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资料是本人用了一个月时间,对照网校讲义及教材整理出来的,全面而精简,重点突出。
学友们可以结合此资料复习,节约大量时间来复习实务,本次上传只是一部分,完整版共68页。
需要的同学请QQ397048079。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第一章环境标准体系(一)环境标准体系的构成•环境标准体系环境保护标准分为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和环境保护部标准。
•地方环境保护标准•地方环境标准是对国家环境标准的补充和完善。
由省、自治区、自辖市人民政府制定。
•地方环境质量标准:国家环境质量标准中未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地方环境质量标准。
•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a.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中未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b.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己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严于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c.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机动车船大气污染物地方排放标准严于国家排放标准的,须报经国务院批准。
•环境标准之间的关系•执行上,地方环境标准优于国家环境标准。
•污染物排放标准,综合性排放标准与行业性排放标准不交叉执行。
•环境标准与环境功能区之间的关系•环境空气功能区的分类和标准分级•功能区分类:一类区;二类区。
•标准分级;一类区适适一级浓度标准;二类区适用二级浓度标准。
•地表水环境质量功能区分类和标准值•功能区分类:Ⅰ、Ⅱ、Ⅲ、Ⅳ、Ⅴ类。
•标准分级:五类。
•声环境功能区的分类和标准值•功能区分类:0—4类。
•标准分级:五类。
第二章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熟悉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一般分三个阶段,即前期准备、调研和工作方案阶段,分析论证和预测评价阶段,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编制阶段。
•第一阶段主要工作为研究有关文件,进行初步的工程分析和环境现状调查,筛选重点评价项目,确定各单项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等级,制订工作方案;•第二阶段主要工作为进一步做工程分析和环境现状调查,并进行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环境影响;•第三阶段主要工作为汇总、分析第二阶段工作所得的各种资料、数据,给出结论,完成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制。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图•掌握环境影响评价原则按照以人为本、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科学发展的要求。
a)依法评价原则 b)早期介入原则 c)完整性原则d)广泛参与原则•掌握资源利用合理性分析的内容•工程所在区域未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需进行资源利用合理性分析。
•根据建设项目所在区域资源禀赋,量化分析建设项目与所在区域资源承载能力的相容性,明确工程占用区域资源的合理份额,分析项目建设的制约因素。
•掌握环境合理性分析的内容•调查建设项目在所在区域、流域或行业发展规划中的地位,与相关规划和其他建设项目的关系,分析建设项目选址、选线、设计参数及环境影响是否符合相关规划的环境保护要求。
•掌握环境影响因素识别及评价因子筛选的原则•在了解和分析建设项目所在区域发展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环境功能区划、生态功能区划及环境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和列出建设项目的直接和间接行为,以及可能受上述行为影响的环境要素及相关参数。
•影响识别应明确建设项目在施工过程、生产运行、服务期满后等不同阶段的各种行为与可能受影响的环境要素间的作用效应关系、影响性质、影响范围、影响程度等,定性分析建设项目对各环境要素可能产生的污染影响与生态影响,包括有利与不利影响、长期与短期影响、可逆与不可逆影响、直接与间接影响、累积与非累积影响等。
对建设项目实施形成制约的关键环境因素或条件,应作为环境影响评价的重点内容。
•环境影响因素识别方法可采用矩阵法、网络法、地理信息系统(GIS)支持下的叠加图法等。
•评价因子筛选•依据环境影响因素识别结果,并结合区域环境功能要求或所确定的环境保护目标,筛选确定评价因子,应重点关注环境制约因素。
•评价因子须能够反映环境影响的主要特征、区域环境的基本状况及建设项目特点和排污特征。
•掌握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建设项目各环境要素专项评价原则上应划分工作等级,一般可划分为三级。
一级评价对环境影响进行全面、详细、深入评价,二级评价对环境影响进行较为详细、深入评价,三级评价可只进行环境影响分析。
•建设项目其他专题评价可根据评价工作需要划分评价等级。
•具体的评价工作等级内容要求或工作深度参阅专项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行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的相关规定。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依据•各环境要素专项评价工作等级按建设项目特点、所在地区的环境特征、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及规划、环境功能区划等因素进行划分。
其他专项评价工作等级划分可参照各环境要素评价工作等级划分依据。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调整原则•专项评价的工作等级可根据建设项目所处区域环境敏感程度、工程污染或生态影响特征及其他特殊要求等情况进行适当调整,但调整的幅度不超过一级,并应说明调整的具体理由。
•熟悉环境影响评价标准的确定原则•根据评价范围各环境要素的环境功能区划,确定各评价因子所采用的环境质量标准及相应的污染物排放标准。
•有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应优先选择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中没有限定的污染物,可采用国际通用标准;•生产或服务过程的清洁生产分析采用国家发布的清洁生产规范性文件。
•了解环境影响评价方法的选取要求•环境影响评价采用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应以量化评价为主。
•评价方法应优先选用成熟的技术方法,鼓励使用先进的技术方法,慎用争议或处于研究阶段尚没有定论的方法。
•选用非导则推荐的评价或预测分析方法的,应根据建设项目特征、评价范围、影响性质等分析其适用性。
•工程分析•掌握工程分析的基本要求•工程分析应突出重点。
根据各类型建设项目的工程内容及其特征,对环境可能产生较大影响的主要因素要进行深入分析。
•应用的数据资料要真实、准确、可信。
对建设项目的规划、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设计等技术文件中提供的资料、数据、图件等,应进行分析后引用;引用现有资料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时,应分析其时效性;类比分析数据、资料应分析其相同性或者相似性。
•结合建设项目工程组成、规模、工艺路线,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因素、方式、强度等进行详细分析与说明。
•熟悉工程分析的方法:主要有类比分析法、实测法、实验法、物料平衡计算法、查阅参考资料分析法等。
•熟悉工程分析的内容①工程基本数据②污染影响因素分析③生态影响因素分析④原辅材料、产品、废物的储运⑤交通运输⑥公用工程⑦非正常工况分析⑧环境保护措施和设施⑨污染物排放统计汇总•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掌握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的基本要求•根据建设项目污染源及所在地区的环境特点,结舍各专项评价的工作等级和调查范围,筛选出应调查的有关参数。
•充分搜集和利用现有的有效资料,当现有资料不能满足要求时,需进行现场调查和测试,并分析现状监测数据的可靠性和代表性。
•对与建设项目有密切关系的环境状况应全面、详细调查,给出定量的数据并做出分析或评价;对一般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调查,应根据评价地区的实际情况,适当增减。
•熟悉环境现状调查的主要方法•有收集资料法、现场调查法、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分析方法等。
•收集资料法应用范围广、收效大,比较节省人力、物力和时间。
环境现状调查时,应首先通过此方法获得现有的各种有关资料,但此方法只能获得第二手资料,而且往往不全面,不能完全符合要求,需要其它方法补充。
•现场调查法可以针对使用者的需要,直接获得第一手的数据和资料,以弥补收集资料法的不足。
这种方法工作量大,需占用较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有时还可能受季节、仪器设备条件限制。
•遥感的方法可从整体上了解一个区域的环境特点,可以弄清人类无法到达地区的地表环境情况,如一些大面积的森林、草原、荒漠、海洋等。
此方法不十分准确,不宜用于微观环境状况的调查,一般只用于辅助性调查。
在环境现状调查中,使用此方法时,绝大多数情况不使用直接飞行拍摄的办法,只判读和分析已有的航空或卫星相片。
•熟悉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的内容•自然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社会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环境质量和区域污染源调查与评价a)环境质量调查与评价。
b)环境敏感区历史环境监测资料收集。
c)污染源调查。
d)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和环境质量的变化趋势分析。
e)分析存在的环境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途径。
•其他环境现状调查•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掌握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的基本要求•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进行预测,是指对能代表评价区环境质量的各种环境因子变化的预测,分析、预测和评价的范围、时段、内容及方法均应根据其评价工作等级、工程与环境特性、当地的环境保护要求而定。
•预测和评价的环境因子应包括反映评价区一般质量状况的常规因子和反映建设项目特征的特性因子两类。
•须考虑环境质量背景与已建的和在建的建设项目同类污染物环境影响的叠加。
•对于环境质量不符合环境功能要求的,应结合当地环境整治计划进行环境质量变化预测。
•掌握常用的环境影响预测评价方法•预测环境影响时应尽量选用通用、成熟、简便并能满足准确度要求的方法。
目前使用较多的预测方法有数学模式法、物理模型法、类比调查法和专业判断法等。
•数学模式法能给出定量的预测结果,但需一定的计算条件和输入必要的参数、数据。
一般情况此方法比较简便,应首先考虑。
选用数学模式时要注意模式的应用条件,如实际情况不能很好满足模式的应用条件而又拟采用时,要对模式进行修正并验证。
•物理模型法定量化程度较高,再现性好,能反映比较复杂的环境特征,但需要有合适的试验条件和必要的基础数据,且制作复杂的环境模型需要较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
在无法利用数学模式法预测而又要求预测结果定量精度较高时,应选用此方法。
•类比调查法的预测结果属于半定量性质。
如由于评价工作时间较短等原因,无法取得足够的参数、数据,不能采用前述两种方法进行预测时,可选用此方法。
•专业判断法则是定性地反映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
建设项目的某些环境影响很难定量估洌(如对文物与“珍贵”景观的环境影响),或由于评价时间过短等原因无法采用上述三种方法时,可选用此方法。
生态影响预测采用的生态机理分析法、景观生态分析法属此类。
•熟悉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的内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按照建设项目实施过程的不同阶段,可以划分为建设阶段的环境影响、生产运行阶段的环境影响和服务期满后的环境影响。
还应分析不同选址、选线方案的环境影响。
•当建设阶段的噪声、振动、地表水、地下水、大气、土壤等的影响程度较重、影响时间较长时,应进行建设阶段的环境影响预测。
•应预测建设项目生产运行阶段,正常排放和非正常排放、事故排放等情况的环境影响。
•应进行建设项目服务期满的环境影响评价,并提出环境保护措施。
•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时,应考虑环境对建设项目影响的承载能力。
•涉及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质生产、使用、贮存,存在重大危险源,存在潜在事故并可能对环境造成危害,包括健康、社会及生态风险(如外来生物入侵的生态风险)的建设项目,需进行环境风险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