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事件的直接原因、主要原因、根本原因有何区别一.主要原因与根本原因的区别【方法指导】比如:1、一座木制房屋,突然来了大洪水,大洪水冲倒了这座木屋。
问曰:木屋倒了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答曰:大洪水冲它的。
问曰:木屋倒了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答曰:这种木制结构的小屋稳定性不是很强。
2、一座木制房屋,突然来了大卡车,大卡车冲倒了这座木屋。
问曰:木屋毁了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答曰:大卡车冲它的。
问曰:小屋毁了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答曰:这种木制结构的小屋稳定性不是很强。
3、一座木制房屋,年代久远,没有修葺,一天,它倒了。
问曰:木屋毁了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答曰:小木屋年代久远,腐坏了倒的。
问曰:小屋毁了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答曰:这种小屋是木制的,木制品有一定的易腐性。
(注:为了简化,上面的题目没有给出各种条件下小木屋倒了的各种原因。
)如果以上答案没有多大问题的话,我们大致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1、主要原因是指引起事物发生变化的各种原因中起主要作用的原因,根本原因是指引起事物发生变化的各种原因中本质性的原因;应当指出的是有些“最主要原因”与“根本原因”并没有实质上的不同,其区别在于,“根本原因”是从原因的性质上说明其重要性,“最主要原因”是从原因的地位重要性来确定的。
2、根本原因在语言表达较为抽象,就以上的题目来看,有了相应的根本原因,这个小木屋迟早会倒掉,除非谁去改变小木屋的某些性质。
主要原因在语言表达上较为具体,分析时一般从具体史实入手,通过对多种因素不同作用或地位的认真比较得出正确结论。
就以上的题目来看,没有这个主要原因,小木屋当时就不会倒。
3、主要原因可能是内因,也可能是外因。
根本原因一定是内因。
【例题释疑】考查“根本原因”的选择题,此类试题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解答。
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原理分析。
社会发展的两个基本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引起社会变化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关系的建立、规模、发展、性质和变革,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归根到底就会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和发展的要求;但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又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发展时,就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不适合”即表现为生产关系落后于生产力的发展,同时也表现为生产关系超越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任何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经济基础指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即生产关系的所有制形式,生产中人的地位和关系以及分配形式等方面的总和)。
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和它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以及其设施的总和。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和变更,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与之相适应。
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其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它所服务的或所破坏的经济基础的情况:当它所服务和维护的是先进的、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基础,而所破坏的是落后的、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基础,它就以社会发展起着促进的作用;反之,它就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例如:1、形成原始社会“天下为公”局面的根本原因是()A、人们过着集体生活,共同劳动、消费B、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C、没有阶级差别D、人产按血缘关系组成氏族公社评点: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极其低下,没有剩余产品,因而没有私有财产,也没有阶级,人们之间是共同生产,共同消费,是平等、互助、合作的关系。
答案应选B。
2、战国七雄不断进行战争,而经济却得到发展的根本原因是()A、封建制度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B、各诸候国为争霸需要而注重生产C、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D、农民的地位比奴隶的高评点:通常,战争会给社会生产带来巨大的破坏作用,而在战国的长期混战中,经济却得到发展,主要是因为战国时期新的生产关系--封建的生产关系得以逐步的确立,生产关系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关系是人们一切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决定着其他方面的社会关系。
因而此“根本原因”就只有A项3.(2000年-全国)从尼德兰革命到法国革命历时两个多世纪,而此后仅半个世纪资本主义就初步形成为一个世界体系。
这主要是因为A.法国大革命的影响和广泛传播B.维也纳体系激化了各国社会矛盾C.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力量迅速增强D.殖民地遍及世界各大州解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四个备选项分别从政治、经济、国际关系等方面揭示了这一原因。
但哪一个起着决定作用,是最主要的原因呢?按照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观点,我们可以得出正确答案为C。
因为工业革命使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经济力量迅速增强,从而导致了政治、国际关系等方面的相应变化。
4 . 中国历代封建统治者都提倡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根本原因是()A、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B、解决人民的吃饭问题并维护社会安定C、适应自然经济的需要,巩固封建统治D、重视农业生产,发展国力点评:农业是封建统治根本基石--自然经济的主要部分,在农业社会的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的稳定、发展与否直接关系统治的是否稳定。
“重农抑商”政策作为上层建筑,它的实施取决于它的经济基础--自然经济。
同时根据一定阶级总是为本阶级利益服务的原理,作为封建统治阶级,其最大、最根本的利益必然是要维护封建统治。
故应选C。
5.唐宋两代,民族问题呈现出不同现象和特点的根本原因是()A、封建制度的强化与否B、封建国家的盛衰C、民族的优劣D、民族政策的正确与否评点:唐朝由于国力强盛,使之可通过册封、和亲、战争、设立管理机构等方式,使周边少数民族臣服或与其保持亲密关系。
宋代因国力相对较为弱小,对周边民族地区的控制力减弱,因而此时民族政权在周边纷纷建立,甚至出现北方少数民族南下,直接威胁到宋统治安全。
民族关系属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以答案为B项6. 法国1848年革命的根本原因是A.金融贵族的统治阻碍了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B.“七月王朝”极端腐败,激起人民强烈愤怒C.革命前的农业歉收和经济危机使人民生活状况极度恶化D.人民觉悟普遍提高,要求建立“民主的社会共和国”评点:这是1995年全国高考题,我们只要运用唯物史观关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基本理论,就可以得出应选A项,它在各种原因中起决定作用,具有必然性。
据此,世界史上的尼德兰、英国、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俄国1861年改革,德意志、意大利的统一,日本的明治维新等,其根本原因都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而原有的旧制度或统治体系阻碍其发展,即经济基础发生变化,就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
换言之,是资本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
②从阶级本质分析。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人物所在的阶级、政党对于历史事件不仅有深刻的影响,能延缓或加速历史进程,而且起决定性作用。
例: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A.旧式农民起义的局限性B.拜上帝教不适合中国国情C.在军事策略上屡犯错误D.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答案A)同理,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法运动这些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派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失败的根本原因都是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二.直接原因与导火线的区别1、直接原因或近因:指直接导致事件发生的近期原因。
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近因便是欧洲列强对巴尔干半岛的争夺。
2、导火线:直接原因中促使事件在某一特定时间、特定地点和以某种特定方式爆发的偶然因素。
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便是1914年6月28日的萨拉勒窝事件。
“原因”类练习——1、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A、旧式农民起义的局限性B、拜上帝教不合中国国情C、在军事策略上屡犯错误D、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3、促使春秋时期井田制瓦解的根本原因是:A、诸侯争霸战争使土地荒芜B、铁器和牛耕的使用C、鲁国承认了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D、封建剥削方式的出现4、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根本原因是:A、扭转贸易逆差B、毒害中国人民C、攫取高额利润D、寻找战争借口5、形成原始社会“天下为公”局面的根本原因是:A、人们过着集体生活,共同劳动、消费B、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C、没有阶级差别D、人们按血缘关系组成氏族公社6、《天朝田亩制度》无法实现的根本原因是:A、违背社会发展规律B、洪秀全没有认真执行C、当时军事斗争紧张D、执行过程中遭地主阶级反对7、《资政新篇》没有实行的根本原因是:A、太平天国是农民革命政权B、处于紧张的战争环境C、太平天国未能推翻清政府D、缺乏必要的社会条件8、明清时期阻碍近代科学技术在中国产生的根本原因是:A、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强化B、重农抑商政策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C、文化专制政策阻碍科技的发展D、闭关政策阻碍中西经济文化交流9.20世纪初,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出现“短暂春天”的根本原因是A.北洋军阀政府重视工商业B.辛亥革命的巨大推动C.一战期间帝国主义暂时放松对华侵略D.工业利润的刺激正确答案应为B。
根本原因是指决定事物发展的内部因素,它是推动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动力,外部因素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它必须通过内部因素才能起作用。
20世纪初,中国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出现“短暂的春天”主要是由当时中国国内历史条件决定的。
主要原因是C。
10.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根本原因是()A. 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B.欧洲列强对巴尔干半岛的争夺C.萨拉热窝事件D.两大对立的军事侵略集团的形成和疯狂地扩军备战。
11、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A、缺乏反帝反封斗争勇气B、采取改良的办法C、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D、顽固势力的镇压12、辛亥革命爆发后,英美列强积极扶植袁世凯的主要原因是:A、清政府已经无可救药B、袁世凯较清政府更加忠实于帝国主义C、革命党人损害了列强在华利益D、认为袁世凯有能力维持中国“国内秩序”13、一战后,印度人民反帝斗争走向低潮的最主要原因是:A、英国殖民当局的镇压B、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自相矛盾C、国大党孤军奋战D、国大党订制了非暴力不合作计划14.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原因是()A. 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B.欧洲列强对巴尔干半岛的争夺C.萨拉勒窝事件D.两大对立的军事侵略集团的形成和疯狂地扩军备战。
15.西晋能完成统一的主要原因是:A、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B、南方战乱不断;C、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D北方少数民族的南迁。
16.张择端能画出《清明上河图》这样的千古名画的主要原因是:A、当时绘画题材多;B、张择端有高超的画技;C、当时城市手工艺和商业的繁荣;D、当时人民对这种风俗画的需求;答案为B。
绘画题材和风格是会受时代的局限,但能有如此宏篇佳构流传的却不是其他什么人,而只有张择端,这说明是他主观努力的结果。
此题的根本原因是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