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气周流浅谈气机升降脉理寸口三部脉不仅反映人体五脏六腑之气之盛衰,而且反映五脏六腑之气机顺逆。
左手三部寸,关、尺主气机之上升;右手三部寸、关、尺主气机之下降,即谓之;左升右降。
与人体駆肝之左升右降相应。
而单看左手,亦自有升降;左尺肾阴升而左寸心火降;单看右手,亦自有升降;右寸肺气降而脾气升。
一方面,对气机的升降失常进行诊断。
强调重视左右手的气机的顺逆:升降正常为顺、升降相悖为逆;当升不升或升之不及为逆;当降不降或脉气上跃腕横纹为逆;单手脉上重下轻或上轻下重皆为逆。
即《内经》中曰:太过不及皆为病。
因此,引伸出平脉,即非病态脉象。
何为平脉?平脉即言脉气之平和,粗细相当、大小相当,以无郁滞感为平。
另一方面强调是否有郁脉的存在。
何为郁脉?郁脉从“郁”字而得,“郁”即壅滞,不通畅之意,即《内经》曰:察九候独小者病,独大者病,郁脉即《内经》言独大者。
在手感上亦能明显感觉到脉象“壅滞”感或脉象的“粗大”不均一。
第三,也是最显示中医神奇之处,能通过脉象结合中医理论推理出病人的基本症状。
第四,从脉象及脉势上得出诊断之理、法、方,药。
郁脉的部位及含义郁脉可以存在于双手寸、关、尺任何一部,如一道屏障阻碍气机的畅通,因而影响双手气机的升发和肃降。
郁脉最常见于:(1)左关:大者为肝,细者为胆。
肝主疏泄,疏泄正常才能保证全身气机正常。
而七情所伤最易导致肝气失于疏泄,疏泄不及而生郁也。
出现胸闷、乳房胀痛,喜叹气。
男性脂肪肝,女性乳腺增生,月经失血块及痛经。
肝胆经脉互为表里,肝疏泄不及影响胆汁下泄,久则胆郁。
出现肋痛,肩背痛。
左关郁滞化火则口苦、性急易怒。
(2)右关:浮沉不同。
胃主受纳,脾主运化。
脾胃经互为表里。
胃气不降则胃郁,饮食壅滞胀满。
食积、胃胀。
脾滞则多为脾阳不足而郁滞脾滞。
右关郁滞化火则嗳气泛酸。
(3)左右关部皆郁滞:整个中焦满闷不舒,气机痞塞、壅滞。
郁滞久则化火成瘀,心急易怒,口苦,胸闷痛。
还会导致清阳不升,浊阴不降。
(4)左寸:浮取得郁脉为小肠经气郁滞,小肠经不通影响心脉,出现心慌心悸。
稍沉取得心脉郁滞,心主血脉,多为心包络脉瘀血,出现心不疼痛。
(5)右寸:浮取得郁脉为大肠经气郁滞,传导障碍,表现为大便干燥或便秘;稍沉取而得郁脉为肺气壅遏,肺失宣降,出现咽喉不适、咳嗽等。
肺主皮毛,宣降失司郁热内生,而至痤疮繁发。
(6)尺部:尺部郁滞多为湿邪壅滞下焦,易化热而成湿热。
其中有肾阳真不足与假不足,区别鉴于足裸下太溪脉,太溪脉有力为肾阳被湿郁遏;太溪脉无力为肾阳真不足。
(7)左右手寸关之间:此处郁滞多为阳气上升受阻,气、痰、湿郁于胸膈。
(8)左手关尺之间:此处郁滞为小肠腑有积滞。
(9)右手关尺之间:此处郁滞为大肠腑脉时指下了然。
气机升降失常的几种典型类型及临床气机升降失常包括气机升发太过、气机升发不及、气机上重下轻、气机上轻下重、气机壅遏中焦等,其中都有郁脉影响所致。
气机生发太过:脉象上显示为脉气上跃掌横纹。
左手脉气上跃掌横纹:“火性上炎”,因此,此种脉象升发太过即为化火。
可以是心火,也可以是肝火。
临床上同时可以出现左关部郁塞,胆火扰心。
临床表现为口苦、口干、心烦易怒,睡眠浅、易惊醒,性急毛躁等。
右手脉气上跃掌横纹:肺胃气不降反上逆,浊气随之上泛。
临床上出现咽喉、食管及胃部不适甚至灼热感、溃疡面,打嗝或泛酸;肺与大肠相表里,故而大便初硬;或可出现痔疮或脱肛。
气机升发不及:通常表现在左手或右手寸关之间郁滞,甚至双手寸关之间郁滞。
表现为膈中痰气互结,气机上升受阻、升发不利,清阳不升。
临床表现为头昏沉不清醒,或有头昏、头部恶风,蹲起时眼前发黑,胸口满闷不舒或自觉有痰。
气机上重下轻:这不等于气机升发太过,但脉象显示气机上冲之势、气血并聚于上焦,而虚于下,显得头重脚轻,上热下寒。
临床表现下盘不稳、走路腿软,腿怕冷发凉,心烦易怒,头胀痛,容易脸红。
气机上轻下重:明显地下焦阳气被寒湿郁闭,清阳不升,气机下陷。
腰部以下湿重,阴部潮湿,腿冷或沉重或浮肿,双脚冰凉。
气机壅遏中焦:也属于气机生发不及的一种,但双关部郁滞明显(双关独大),寸尺均不足,即脉大而短。
清阳不升,浊阴不降。
临床表现纳少或纳呆,大便少而不畅,胸闷滞,头昏沉,腿无力不喜运动,易疲劳等。
脉势及理法方药小柴胡脉:左手寸关之间郁滞+右寸郁滞。
理:肝木郁滞反侮肺金。
法:疏肝解郁佐降肺气。
方:小柴胡汤做底方加减。
药:增强疏肝力度,可加香附子、郁金、木香、桂附地黄脉:双手气机上逆。
理:阴不涵阳,虚阳上越。
法:引火归原,引气下行,交通心肾。
方:桂附地黄丸做底方加减。
药:降气之药如枳实、竹茹、枇杷叶;加龙骨、牡蛎固摄肾水以安龙火。
(双手脉象上越,尺部空虚:左降用---天麻钩藤石决明;右降用---枇杷叶、竹茹、炒枳实。
奠基配重用桂附地黄丸。
)补中益气脉:双手气机上轻下重。
理:湿遏清阳。
法:升阳提陷或升清降浊。
方:补中益气汤加减。
药:增加升清力度则加葛根、桂枝;增加降浊力度则加附子、黑豆、泽泻。
逍遥散脉:气机壅中焦。
理:肝郁乘土或土湿木郁。
法:疏通中焦。
方:逍遥散合四逆散。
药:增加行中理气则加木香、桔梗、枳壳或枳实,健脾益气则加苍术、白术、交泰丸脉:气机上重下轻。
理:阴不涵阳,虚阳上越而致心火亢盛。
法:引火归原,引气下行,交通心肾。
方:交泰丸化裁。
药:加龙骨、牡蛎固摄虚浮之龙火。
附子理中汤脉:左手气机上轻下重右手气机上重下轻,即左尺郁滞、右寸郁滞。
理:心肾阳虚。
法:温补心肾之阳。
方:附子理中加桂枝汤。
药:加泽泻、黑豆利湿则阳自旺。
此脉势将一些常见典型脉象提炼出来并列举一二,犹如武功之剑招或拳套,有一定的套路。
它是以脉诊为主,其他望、问、闻为辅助的诊断手法,此脉法一旦确定脉势,则理、法、方、药自然而成,有是病用是药。
诊病的最高境界或与武学相似,无招胜有招,不受一方一药之限,在脉法与用药上则须把握一个重要原则,即《内经》所言:“虚则补之,实则泻之;补不足,损有余。
”何为虚?不足为虚。
何为有余?实则有余。
在脉上如何体现?郁脉则是实脉,郁脉在左寸心部则为血瘀,郁脉在左关肝部则为气郁,在左尺则为湿郁;在右寸肺部则为气闭,在右关胃部则为胃气壅滞,在右尺亦为阳为湿遏。
郁脉即为实脉,则要损之有余或泻之。
那么,血瘀则先行气,气行血自行,少佐以活血化瘀;肝气郁则疏肝理气;湿郁则利湿解郁;气闭则宣降除闭;气滞则行气除满;阳为湿遏则利湿升阳,湿去阳自旺。
同样,六部之虚脉亦如此,虚则补之。
然当注意,五脏皆有体用,体为阴则用为阳。
久郁则易化火化热,火热易耗气伤阴,故而损有余之后仍当补其不足,此为补之一也;而脉中之不足,亦当补之,此为二也。
切脉时,何之脉之不足?有实则有虚,有郁之处,其旁则虚。
气机上升皆受阻,受阻之上为虚。
如左关肝郁气机无以上升到寸步心脉,心脉常不足;左尺肾脉郁滞严重,常关部、寸部皆气机不利,以此类推,凡脉皆如此。
六部脉不能皆郁(极少),然六部脉或能皆不足,此为阴阳气血俱损也,谓之则为气血同补也。
方脉互推郁脉之理方药随脉既出,则亦可从用药上反推病人之脉象,如任选两方:分析,方药一:香附子,郁金,龙胆草,葛根,黄芪,木香,枳实,竹茹,附子,白术,茯苓,干姜,白芍,生甘草。
凭此方药,可推断病人脉象右尺郁滞,左关部郁滞,左寸不足且上跃之势。
推理症状:头昏沉不清醒,急躁易怒,胸闷,痰多,腰部湿重,怕凉,双腿困重,易疲劳,或有膝关节不适,不易入睡等。
理:肾阳被湿郁遏,肝郁化火,清阳不升浊阴不降。
方药分析:香附子、郁金疏肝解郁,龙胆草苦寒泻肝胆之火,黄芪、葛根升举清阳,木香行气宽中,枳实、竹茹降逆,附子、白术、干姜、甘草即利湿温阳,白芍收敛肾阳恐浮火上跃。
方药二:黄芪,白芍,桂枝,生姜,大枣,香附子,郁金,当归,苍术,白术,茯苓,葛根,木香,炒薏苡仁,鸡屎藤,枇杷叶。
推断病人脉象:整体脉象偏弱,左关稍郁,右关弱,左寸不足,右关尺间稍郁。
推理症状:面黄纳差,心烦,头昏沉,腹满或有大便少。
理:脾虚肝郁。
方药分析:黄芪建中大补中气尤其虚劳赢瘦,香附子、郁金、当归疏肝养血,苍术、白术、茯苓、炒薏苡仁健脾利湿,木香,葛根升举清阳,鸡屎藤、枇杷叶降气除积以增下行之力。
方药三:生牡蛎,白芍,虎杖,玄参,当归尾,桂枝,白芍,枳实,竹茹,茵陈,大黄,栀子,淫羊藿。
推断病人脉象:左关郁滞,左尺不足,左寸不足。
症状:口干咽燥,面黄,心烦易怒,眠差,小便黄,可能存在肝脏疾病。
理:肝郁化火且灼伤阴液。
方药分析:与上面两案同样存在肝郁,但此处未用疏肝之药,考虑到阴液已伤,而疏肝多为辛燥之品,用之更伤阴液,故而玄叁、牡蛎滋养肾水以补肝之亏,当归尾、白芍活血养血以补肝体,虎杖、枳实、竹茹、茵陈、大黄、栀子以清久郁所生之湿热,虎杖、淫羊藿以补久病而致肝肾之虚,白芍,桂枝以调气血阴阳。
懂得气机升降就懂得中医治病的精髓中医的理论很简单。
人体五脏六腑上下分布,各脏腑在气机所引导下处于动态中的。
肾在最下面,属水的脏器。
中医讲肾是水中有火,水是肾阴,火是肾阳,火性向上,火能生土,肾火向上走,使脾土温暖,脾把胃吸收的营养研磨,去粗取精,把精微物质,发送到全身各处。
脾的特性,也是向上的,有一部分营养要送到上面的肺脏,与吸入空气中的精微物质结合,再由肺向全身输布。
脾气从左边向上升。
肾中的水,水生木,木气在水的滋养下得到营养,生发了,方向向上,肝之气也从左边往上升。
随脾土之气上升,中医有“肝随脾升,胆随胃降”的说法。
所以,身体左边上升的腑脏有病,则应考虑肝脾之气上升是否正常,尤其是肝气。
肝属木,这个气机随着肝脾升到了顶部,这里就里有肺和心。
木生火,火,五脏属心,火的特性是上炎,但,由于有肺脏的存在,心火被带向下行。
肺属金,主肃降,气机就开始往下降。
心火本是要上升,但因肺金在其上,肺降,心就跟着降,一直降到肾中去,温暖肾水,使得肾水不至于寒。
而肾水随着肝木上上升而上升,到达心火的位置,使得心火也不至于过热,这就叫着“水火既济”。
如果下降的过程被破坏,那么心火就无法下降,就会上面热,不能交于下,下面就是寒的局面。
心是恶热的,热,心就会有病,失眠多梦,口舌生疮,而下寒就会腹冷,下肢凉等。
在肺金下降的同时,人食入胃,物向下行,所以胃气就下降。
脾为己土属阴,胃为戊土属阳,阳要下降,阴要上承。
在胃气下降的同时,胆气也随着下降,胆汁下入十二指肠随胃物下行,顺应“胆随胃降”之说。
胃有病了,就是因胃气不下行,不下行就会上逆,胆汁会反流,这是气机逆行的结果。
胃气和胆气的下降,是从右边下行的。
人体的属右边下行的腑脏有病,就要考虑一下是不是气机下行遇到了问题。
脾土左升,肝气和肾水都随着升,胃气右降,肺气,胆气和心火随着下降,这是一个左边升,右边降的气机运转模式。
脾胃一阴一阳在中,是中心的轴,一切都是围绕着这个轴来转的。
再依据五行生、克、乘、侮原理,及五脏呈五色的的“诊疗观”,以有诸内必行诸外为导向,就能用观望形体,五官面色,嗅、闻、问、听、切按体脉,经络辨病,再加上此气机运转理论,很容易找着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