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会与挑战》读书笔记(精选多篇)
:
在管理思想史的历史长河中,德鲁克这个名字可谓是如雷贯耳。
曾经有老师说:“任何一个领域,如果评选一名绝对的权威人士,都会存在争议。
而只有管理学界不存在,这名权威就是彼得德鲁克。
”也有管理专家对说:“这本书是德鲁克先生的最后一部著作,当时他虽然已经90高龄,但是却是他所有著作中逻辑最严密,最清晰的一部。
”到底是什么样的思想能够被人们称为大师,怀着敬仰,我打开了这本书。
21世纪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剧变时代,而且这些变化影响所及,已经没有国家、种族、文化和行业的界限。
显然,旧的管理方法和模式已经不能适应高速发展的经济社会,向传统的管理提出了挑战。
德鲁克正是在基于眺望未来这么广远的角度,给出了“管理的新范式”、“战略”、“变革的引导者”、“信息挑战”、“知识工作者的生产率”以及“自我管理”六个震撼人心而又富于启迪性的管理主题。
什么是关于“管理的新范式”呢?它是从管理的最基本支撑基石进行审视,从管理科学发展的角度对社会发展和变迁进行了高度概括和叙述,对传统的管理学假设进行审视,使得我们可以跳出当前的束缚,进行探索性的思考和研究。
同理,不少人对“专家观点”会产生质疑,“专家”往往从自己专业领域出发,有很多既定假设前提并隐含这些前提是科学的是对的,实际上任何专家观点都绝对不能代表真理。
对于管理也是一样,对于知识、经验、模式的学习更多应当是作为知识积累,而只有在组织之中才能得到验证的管理科学,特别对于实践而言只有永远的创新,而不能有理所当然的范式和标准。
随着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必然会对各种管理领域提出新的挑战,大到国际关系、国家政策、政府改革,小到普通社会法人、中小企业、个人企业。
我们惟有保持朝前看,面向未来、面向共同的方向来进行管理科学研究和实践,才不至于迷失在管理丛林之中。
在社会的变化中,如何在快速变化和充满不确定的时代里建立战略基础显得
尤为重要。
发达国家急剧下降的出生率、可支配收入分配的变化、对绩效的定义、全球性竞争、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分裂背道而驰,这五个“新的根本现实”,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社会各种机构的运作。
从这里,我发现德鲁克拥有一个全球的视野。
作为一个管理者,只有在全球化的大坐标上,才会有相对坚定和正确的认识和选择,才能透过眼前琐碎细微的局部限制,与小组织环境、大组织环境一起向正确的方向走得更直、走得更远。
“我们无法左右变革。
我们只能走在变革的前面。
”我非常赞同这句话,21世纪管理最大的挑战,就是使组织成为“变革的引导者”。
变革需要承担风险,变革的引领者更不是人人都有勇气去做的。
变革的引领者会主动寻找变革,知道如何发现恰当的变革良机,我们需要:①创造未来的原则。
②系统化地寻求和预见变革的方法。
③在组织内部和外部推行变革的恰当方式。
④在变革与连续性之间达成平衡的原则。
我也只能引用德鲁克的精辟语言来叙述,因为河水在流动,世界在变化,我们必须“放弃昨天”,“由现在创造未来”。
变革的必要性毋庸置疑,德鲁克也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性变革方法:有组织地改进、挖掘成功经验、创造变革、试点、连续性以及创造未来。
从90年代开始,新的革命促进了新的一轮经济发展,这就是信息革命。
在这场革命中,“信息技术”从“技术”向“信息”转变,而迄今为止收到革命性影响的缺失当时都没有预料搭配的领域:经营方式。
信息技术的革命也同样影响到了技术人员的工作,给他们留下深深的历史教训。
德鲁克同样提出企业需要的信息:从成本会计向效益控制转变,从虚构的法律现实向经济现实转变等等。
跟的上时代潮流的企业应该是创造财富,而不是控制成本,因此应该要把握基础信息、生产率信息、能力信息资源分配信息等。
信息技术,不单单是一次技术上的革新,也同样改变了社会经济的结构和发展方式,唯有找到科学的发展管理模式,才能使企业在新的经济时代中立足脚跟。
现在在各行各业中,随着知识工作者成为基础员工,最小管理单位为人,工作者生产率在评估方面存在的柔性和困难,造成知识工作者生产率低下的情况极其普遍。
德鲁克给出提高知识工作者的生产率的方法在于“系统化的知识工作”,为大到国家教育政策小到公司提高知识工作者的生产率指明了变革的方向。
“视知识工作者为固定资产”的观点集中体现了组织与知识劳动者的共同利益。
在实践中,我的认知还未达到那样的高度。
“固定资产”为未来的人力资源管理确立了基石。
德鲁克曾说过一句话,这本书真正关注的是:我们社会的未来。
因此21世纪的管理挑战,是关于自我管理的变革和挑战。
从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学习、自我更新、能贡献什么,能馈赠世人什么,这一个过程并不容易。
首先你要认识到自己的优势是什么,大师在书中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方法——反馈
分析法。
当我们做出关键决策或关键措施时,我们都要写下自己期望的结果。
事后,再将预期结果与实际结果相比较。
通过这个方法,我们能够比较清晰的看到我们的优势在哪里,有哪些事情会妨碍我们优势的发挥,最重要的是让我们可以清醒的认识到自己在哪些方面“存在井底之蛙的傲慢倾向”。
我们优势所在的地方就是我们应该集中发挥自己光和热的归属领域。
通过反馈分析法,我们还可以总结出一个重要结论:什么事不要做的事情。
通过对比结果和预期,我们会渐渐发现,哪些领域是我们能力的短板。
如果在这些领域或事情上,我们执意而为,那我们的投资将会无情的转化为无法回收的“沉没资本”。
其实对于自我管理,自己才最有发言权。
从小我们都在以不同的方式进行自我管理,自己整理自己的抽屉,自己叠好自己的衣服,自己完成自己的作业,自己制定自己的时间表,这看似普通而简单的事情就是为自我管理铺垫了基础。
在我看来,好的自我管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自控力。
当我们步入社会后,有了工作,这时就应该想想如何为社会做贡献。
自我管理也就
成为了对职业发展的规划。
刚工作的第一二年,可能会频繁换工作和自身的迷茫期,但到了3年以后,需要找到自己发展的方向,进入稳定期。
5~10年里应该处于上升期,为自己的职业谋求更好的发展。
另外德鲁克提到一点:终生学习,这一点我十分赞同。
每个人在不同的阶段都应该不断学习。
我所理解的学习并不是单纯从课本上的知识,同样包括社会实践能力,总之,学习那些你不会的东西。
我暑假在旅游的时候偶遇一位60多岁的台湾老婆婆,在聊天中得知,她是台湾的一名地理老师。
但是为了探寻更真实的地理知识,她身体力行,在寒假暑假时都独自一人来大陆旅行研究。
从南到北途径很多城市,这种学无止境的精神真的很令我感动。
我听过很多事例,某个领域的专家突然放下了他所拥有的高薪工作和名望,当起了普通工人,因为他对此突然产生了浓厚兴趣。
我的外教曾经说过:the best practice is to try something new.不要害怕尝试新的东西。
因为你永远不知道它会改变什么。
当我们从大学毕业,也并不意味着我们停止了学习。
相反,我们会开始有更多地机会去学习那些藏在心里的东西。
终生学习,是使学习成为你不断提高自己的动力,保持对生活的希望和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