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体育大学 体育运动心理学 考博复习

体育大学 体育运动心理学 考博复习

第二章体育运动中的动机问题1、动机(motivation):能引起并维持人的活动,将该活动导向一定目标,以满足个体的念头、愿望或理想等。

动机是个体的内在过程,行为是这种内在过程的结果。

2、动机的作用(基本功能):1始发作用。

2指向或选择作用。

3强化作用。

影响动机的强度和方向的因素:人的内部需要(need)和外部条件。

3、动机与需要和目的的关系:(1)动机与需要:1动机是需要的动态表现。

当需要没转化为动机之前,人不可能有所活动,只有当需要转化为动机之后,人才能活动。

2行为并非全部由需要引起。

(2)动机与目的:动机是驱使人们去活动的内部原因,目的是人们通过活动所要达到的结果。

动机与目的的关系表现为如下几方面:1动机和目的可能是完全一致的;2动机和目的是可以互相转换的;3有时目的相同动机不同,也有时动机相同,目的不同。

4、驱力(drive):指驱使有机体进入活动,与身体的生理需要相联系的内部激起状态,是从后面对行为的推动,实际上,它就是内部需要。

5、诱因(incentive):指引起个体动机,并能满足个体需要的外在刺激,实际上就是外部因素。

6、动机的种类:(1)根据需要的种类和对象来分类:生物性(biologicalmotivation)和社会性动机(social motivation)及物质性(physiological motivation)和精神性动机(psychological motivation);(2)根据兴趣的特点:直接动机(direct motivation)和间接动机(indirect motivation);(3)缺乏性动机(或匮乏性动机)(deficiency motive)和丰富性动机(享有动机)(abundancy motive);(4)无意识动机(unconscious motivation)(5)根据动机的来源分;外部动机(extrinsic motivation)和内部动机(intrinsic motivation):xxxx效应:奖励会产生使内在动机削弱的效应。

这种效应以后被称为德西效应(Deci effect)。

真正影响行为自我激发和调节的是人对行为的自主性或控制性意识;自主性(autonomy):是指出自行为者意愿,由其自由选择或承担责任。

控制性是指在某种压力下趋于特定行为。

外部动机向内部动机的转化与以下三种因素有关:1有强有利的外部奖励使运动员产生反应;2运动员体验到最初的成功;(由外部奖励觉知自己的能力在提高)3使运动员意识到外部奖励并非最终奖励,而对达到的成就产生的自我满足感才是最终的奖赏。

7、自主性(autonomy):出自行为者意愿,由其自由选择和承担责任。

8、控制性:在某种压力下趋于特定的行为。

9、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hierarchy of needs theory)(1)基本思想:1人类有各种各样的需要,按发生先后可分为五个等级:生理的需要(physiological need),安全的需要(safety need),爱与归属的需要(belongingness and love need),尊重的需要(selfesteem need)和自我实现的需要(selfactualizationneed)。

人的基本动机就是以最有效和最完整的方式最大限度地表现自己的潜力。

自我实现就是要求充分发挥个人的潜力和才能,对社会做出自认为有意义、有价值的贡献,以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显然在竞技体育中提倡自我实现精神有助于提高运动员训练的自觉性和目的性。

2各层需要依序升级。

当下一级需要基本满足后,上一级需要才能成为行为的驱动。

3五种需要有高低级之分。

其中生理的、安全的、交际的需要是低级的需要,可以通过改善外部条件来加以满足;而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高级的需要,是从内部得到满足的。

4大多数需要层次是按序列上升的。

(2)意义与作用1该理论对需要的分类较为系统,具体。

尽管目前仍有争议,在体育运动心理学中,了解运动员的各种需要是培养和激发运动动机的必要前提。

2该理论忽视大多数人需要的主观能动性,忽视高级需要对低级需要的调节控制作用,因而在解释一些现象时遇到困难。

3马斯洛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其需要层次论是人本主义的一部分。

强调个人发展,忽视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结合。

10、认知评价论(cognitive evaluation theory)(1)认为内部动机是以人的能力需要和自我决策需要为基础,任何影响能力感和自我决策感的事件都可能影响人的内部动机。

像奖金、奖品等外部奖励由于其携带的控制性功能很强,往往会对内部动机产生破坏性影响,如果一项活动可提高人的能力感并满足人的自我决策需要,这一活动就因其携带的信息性功能十分突出而加强内部动机。

(2)每一事件均具有控制功能和信息功能。

事件的控制功能与人们的自我决策经验有关,事件的信息功能给人们提供有关能力方面的信息。

加强内部动机的事件称为信息性事件(informational event),加强外部动机的事件称为控制性事件(controlling event)。

(3)对内部动机产生影响的事件:1事件的控制性功能:像奖金、奖品等外部奖励均会对内部动机产生破坏性影响,由于这些外部促动因素被广泛的用来控制人,因此人们对这些事件的控制性方面体验的很深刻,人们感到他们的自我决策权是极其有限的。

2外部因果性和内部因果性:如果某一事件加强了一个人进行自我决策的感受和知觉,主观上的因果关系控制点就更偏向于内部,内部动机也会提高。

3事件的信息性功能:认知评价论认为,如果某一事件的信息性很突出,内部动机就将随人们对能力的感受和知觉而变化,能力感的提高会导致内部动机的加强,而能力感的下降则会导致内部动机的减弱。

4信息性功能和控制性功能:积极反馈可以加强内部动机,但在某些情况下,人们也可将它体验为控制性的。

5个人差异:内部动机定向者,外部动机定向者。

6竞赛中的信息性和控制性问题。

11、社会认知论:将情感、期望、价值观相结合,以对动机行为做出全面的解释。

这一理论强调,目标倾向是影响内部动机的重要因素。

指向体育活动本身的任务定向可以激发对任务的直接兴趣,而指向将自己同他人进行能力比较的自我定向则会导致内部动机的下降。

(1)社会认知论分为三个学派:自定效能论、主观能力论、动机目标论。

(2)自定效能越高,努力程度越高,运动成绩越好。

参与体育活动的动机与高。

如鼓励性暗示。

12、动员动机的培养和激发a)满足运动员的各种需要:是有效激发动机的关键。

(一)追求乐趣的需要:使运动员的能力适合练习的难度;使训练方法和手段多样化;让所有的人都积极参与;在练习中根据运动员的特点分派任务;允许运动员在训练中有更多的自主权。

(二)归属的需要;(三)展示才能与自我价值的需要:保护运动员的自我价值感。

b)正确运用强化手段:出现可接受行为,或给奖励或撤除消极刺激的过程。

分为积极强化(给奖励)和消极强化(撤除消极刺激)。

运用原则:明确规定应获奖的行为和奖励标准;最好对达到标准的良好表现进行没规律的强化;鼓励运动员的相互强化;鼓励不能过量,不能让运动员感到教练员企图控制他们的行为;使运动员懂得,奖励不是最终目的。

c)了解运动员的特点是激发动机的直接方法;激励动机的直接方法:依从方法、认同方法、内化方法。

d)设置正确的目标;e)经常改变教学与训练环境,以间接激发动机;f)保持训练和比赛的趣味性和启发性,以激发内部动机;g)给予更多的自主权,培养运动员的责任心;注意:根据运动员能力和水平,有选择的给予自主权;不要急于求成;教练员要有移情心。

h)因材施教,区别对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第三章训练与竞赛中的归因问题一、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进行分析,判断和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

体育运动中的归因是人们如何解释训练水平提高的快慢以及比赛的成功与关键。

二、海德归因:认为为了预见他人行为并有效地控制环境,关键问题在于对他人的行为或事件做出原因分析。

(情境归因和性格归因)三、xx的归因理论:追求成功的人把成功归因于自己能力强,而把失败归因于自己不努力;避免失败的人把成功归因于运气好,失败归因于自己的能力不够。

稳定性内在的外在的稳定能力工作难度不稳定努力运气四、控制点: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总是有意识或无意识地相信某些因素控制着自己的生活,这些因素便是他们的控制点。

内部控制点是指强烈倾向于将人生中各种事件看作是自己个人行为的结果,外部控制点指强烈倾向于将人生中各种事件看作是环境因素影响的结果。

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一方面要注意将注意力放在控制和把握那些可控因素上,另一方面要能够有效地对付那些不可控因素。

五、运动水平越高,运动成绩越好,运动员越倾向于内控;一般来说,内控倾向的人能更好的适应生活,参与竞争。

六、人们对成功与失败的可以从5个不同的方面归因:内外向、可控性、稳定性、意向性和整体性。

七、习得性无助感:如果一个人对某件事情的出现或消除感到根本无能为力的话,就会产生习得性无助感。

八、改善归因的具体建议1、进行积极的反馈;2、增加成功的体验;3、建立成功与失败的恰当标准;4、明确各种影响因素的可控性;5、设置明确与具体的目标;6、强调个人努力;7、谨慎地比较运动员之间的差距;8、实事求是;9、从内部归因,更多地承担自己对结果的责任。

第五章焦虑与运动操作(全部)一、焦虑:指人由于不能达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的威胁,致使自尊心和自信心受挫,或使失败感和内疚感增加,形成一种紧张不安并带有恐惧的情绪状态,它包括三种主要成分:情绪体验、威胁、不确定性和担心的认知表征以及生理唤醒。

二、状态焦虑:是一种瞬间的情绪状态,特点是由紧张和忧虑所造成的一些可意识到的主观感觉,是高度自主的神经系统的活动。

三、特质焦虑:是指焦虑倾向中的一些相对稳定的个性特征,是人感知某些情况后的反应趋向之间的差别。

四、运动员焦虑的特点1、产生焦虑的主要原因有:对失败的恐惧,对成功的恐惧,对伤病的恐惧,对社会反应的恐惧。

2、运动员的特质焦虑和状态焦虑有很大的关系;3、高水平的运动员的与低水平的运动员在状态焦虑上存在显著性差异,不同的运动项目在差异上表现不同。

4、状态焦虑随着比赛时间的接近而逐渐上升。

6、比赛结果对赛后焦虑水平变化起着重要作用。

第六章体育运动中的情绪体验一、人的认识是情绪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原因,那么调节和控制情绪的最有力手段或许就是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认识。

二、简易情绪调节方法1、表象调节:即在比赛前或比赛中,脑中清晰地重现自己过去获得成功时的最佳表现,体验当时的身体感觉和情绪体验,以增强信心,提高运动成绩。

2、表情调节:是有意识地改变自己面部和姿态的表情以调节情绪的方法。

3、活动调节:利用不同速度、强度、幅度、方向和节奏的动作练习,可以控制运动员临场的情绪状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