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新医药产业发展规划(2014—2017年)新医药产业是由生物、信息和材料领域新技术所激发,并在健康领域新需求牵引之下产生的新产业模式。
加快推进新医药产业发展,既是我省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的现实需要,也是我省实现后发赶超的战略选择。
为深入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结合我省实际,特编制本规划。
规划期为2014-2017年。
一、发展背景(一)发展现状。
经过多年发展,我省医药产业已形成中成药、中药饮片、化学原料药及制剂、生物制品、医疗器械、药用包装材料和卫生材料、中药种养殖业等七大门类。
全省医药工业企业已达254户,其中药品生产企业155户,医药高新技术企业36户,建立医药科研平台38个,涌现出益佰、百灵、信邦、汉方、神奇、同济堂等一批重点企业。
总体来看,具备以下优势:一是药材资源好。
我省是中药材资源大省,是全国中药材四大主产区之一。
现有中药材品种资源4802种,占全国中药材种类总数的40%,居全国第2位。
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458万亩,居全国第3位。
二是民族医药优。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族药独家品种154个,占全省药品品种总数16%。
2013年,全省苗药销售产值达到150亿元,是全国销售额最大的民族药。
三是医药品种多。
药品生产批准文号2317个,其中中药1205个,化学药1092个,生物制品20个。
药品品种1327个,独家品种336个。
进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的品规567个。
单品种销售上亿药品36个,其中10亿元以上药品1个,5亿元以上药品7个。
四是产业发展快。
2013年,全省规模以上医药工业总产值实现294.61亿元,同比增长28.5%,占全省工业比重3.7%;工业增加值68.45亿元,同比增长14.4%,占全省工业比重2.5%。
近年来,我省医药产业与全国的差距拉大,位次靠后,规模仅为山东1/15、江苏1/13、广东1/6、四川1/4,排全国24位。
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大企业不强,小企业不活。
缺乏龙头带动企业,产值上亿元的企业仅45户,产值过10亿元的企业仅5家,32%的医药企业资产不足500万元,20%企业亏损。
二是产品结构单一,品种利用率低。
中药、民族药占比超过90%,化学药、生物制品、医疗器械发展严重滞后。
化学药品种批号资源与产值贡献背离,有超过一半的药品批号闲置,47.4%的批号产值贡献率仅为3.6%。
三是核心技术缺乏,创新能力不足。
新药研发、专利药首仿和关键共性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水平较低,产品更新换代和技术升级慢,缺乏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医药知名品牌和优势品种。
四是经营理念滞后,缺乏整合动力。
省内制药企业普遍存在“小富即安”的观念,市场意识和危机意识不够,对产业政策、市场信息分析研究不足,互补合作意识不强,经营模式僵化,管理水平较低,缺乏做大做强的动力。
(二)发展环境。
——国际方面。
国际药品市场年均增长速度7%,高于世界经济3%的增长速度。
全球医药行业核心技术掌握在世界制药50强企业手中,50个大品种药年销售额达到2103亿美元,占世界药物销售总额20%。
跨国医药巨头在全球掀起并购重组热潮,外企进军国内步伐加快。
新药研发难度加大,“重磅炸弹”新药增长缓慢,仿制药呈快速增长态势。
——国内方面。
医药持续快速增长,2013年全国规模以上医药工业企业7150户,全行业主营收入达2.17万亿元,增长17.9%。
大医药集团、大品种药、高端药以及技术、资金、人才等产业要素资源配置主要集中在东部省区。
新版GMP提高门槛、医保品种基药品种定价机制调整、原材料成本居高不下、部分医药行业结构性过剩等导致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医药行业进入并购重组高峰期。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国发〔2012〕2号文件和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精神,紧紧围绕主基调、主战略,抢抓医药新需求、新技术激发新产业模式的重大机遇,以扩大总量、优化结构为主线,以打造大企业、培育大品种为目标,坚持走特色化、差别化、精准化发展路子,聚焦龙头企业、知名品牌、高新品种和制造环节,推进中西医结合、医药服务与大数据结合、医药流通与物联网结合、食药结合、养生与休闲旅游结合,巩固壮大以中药民族药为主的传统优势产业,培育扩张生物制品、化学药和医疗器械产业规模,大力突破新医药衍生产业,努力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形成具有贵州特色的新医药产业体系,把我省建成全国重要的医药产业集聚区和增长极。
(二)基本原则。
——坚持突出优势、特色发展。
充分发挥我省生态环境、气候条件、生物资源、民族医药、药品品种等优势,大力发展民族药、药食两用等特色优势产业。
——坚持科技兴药、创新发展。
建设公共技术平台,加强创新药、专利药、抢仿药研发,突出中西医结合,推动生物技术、化学工艺在民族制药中的应用,改造提升传统制药产业。
——坚持招商引智、借力发展。
围绕优势资源和产业导向,开展专业招商,引进龙头企业、知名品牌、高端人才和重大项目,做大产业增量。
——坚持行业整合、聚集发展。
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实行“一企一策”,精准化扶持,促进品种、技术向优势企业集中,推动产业集群、集聚、集约发展。
(三)发展目标。
——做大规模。
到2017年,全省新医药产业总产值突破800亿元。
形成100亿元级医药大集团1个以上,50亿元级医药集团1个以上,20亿元级医药企业10个以上,10亿元级医药企业10个以上,5亿元级医药企业20个以上。
——做强品种。
到2017年,培育20亿元级医药大品种3个,10亿元级医药大品种10个,5亿元级医药大品种30个,1亿元级医药大品种40个。
——做优结构。
到2017年,中药现代化和中西医结合特色更加突出,中药、民族药支柱地位进一步巩固,药食两用产品跨越发展,化学制药、生物药、医疗器械和新医药衍生品加快发展,新医药产业体系基本健全。
专栏1 主要指标(亿元)三、产业布局综合考虑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和产业基础,结合“5个100工程”和重点医药企业,推动医药产业园区建设,培育医药产业集群,加快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形成“一圈多点、集群发展”的产业格局。
(一)着力打造“贵阳新医药产业圈”。
以贵阳为核心,发展壮大益佰、乌当、修文、清镇、龙里、贵安等医药产业园,建设“贵阳新医药产业圈”。
加强园区配套设施建设,完善医药公共服务体系,重点引进国内外知名医药企业,聚焦重点项目,形成全国一流的新医药产业示范区。
专栏2 贵阳新医药产业圈重点产业园益佰医药工业园。
(二)发展壮大区域特色医药集群。
鼓励西秀、红花岗、兴义、凯里、大方、施秉、六枝、丹寨等有条件的地区因地制宜地发展医药产业,引导形成一批具有区域辐射效应的医药产业集群。
专栏3 重点产业集群(三)建设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
围绕18个道地特色中药材大品种,在全省38个重点县(市、区)打造规范种植及良种繁育基地。
专栏4中药材种植重点县方阵(38个)四、重点任务(一)巩固壮大中药、民族药。
——中成药。
以益佰、百灵、景峰、同济堂、健兴、汉方、信邦、维康、神奇、拜特等企业为骨干,引进战略投资者,推进中药、民族药尤其是苗药产品开发。
优先扶持独家品种、大品种,重点发展艾迪注射液、银丹心脑通软胶囊等肿瘤、心脑血管类重大疾病药,提高仙灵骨葆胶囊、骨康胶囊、肺力咳合剂、抗妇炎胶囊、舒肝宁注射液、醒脾养儿颗粒等大宗常用药品的市场占有率。
——中药新品种。
支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研发新品种,挖掘开发民间组方、验方,加快推出一批作用机理明确、技术含量高、疗效可靠的药物。
重点发展黄芪甲苷葡萄糖注射液、七香筋骨通巴布膏、参花消痤颗粒、妇科花菊颗粒等新品种。
——中药优势品种二次开发。
促进“老药新用”研发,发掘新的临床适应症,推动化学工艺、生物技术在民族制药当中的应用,重点突破有效成份提取、分离与纯化技术,提高中药现代化水平,逐步建立和完善中药生产规范和标准,确保中药质量可控和安全。
——中药材种植。
加快中药材基地科学化、规范化、规模化建设,为药材资源就地转化提供支撑。
(二)培育发展生物制药。
——血液制品。
重点支持泰邦、中泰等企业加快发展,开发和生产人血白蛋白、人凝血酶原复合物、乙型肝炎人免疫球蛋白等血液制品。
——创新药。
促进胎盘多肽注射液、人神经生长因子注射液扩大应用及生产规模。
推动人纤维蛋白原临床研究和申报生产,开展人凝血因子Ⅷ、炭疽免疫球蛋白(一类新药)的创新研究和产业化。
加快在基因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等方面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创新药物。
——疫苗及诊断试剂。
大力开发预防、诊断重大传染病的新型疫苗和诊断试剂。
——生物关键技术。
开展药物设计筛选、药效及安全性评价、药代动力学等关键技术攻关,突破药物合成、结晶纯化、剂型工艺等产业化技术。
(三)加快发展化学药。
——重大疾病药。
重点支持益佰、圣济堂、天安、天地、科伦、景峰等企业,针对防治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重大疾病,发展参芎葡萄糖注射液、盐酸二甲双胍肠溶片、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斑蝥酸钠维生素B6注射液、银杏达莫注射液、格列美脲片等药物。
——创新药、专利药。
重点引进行业龙头企业,联合开展创新药、专利药研发,加快控缓释、靶向给药技术开发,推进替芬泰(一类新药)等新产品、新制剂产业化。
——抢仿药。
重点抢仿米格列奈钙、苯磷硫铵、阿齐沙坦等国外专利到期大市值品种,加快实现项目落地。
——原料药、中间体。
重点依托福泉、息烽等市县精细化工产业基础,发展化学原料药和中间体,激活闲置药号。
(四)提升发展医疗器械及医用材料。
——先进医疗设备。
重点发挥我省军工企业优势,促进军民融合,重点开发生产医用氧气加压舱、电动轮椅智能控制系统等数字化、智能化医疗设备。
引进一批数字影像、检验检测、诊疗设备、医用特种车辆等生产企业落户我省。
——高质医用耗材。
重点支持以贵州苗药、天使、扬生、康琦、金玖等企业为基础,推动生产医用贴敷类、医用高分子材料等产品的企业扩大生产规模。
加大产学研合作,优化产品结构,重点开发精密输液器、蛋白质芯片传感器、可吸收生物材料等高质医用耗材产品。
——智慧医疗。
结合大数据产业,发展穿戴设备、移动医疗设备、家庭健康产品、医用传感器等智慧医疗产品。
(五)拓展新医药衍生产业。
——药食两用产品。
实施一批药膳、药酒、药茶、保健品等药食两用产品的深加工项目,实现“蛙跳式发展”。
推动天麻、太子参等道地大宗药材进入药食两用原料目录和新资源食品目录。
以天齐、九龙天麻、山里妹等企业为骨干,把天麻、杜仲、灵芝“贵州三宝”做成全国知名品牌。
加快华丰、薏米阳光、鑫龙等专业生产企业发展,培育薏仁系列产品。
推动同济堂、苗姑娘、朗笑笑、绿缘、三泓等企业以折耳根、金银花、刺梨、太子参等为原料,拓展纯天然植物保健饮料市场。
开发石斛、半夏、桔梗、银杏、何首乌等药材的药食两用功效,促进产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