自己的情感、心理活动、心理反映的结果。

认为美主要是人主观作用的结果的学者还有象谷鲁斯“内模仿”的观点,布洛的“心理距离说”的观点。

把美的本质归结为人主观的感受、主观的心理活动,注意到了美的主体性,美能产生快感,但产生快感的并不就是美,同时它又忽视了美的客观对象性,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历史性,也是有不足的。

(3)从社会生活、劳动实践的角度来定义美。

特点:从人类社会生活、劳动实践方面来认识美。

代表人物:车尔尼雪夫斯基、马克思等。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9、立普斯:移情说是西方传统美学中的代表性美论之一,它是要把我们人的主观感情移到外物中去,是外物生命化,具有人的感情。

它夸大移情的作用,把美的根源和本质归结为人的移情,否定美的客观存在。

主要特点是感情的外射。

移情作用是把自己的情感转移到外物上去,仿佛觉得外物也有同样的情感。

这是一个极普遍的经验。

“移情说”的贡献不在于指出存在着移情这种心理现象,而在于通过对移情作用的分析揭示美感的特征。

移情作用的核心是情景相融、物我同一(自我和对象的对立的消失),是意象的生成。

这正是美感的特征。

美感的对象不是物,而是意象。

10、中国当代关于美本质论争的几种主要观点。

(1)美是主观的,代表人物是吕荧、高尔泰。

(2)美是客观的,代表人物是蔡仪。

(3)美是主客观的统一,代表人物是朱光潜。

(4)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代表人物李泽厚。

11、美的几个特点。

(1)感性形象性。

(2)非功利性。

人面对事物的三种态度:科学的态度;功利的态度;非功利的态度。

(3)情感的感染性。

审美必须以形象感染人,打动人,以情动人是审美的重要特点。

(4)美是一个具有一定相对性的概念。

美是一个活的概念,它总是与一定历史时期、一定生产力水平、一定文化意识形态的特定人们相联系的一个概念,它不是一个抽象的、僵化的永恒不变因而可以一劳永逸的概念。

12、美感活动的过程:主要经过审美感知活动、情感活动、想象活动、理解活动和通感等一系列活动。

在审美活动中,审美感觉、知觉、审美想象、审美情感、审美理解和审美通感这些心理活动,不是先进行了感知活动,然后进行情感、想象活动,而往往是互相交织的,没有明显的时间上的先后顺序的。

13、审美活动的产生:A、审美活动产生的前提(1)美感的存在必须以人的审美能力存在为前提。

一个人的审美能力包含先天的感官感受能力和后天的学习辨识能力。

(2)美感的产生要以人的审美需要的存在为前提。

马斯洛需要层次。

(3)必须要有审美的态度。

所谓审美的态度就是一种非功利的非抽象逻辑的非科学式的态度,从功利中解放出来从科学探索中解放出来,从而在自由的心态下只注重事物的整体形式本身,在自己的直觉感知活动和想象、情感活动等心理活动中获得精神的陶醉和快乐愉悦。

(4)美感的存在,是以人的审美心理的存在为基础的。

(5)美感的存在需要一定的审美环境。

14、美感作为感觉的一般特点:(1)美感是客观的美的刺激和主观的对美的反映这两个方面构成的。

对象首先要以审美的特征对感官产生刺激。

而对那些非审美的特征就不会引起感官的注意。

(2)美感也同样离不开刺激感觉的光、色、形、声、气息和触觉等这样一些变化的形式因素。

如果对象本身没有形、声、光、色等感官形式吸引人的感官,美感也难以存在。

(3)美感体现了人在审美活动中的主导意向,它是人们根据自己自由意志的需要,自由地选取感觉世界的信息,然后对那些符合自己意向和兴趣的感觉特征做出自己的反应。

14、审美活动的心理过程。

美感活动是人的感官、知觉、情感理智等多种心理功能综合作用中产生的。

首先通过感受和直觉,使心灵外接于物,然后通过知觉与表象,在内心对对象进行初步的概括与抽象。

然后这些对象转化为信息,触类旁通,激发了记忆和联想。

在各种心理功能的综合作用中,人全身心地融会在审美活动的心物交融中,产生了通体舒畅的审美愉悦。

(1)感受和直觉活动。

(2)知觉和表象活动。

审美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事物外部各部分审美特性的整体反映。

知觉表象活动把感受直觉阶段所获得的对象个别的、分散的印象再加以区分和概括,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

总之,审美感知和表象活动是从现实生活通向审美世界的桥梁,它把毫无生意的物质世界转化成了充满情感的富有人的个性特色的审美的世界,一个有了生命律动的鲜活的世界,它把有限的物质形式转化成了无限的自由创造。

(3)想象活动A .想象的作用。

想象是人在头脑中对原有的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的形象的精神活动过程。

审美想象的核心就是把无形变成有形,把无限的东西用有限的东西来表达出来。

B 想象的类型。

接近想象:是两件物象之间,在时间和空间上相当接近,人们习惯上将两者联系起来,从而一感受到甲就自然想到乙。

相似想象:想象对象与现实对象有相类似的一面。

对比想象:是由某一事物触发对于另一种性质、状貌相反、相对的事物的联想。

C想象的特点。

审美想象主要是想象审美对象的整体形象,事物的形状,是充满了审美主体的情感,物我交融的。

两个特点:它饱含着情感。

它需要充分调动形象。

(4)情感活动。

在人的生活中不能没有情感,在审美活动中更是离不开情感。

情感是人进行审美活动,观照外物的动力,是审美活动的发动机。

只有审美主体怀着情感,在情感的驱动下,他才会自觉地调动自己各种感官和心理机能协调有力地工作,融入到客体中,使对象成为一个在自己情感逻辑下建构起来的一个完整的意象世界。

A 情感的丰富性。

人的情感是极其复杂的,总的说来,人的感情可分为对自己的感情和对外在于自己的客体的感情两大类。

B 情感在审美中的重要性。

C 情感的产生。

天赋本能说。

感物致知说。

主观说。

客观说。

认为情感、情绪为对象自身的情感性质所激发。

联想说。

认为人的情感情绪是由事物引起的联想而唤起的。

无意识说。

审美情感的产生是一个多方面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特定审美对象、环境的刺激和这个对象的形式所具有的“召唤结构”是审美情感发生、发展的客观根源。

(5)通感和理解活动。

“通感”一般有三种意思:一是指由某一门艺术的感受连带勾起对其相关艺术门类的感受,通常称为“艺术通感”。

二是指艺术创作中由于外界事物的启发、诱导,勾起对艺术构思、艺术手法的顿悟。

三是指审美中借助当前刺激引起的单一感官感觉、知觉,通过理解、联想、想象等作用,又引起其他感官感觉、知觉兴奋和整体感受的心理现象。

15、审美活动的心理特征(1)、生理中的心理。

(2)、个性中的社会性。

(3)、具象中的抽象。

(4)、非功利中的功利。

功利性是指达到某种目的的工具和手段,并满足一定的主观欲望,取得一定的现实利益。

克罗齐认为人类的活动总共有四种:直觉活动、概念活动、经济活动和道德活动,而艺术是直觉活动,直觉就是对诸印象加以综合而获得一个完整的形象,这个形象的获得就是直觉的表现,因此,艺术就是直觉,直觉就是表现。

16、审美主体的存在状态。

(1)、惊异:从日常生活中的跃出。

审美惊异:从实质上说,就是人在一定的现实境遇中由于与客体对象的直接契合所产生出来的一种迥异于日常生活经验的特殊心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