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短出院患者“平均住院日”的整改措施
出院患者平均住院日是反映医疗资源利用情况和医院总体医疗服务质量的综合指标, 集中体现了医院管理、医院效率和效益、医疗质量和技术水平。
在确保医疗服务质量与安全的前提下,有效缩短患者平均住院日,有利于充分利用现有卫生资源,减少患者的直接和间接费用,提高医院整体运行效率。
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流程, 对 2013年住院患者平均住院日情况实施了调研, 发现了一些导致平均住院日延长的突出问题,并提出优化改进措施,以期逐渐缩短住院患者平均住院日,保障医疗安全,提高医疗效率。
建议改进的措施:
1、建立以缩短平均住院日为中心的综合管理责任制
(1 加强对临床科室医务人员的教育和监管, 提高其缩短平均住院日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各级管理工作者及医护人员必须明确缩短平均住院日是提高医院效率和收益,提升医院形象,维护患者切身利益的重要手段。
(2 通过科学方法制定合理的院、科、病种平均住院日标准。
在我院平均住院日的基础上,根据科室临床工作实际,通过科学方法,制订各科室、代表性病种、手术前的平均住院日标准,建立形成以科室为中心,以病种为重点的逐级控制目标责任制。
制定标准应以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为前提。
(3 将平均住院日列入医院考核体系。
平均住院日作为一项单独考核、奖惩指标,纳入各科室各部门的岗位职责、医疗质量考核、绩效考核体系。
科室平均住院日情况与科主任考核挂钩。
(4定期召开临床、医技科室沟通会、病房组长访谈会等,
进一步研讨相关对策,建立起缩短平均住院日的长效机构。
2、落实医院质量管理和持续改进方案, 提高诊疗质量, 缩短平均年住院日。
(1 完善和落实核心医疗工作制度, 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使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2加大“三基三严”培训力度,提高医务人员整体素质。
(3鼓励开展新技术、新业务,提高服务治疗和诊疗水平。
(4加强医患沟通,尊重患者知情同意权,保障医疗安全, 减少医疗纠纷。
3、开展临床路径工作
临床路径的开展,有利于规范临床诊疗行为,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有利于缩短患者平均住院时间。
根据卫生部有关规定,在保证医疗质量的前提下,严格执行医院制定的《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制度》
4、落实双向转诊制度
普通病例、慢性患者及需要康复治疗的患者分流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下级医疗机构。
建立长期的社区帮扶机制,建立医院出院患者信息追踪和康复期医疗委托服务制度。
5、重点加强影响平均住院日关键环节的控制
(1加强手术室、各手术科室、麻醉科的配合。
手术室应合理安排手术,对手术患者接、送及接台手术制定规范的流程;设立麻醉恢复室,加速手术室的周转;手术医师必须提前进入手术室,与麻醉师、手术室护士共同进行安全核查,保证第一台手术及时进行。
(2 加强各临床科室的配合。
强调首诊负责制, 严格会诊医
师资格和时效管理,保证会诊质量和会诊时效性。
疑难危重病例及时向医务科报告,有医务科组织相关科室、专家会诊,提出全面有效的诊疗方案,缩短疾病诊治时间。
(3确立医技科室质量时限目标。
加强检验科、放射科、 B 超室、心电图室等医技科室的时效性管理。
优化流程,缩短辅助检查的等待时间,减少无效就诊时间。
各科室应按照规定的检查时限出具报告,周末常规检查项目均应正常开展。
积极推行同级医院化验结果互认制度。
(4 医护人员应严格消毒隔离制度和无菌操作规范, 预防院内感染发生。
通过院内感染监控管理网络, 对重点科室定期检查。
(5强化质量效益观念和规章制度,尽量减少并发症发生。
以上情况请院领导、各临床科室及职能部门予以重视,对存在的问题继续进行论证观察,以求完善。
请院领导就建议改进措施予以批示。
医务科
2014年 1月 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