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莺之歌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感受“小夜莺”机智、勇敢的形象,认识他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课文为什么以“夜莺之歌”为题?
3、了解文章前后照应等写法。
教学重点:感受“小夜莺”机智、勇敢的形象,体会他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感受小夜莺的性格特点,体会他的内心,明确文章以“夜莺之歌”为题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测:
孩子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夜莺之歌》,谁能用一句话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课文讲的是在前苏联卫国战争中,一个被称作“夜莺”的孩子,把一支德国部队引进游击队的包围圈,使游击队全歼德军的故事)
小夜莺真了不起!那他是怎样与敌人巧妙周旋,为游击队传递情报的呢?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研究。
二、学习新知
师:首先,来到苏联境内的那个小村庄。
这是一张德军袭击村庄后的图片,街道两旁尽是黑色的瓦砾,烧焦的树木垂头丧气的弯着腰,看了这幅图,你想说写什么?生:(敌人的可恶、残忍)
师:是的,小夜莺也是怀着对敌人的憎恶之情,来完成这次任务的。
(一)快速浏览课文,看看夜莺的歌声在文中出现了几次,画出相关的句子,同桌可以相互交流。
(师用课件出示句子)
(二)品味歌声
师:同学们,让我们走进这五次歌声,品味歌声的内涵。
出示课件:默读课文,看看夜莺每次歌声的作用是什么,画出夜莺的表现,想想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在旁边作批注。
提示:可以抓住夜莺的外貌、语言、动作等细细品味。
1、第一次歌声:
战斗刚刚结束,一小队德国兵进了村庄,夜莺的歌声打破了夏日的沉寂,小夜莺第一次歌声响起的作用是什么?(引诱敌人)
师:从哪儿可以看出小夜莺是有意让敌人发现的呢?生:(从2、3自然段)“夜莺的歌声打破了夏日的沉寂。
这歌声停了一会儿,就又响起来,越来越有劲。
”怎么理解?
(本来是寂静的村庄,一点声音也没有,突然传来嘹亮的夜莺的歌声,而且停一会儿,响一会儿,必然引起敌人的注意。
更何况是迷路的鬼子呢,急需找到人,所以很容易让敌人注意到他。
)
师:嗯,你理解得真好,敌人到底上钩了吗?从哪儿可以看出来?
生:上钩了,从“士兵和中尉注意听着,看看周围的灌木丛,又望望道旁的白桦树。
”可以看出敌人在寻找声音。
(1)从“注意听着”说明夜莺的歌声引起了敌人的注意了,他们听到了。
(2)从“看看、又望望”这两个词可以看出他们在寻找声音的来源。
(3)从“突然发现在很近很近的地方,有个孩子坐在河边……”可以看出他们找到了小夜莺。
师:这也是小夜莺的目的——有意让敌人发现。
敌人寻着歌声看到了什么?生说师打出课件:
(有个孩子坐在河边,耷拉着两条腿,他光着头,穿一件颜色跟树叶差
不多的绿上衣,拿着一块木头,不知道在削什么。
)
师:这是对小夜莺的什么描写?(外貌描写)
师:通过对小夜莺的外貌描写,小夜莺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生:可爱的
机灵的,灵巧的、顽皮的
勇敢的(师适时提问引导:你还读出了勇敢,你怎么读出来的?)
师:你喜欢这个可爱的、机灵的、顽皮有勇敢的小夜莺吗?请你带着喜爱之情读一读。
生:(1)自由读(2)指名读
师:这个可爱、机灵、顽皮又勇敢的小夜莺展现在我们眼前,坐在河边吹哨子的小夜莺此时在想什么?生:(自由回答)
师:已经做好心理准备的小夜莺,是如何与敌人周旋的呢?我们来看看小夜莺与德军的对话部分
自由读这段对话,你觉得那些语句最精彩,动笔勾一勾,画一画,从中你读懂了什么?做上批注。
(生自由读文、勾画。
)
◆“怎么会就剩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多着呢。
夜莺倒是只有我一个!”
(1)、怎么理解?(这是孩子故意打岔,麻痹敌人,把自己当作夜莺,戏弄了这位德国军官,表现了孩子的机智勇敢。
)
(2)、“怎么会就剩我一个?什么句式?变成陈述句再读读,体会反问句的好处。
指导读。
把自己的体会送进句子中,再读这句话。
(3)、这句话表现了小夜莺是个怎样的孩子?(机智勇敢)
(4)、麻雀、乌鸦、猫头鹰指谁?哪为什么不直接说?(保护自己)
(5)、谁再读读这句?
◆“人?战争一开始,这里就没有人了。
”孩子不慌不忙地回答,“刚刚开火,村子就着火了,大家喊着‘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
”
体会:把德国强盗比作野兽巧妙地回答了德国兵的盘问,又借别人的嘴痛骂了敌人,表现了孩子的机智勇敢和热爱祖国。
(板书)
师:孩子为什么要把德国军比作野兽?
生:他痛恨德国军,爱自己的祖国。
课件出示资料:同学们,苏联卫国战争是二战中最惨烈最血腥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德军烧杀抢掠无所不为,苏联军队共亡916.48万,德军一天之内屠杀了33771个老百姓,一个月杀死了75000人,有2000万苏联人民死于德军的屠刀之下。
师:孩子们,看到这惊人的数字你想说什么?(生:敌人可恶、残忍。
他们真是禽兽不如!)
孩子们,你们就是小夜莺,读出你们对敌人的恨以及对祖国的爱。
在敌人的枪炮声中,一间又一间房屋倒塌了。
男生读—
在敌人的屠刀之下,一个又一个老百姓倒下了。
女生读—
这是一群卑鄙无耻的德军,齐读——野兽来了,野兽来了
这是一群禽兽不如的刽子手。
再读——野兽来了,野兽来了
5、“怎么会不认识!”孩子很有信心地回答,“那里有个磨坊,我常到磨坊附近的坝上去钓鱼。
那儿的狗鱼可凶呢,能吃小鹅!”
生:把敌人比作“狗鱼”,再次用委婉的比喻训斥了德国侵略者。
小夜莺多么机智勇敢,让我们通过分角色朗读来再现当时的情景。
2、第二次歌声:
当小夜莺给德国鬼子带路时,他的歌声再次响起,此时的歌声有什么作用呢?(麻痹敌人)
小夜莺是怎样做的?
出示句子读(孩子有时候学夜莺唱,有时候学杜鹃叫,胳膊一甩一甩地打路旁的树枝,或者弯下腰去拾球果,或者用脚把球果踢起来。
)
师:这句话里有几个动词非常生动,亮出你们的火眼金睛找一找(唱、叫、拾、踢、一甩一甩)你从这些动作中体会出了什么?
体会:“唱、叫、拾、踢、一甩一甩”几个动词传神地写出了孩子活泼、机智、灵巧的特点。
所以他再次迷惑了敌人,更加得到了敌人的信任。
指导朗读:谁能带着动作读一读他的机智、活泼,
真是一位机智活泼的小夜莺,大家也来试试,学生再齐读。
3、第三次歌声:
当接近游击队的包围圈时,夜莺的歌声越来越响了,这次的歌声作用最大了,谁来说。
(巧送情报)
从夜莺的叫声中,游击队获得了准确的情报:三十二个鬼子、两挺机关枪。
为后面的战斗做好了准备。
4、第四次歌声:
当德国兵在松树后面出现时,小夜莺还是兴致勃勃的唱着,这歌声的意思游击队员早已知道,孩子们,你们知道吗?(巧送情报)
生:告诉游击队敌人已经进入了我们的包围圈。
孩子们,让我们走进小夜莺的心里,想想小夜莺此时会怎么想,怎么做?(学生交流)
5、第五次歌声:
师:由于小夜莺和游击队员的出色配合,德国兵被消灭了。
小夜莺又回到了自己的岗位。
此时此刻,他那婉转的歌声又一次在我们的耳边响起。
一起读最后一段,体会这次歌声的作用。
(再次诱敌)
从这个“又”字中,再联系全文,你有什么发现?
生:这句话照应了第三段中的一句话:
他们突然发现就在很近很近的地方,有个孩子坐在河沟边,耷拉着两条腿。
他光着头,穿一件颜色跟树叶差不多的绿上衣,拿着一块木头,不知道正在削什么。
师:原来他早就是一名出色的游击队员了。
这是一种前后照应的写法。
说到文
章的写法,谁还有新的发现。
生:我发现文章通过小夜莺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刻画他机智勇敢、热爱祖国的英雄形象。
你有一双火眼金睛,发现了我们写作中的一把金钥匙。
出示金钥匙。
师:孩子们,通过学习我们发现,课文中五次出现夜莺的歌声,每次都有着不同的味道。
此时此刻,他那婉转的歌声不停地在我们的耳边响起。
这婉转的歌声与课题有什么联系呢?
(三)探究歌声
合作探究:课文为什么以“夜莺之歌”为题呢?(小组讨论)
夜莺的歌声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
全文围绕夜莺的歌声记叙了小夜莺引诱敌人,麻痹敌人,巧送情报,使得游击队全歼德军,取得了战斗的胜利,这歌声,歌颂了小夜莺机智勇敢的品质和热爱祖国的精神。
(完善板书)
小结: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夜莺的歌声,是战斗响起的号声;是传递情报,打击敌人的枪炮声;是胜利的歌声;是一曲爱国抗敌的颂歌!带着我们对小夜莺的敬佩和喜爱再读课题。
三、课堂检测:完成我的视角
老师相信,小夜莺那婉转的歌声已深深的刻在你的心里,拿起手中的笔,写下你心中的感动。
四、搜集资料,课外延伸
“自古英雄出少年”,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有多少像夜莺一样的小英雄,为了祖国的解放,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动人诗篇。
你想到了哪些小英雄?一起来认识他们:卓娅、于连、王二小、小兵张嘎海娃…
五、总结全文
孩子们,战争是残酷的,和平是我们永远的向往,让我们反对战争、铭记英雄,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