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全册(表格)

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全册(表格)

央等广播乐团任单簧管演奏员。

他创作的音乐作品除与郑路合作的管弦乐《北京喜讯到边寨》外,还有《愉快的劳动》、《春晓》、《圆舞曲》等。

3、第一遍欣赏乐曲,初步体会乐曲的情绪。

4、分段欣赏:(先让学生轻声视唱每一段的主旋律,然后边听边按声势图拍打节奏,并体会乐曲的表现手法)引子:用圆号模仿牛角号的声音,奏出号召性的音乐。

第一段:这段音乐展现出一幅炽热的群舞场面。

其强烈的舞蹈节奏,引出了热诚奔放、高昂矫健的旋律,这是第一主题。

第二段:姑娘们纵轻盈、欢乐的舞蹈情的跳着,脚勃上的铃铛哗哗作响,歌声、笑声此起彼伏。

这是第二主题。

第三段:由小提琴、中提琴奏出昂扬而流畅的旋律,这是第三主题。

第四段:乐曲突然轻了下来,双簧管奏出轻飘而富有色彩的音调,象一位美丽的姑娘在独舞。

这是第四主题。

第五段:小号奏出粗犷奔放的旋律,小伙子跳起健美、雄壮的舞蹈。

这是第五主题。

第六段:姑娘们跟小伙子们对以轻快活泼的舞蹈,运用小提琴跳弓的演奏方法,奏出了第六主题。

第七段:牛角号陪衬着第六主题吹起,仿佛在为姑娘们的精彩表演喝彩叫好。

第八段:乐声辉煌灿烂,把万众欢腾的热烈情绪发展到了顶点。

5、再完整地欣赏一遍乐曲。

6、完成反馈表格,掌握乐曲的表现手法。

7、总结出音乐特点。

生动明快,富有舞蹈性;热诚弥漫,粗犷奔放;富有浓郁的民族特点和地方色彩。

三、小组讨论:牧鸟的幼鸟霸占去了。

一个多礼拜之后,只见游牧鸟的幼鸟茁壮成长,季节鸟的幼鸟却眼眶凹陷,身处饥饿,丝毫没有成长。

后来生态学家仔细研究之后,才知道是开垦森林的结果。

这位音乐家看到了这段故事,不禁热泪盈眶,眼看着生命就这样一个一个没有了,一种对自然的感动与保存之心油然而生。

为留下宝贵的森林原始声音,他邀请了荒野保护协会理事长徐仁修,跋山涉水,历时5年,深入热带森林,共收集蛙鸣、鸟叫、溪流近100种自然声音,再配以悠扬的乐曲,创造了这动听的乐曲。

让我们大家都来做保护大自然的小卫士吧!三、听辩情绪师:这首乐曲这么好听,下面我们就来听一听第一主题。

师:教师播放第一主题。

(开始的A段)(课件3)师:大家来唱一唱这个主题,感受它欢快的情绪。

四、听辨结构1.记忆第一主题师:现在我们在来完整地欣赏一遍音乐。

当听到第一主题时用一种动作表示,如拍腿或拍手等。

听听这个主题出现了几次?(课件4)教师播放全曲。

学生用动作表示第一主题,师:当听到主题A时,用“啦”演唱,再听一听还有几个和第一主题不同的旋律?教师播放全曲。

(课件5)学生用“啦”演唱主题A,并回答还有两个和第一主题不同的旋律。

2.听辨多段体结构师:现在我请两位同学来到前边,将三个主题曲式结构用字母排列出来。

其他同学听音乐表演(第一主题坐着拍手,第二主题起立二人对拍,第三主题可离开座位转圈等,音效部分模拟自然声音)。

除三个主题外,听到的声音用你喜欢的图案表现。

如:≈教师播放全曲。

(课件6)学生活动:听音乐表演。

学生板书。

师生评价:结构图正确与否。

五、听辨音色师:这首乐曲的主题多次出现,欢快的旋律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快乐。

2、背唱歌曲主旋律。

3、知道音乐家巴赫的相关知识。

4、教学重点:演唱歌曲《小步舞曲》,能表现出小步舞曲的风格特点。

教学难点:背唱歌曲主旋律。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欣赏、学习歌曲1、欣赏本课歌曲《小步舞曲》,提问歌曲的旋律特征与表现的情感是怎样的?(旋律明快、情感愉悦。

)2、复听歌曲,并为歌曲分句、找出异同。

3、学唱高声部曲谱(1)用“da”哼唱。

(2)学唱曲谱A.按乐句学唱,学会后分别以男女生接唱、师生接唱、个体与集体接唱的方式唱曲谱。

B.背唱曲谱。

4、学唱低声部曲谱。

(1)用“en”哼唱。

(2)学唱曲谱分小组学唱乐谱,每小组学唱两行,学会后分组接唱。

5、合唱两声部曲谱。

(1)高声部用“da”哼唱,低声部用“en”哼唱。

(2)合唱曲谱,高声部用稍活跃的声音演唱,低声部用稍连贯的声音演唱。

6、演唱歌词把握两声部在节奏感觉、旋律线条、演唱方法方面的对比。

二、介绍歌曲相关知识1、这首《小步舞曲》是在巴赫器乐作品《小步舞曲》的基础上改编、填词而成的。

2、简要欣赏器乐作品《小步舞曲》,对比声乐作品与器乐作品的异同,谈感受。

3、介绍巴赫德国作曲家,欧洲巴罗克时期代表人物。

作有《平均律钢琴曲集》《勃兰登堡协奏曲》以及弥撒曲等。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第四单元音乐中的故事第一课时欣赏《彼得与狼》教学目标:1、听赏交响童话《彼得与狼》的片段,初步辨别出主人公彼得和动物朋友的有趣的音乐形象和不同的乐器的音色。

2、引导学生主动学习,鼓励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活动的游戏、创编、表演。

教学重点:通过师生共同学习,生生合作学习。

以多种方式来辨别各种角色所用的不同音色。

了解各种乐器的名称。

教学难点:能够初步辨别管弦乐的不同音色。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1、听凯旋主题,想象:如果这是一队人在行进,那么你觉得这是一支怎样的队伍。

(知觉欣赏,感受音乐的进行曲风格与辉煌的音效。

)2、设疑:这到底是一支怎样的队伍,他们之前究竟经历了什么呢?今天,我们就要用音乐来讲一个故事。

(提出疑问,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

)二、导入新课(了解音乐表现形式,在联系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知觉欣赏。

)1、交响乐队乐器知识复习1分钟2、出示音乐中的七个角色,并听辨每个形象的主奏乐器(乐器图片出示)及旋律特点。

六个依次简介,并渗透各个音乐形象的相应表现与相关表演。

彼得”重点欣赏,并哼唱旋律三、听音乐,演故事(听第一段音乐,熟悉相应音乐旋律,为深入欣赏做好准备)分五组,老师为小鸟,学生依次为彼得、猫、鸭子,爷爷、各自在听到相应的音乐时有所反应:出这是自己的音乐着音乐做律动,体现分组群体性活动,增加趣味性和音乐体验。

引导下,在鸭子与小鸟处作展开。

四、听音乐,说故事(在“聆听音乐”“讨论情节”“联想画面”“思考道理”的过程中熟悉故事情节,了解相关音乐要素在表现故事情节时的变化,并自主地领悟故事中所传递的勇敢、正义、安全、善良的主题)1、从老爷爷的劝告中引入狼,预示矛盾冲突。

2、听狼的音乐,说音乐特点,再启发想象,和平环境将会受到冲击,会怎样呢?——启发想象和讨论(自己讨论一些时间)3、狼来了,猫会怎样:听猫上树的音乐,感知音乐加速、上行等表现方式,联想情景4、那小鸟会怎样呢:(1)学生想象(2)听狼抓小鸟,小鸟灵巧地飞的音乐,感知音乐表现方式,联想情景5、那么小鸭子呢(1)学生想象(2)听小鸭子在慌乱中竟跳出池塘最终被吃掉的音乐,感知音乐表现方式,联想情景,并感悟小鸭子由于其自由与不镇定所导致的后果。

6、这时的彼得会怎样:(1)学生想象(2)彼得还会更有作为——听彼得镇定的音乐,感知音乐表现方式,联想情景。

五、抓狼(从音乐因素的变化感知情节的推进,让学生在“听”“演”过程巩固对音乐的理解、对故事情节的巩固)1、解说,彼得等该如何办,引出团结、巧计、放绳、套牢、挣扎的情节,让学生简单模仿声音2、听抓狼的音乐3、听后分析4、再听并分角色表演,老师提示,营造高潮5、猎人抓狼六、凯旋音乐,首尾呼应(由知觉欣赏上升到情感欣赏阶段)七、出示课题作曲家介绍(照片、简单生平)揭题:交响童话《彼得与狼》,作曲家的愿意图——结合真善美教育八、听故事精简版1、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回忆已接触过的音乐知识2、在欣赏的过程中,教师在小范围内展开“你有什么收获”的小结3、在凯旋乐段的时候,引导学生由情感欣赏上升到理智欣赏阶段九、小结小结:引申出原作,对本课的知识点作小结,在彼得的音乐声中结束。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第二课时唱歌《卢沟谣》教学目标:1.能够有感情的演唱《卢沟谣》这首歌曲,感受卢沟桥地区发展变迁的千年历史画卷,以音乐丰富的情感陶冶学生。

第三课时欣赏《蓝色多瑙河圆舞曲》教学目标:1、感受维也纳圆舞曲的音乐风格。

2、学唱并记忆第一圆舞曲的第一主题。

教学重点:分析序奏、展开联想。

教学难点:学唱并记忆第一圆舞曲的第一主题。

教具准备:多媒体、钢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师:“同学们,欢迎你们来到快乐音乐40分钟。

在上新课之前,我们先来听一段歌曲。

”(播放课件,听歌曲《小白船》)2、师:“好,欣赏完这段歌曲,我们来进行一个小组讨论。

大家都来说一说,刚才我们听到的这首歌曲每小节有几拍?如果把它改编为舞曲的话,那它应该是一首四拍子的舞曲,还是三拍子的?大家赶快行动吧,等讨论完毕,再举手告诉老师。

”3、讨论后回答,表扬。

4、师:“其实三拍子的舞曲有它专用的名称,大家知道是什么吗?圆舞曲又叫做华尔兹(waltz),它是一种起源于奥地利北部的民间三拍子舞曲。

17、18世纪流行于维也纳宫廷,19世纪起风行于欧洲各国。

它的特点一般为节奏明快,旋律流畅,速度多为小快板,节奏感鲜明。

今天我们这节课就是主要来欣赏一首由约翰.施特劳斯创作的闻名于世的圆舞曲《蓝色多瑙河》,在欣赏乐曲的同时,老师将同大家一起去领略多瑙河上那美妙的异域风情。

”三、新课教学:1、作者简介师:“为了让大家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这部作品,老师找了一些关于这首圆舞曲的背景资料。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下这部作品的作曲家约翰.施特劳斯。

”约翰.施特劳斯[Johann Strauss]奥地利著名的作曲家、小提琴家兼指挥家。

于1825年10月25日出生于维也纳的一个音乐世家里。

他的父亲老约翰.施特劳斯是维也纳舞蹈音乐作曲家之一,他自己组织乐队,在国内外宫廷舞会、公园演奏,颇具盛名。

老约翰一直想培养自己的儿子当一名银行职员,但小约翰自小就非常喜欢音乐,所以他就跟他父亲乐队的队长学习小提琴,又跟一位捷克的作曲家学习作曲。

十九岁的他首次举行了音乐会,在音乐界上崭露头角。

他父亲去世后,他便负责领导父亲的乐队。

从此,他不断地创作乐曲,拉小提琴以及指挥自己的乐队,接受国内外无数的定期邀请,到处巡回演出。

他演出活动的最高潮,是在1872年去美国的访问,据说他在波士顿指挥十四场音乐会演出,音乐会在特地建造的大厦举行,可以容纳十万观众,而演奏者就有二万人之多。

为此,安排了一百名指挥给他当助手,可谓盛况空前。

约翰.施特劳斯于 1899年6月3日在维也纳逝世,享年七十四岁。

在他的一生中,共创作作品五百余首,其中圆舞曲就有一百七十首,可以说圆舞曲是他创作的核心,因此后人尊称他为“圆舞曲之王”。

今天我们要来欣赏的这部作品就是约翰.施特劳斯最著名的圆舞曲作品《蓝色多瑙河》。

2、创作背景师:“那么,这部作品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作出来的呢,他的创作动机又是什么呢?大家请看大屏幕。

”这部作品的创作背景与1866年爆发的普奥战争有密切关系,当时奥地利战败,悲哀、沉闷的气氛笼罩着整个维也纳。

为了扭转市民的情绪,维也纳男声合唱团的指挥便邀请小施特劳斯创作一首充满生命活力的合唱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