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安县地区小城镇发展策略研究

新安县地区小城镇发展策略研究

毕业设计(论文)题目:新安县地区小城镇发展策略研究院(系)经济管理学院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班级100513姓名学号100513115导师2014年xx月xx日摘要新安县原是国家级贫困县,农业生产条件相对较差。

近年来,该县因地制宜,走“兴工富县”之路,实现了从“国家级贫困县”向经济强县的跨越。

但是在其工业化进程中出现了众多问题。

本文结合国内外对小城镇的发展经验,提1绪论:1.1研究背景小城镇是我国城镇体系一定区域内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其以人口集聚为主体,以物资开发、利用、生产为特点,以聚集效益为目的,是集政治、经济、物资为一体的有机实体[1]。

世界各国的城市发展经验表明,工业化和城市化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推动的发展过程。

对中国而言,在发展模式、城乡差距、收入水平的悬殊、形成城乡分离、"城乡二元化"结构。

加之城乡发展在完成产业结构转变时,却未完成就业结构、空间结构和生存方式的转变。

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小城镇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

80年代小城镇数量增加,规模扩大,社会功能趋于完善,对周围社区的辐射力、吸引力和综合服务能力显著提高。

宏观布局方面有的地区形成比较合理的小城镇体系,一批明星城镇脱颖而出,为小城镇的发展开拓了一条崭新的道路[2]。

但是,中国现有的小城镇绝大多数都是历史上自发形成的,虽有某种自然的合理性,同时也存在一定的盲目。

产业结构不合理,层次较低,城镇经济功能低下;小城镇规划缺乏系统性、科学性、布局分散,导致小城镇耕地锐减,人地矛盾突出;资源浪费严重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环境趋于恶化;建制镇数量太多,规模过小;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不能适应城镇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的需要等(山东建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滨州巿生态小城镇发展模式与规划对策研究 :2012年6月薛雪)。

诸如,小城镇发展迅速,数量多但规模较小,布局密,功能不完善,人口吸纳能力较弱;分布不均衡,生产力水平差异明显;城镇基础设施水平低、数量少、配套差等。

此外,生产技术落后,资源能耗高,环境污染,资金不足,人才奇缺,土地浪费,体制不合理,管理不完善等等,都严重地阻碍着小城镇的健康发。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其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当下的任务。

我国科学技术不发达,资金不足,经济效益低。

不可能也不会走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现代化路子,这就决定了我国的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也决定了小城镇的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县是我国行政区划的基本单位,县域经济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是整个国家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如何实现小城镇过程中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是新安县当前亟待研究和妥善解决的问题。

因此,研究新安县地区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1.2研究意义1.2研究意义1.2.1理论意义小城镇建设即通过统筹城乡发展,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的覆盖,增加农村教育、卫生、交通、水利、环境等公共产品供给,开发农村生产力,实现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在城镇化背景下以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改变过去单纯地、片面地强调加快城镇化进程的观念,更加关注城乡之间的良性互动,更为综合和全面地谋划中国的现代城乡结合化建设。

发展小城镇是我国农村城镇化的战略性选择,是解决我国农业、农民、农村问题,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对带动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扩大内需、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1.2.2现实意义小城镇是农村之首,城市之末,是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具有接受城市辐射,增强农村田园聚集的功能,既有城市化的文明程度,又有田园化的特点。

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载体,是推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面旗帜(小城镇大文章——对南城县推进小城镇建设的思考抚州市政府办公室发布时间:2010-11-05 文件编号:政务调研[2010]3号南城县人民政府县长徐华德/bmgkxx/szfb/gzdt/zwdt/201011/t20101105_962481.htm)近年来新安地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紧紧围绕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切实加强对农业工作的指导,加大农业投入,农村基础设施有了很大改善,农业生产呈现稳定增收的良好态势,城乡差别缩小。

在积极促进农村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大背景下,新安地区小城镇发展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在此形势下,研究小城镇发展策略,以服务农业、农民、农村,推动农村生产力发展,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促进农业现代化为目标,发挥资源比较优势,优先带动农业和农村发展,服务农业、农民、农村,持续协调发展,让利于农,具有突出的现实意义[5]。

1.3研究内容国家连续几年出台关于农业发展的“一号文件”,我国政策的战略重点也逐步转向农村和农业领域,着重转向城乡统筹发展小城镇。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更是单独的提出小城镇建设问题,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

”本文在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基础上,了解全国小城镇的发展模式和发展成果,以及国外好的小城镇建设案列。

研究洛阳市新安县小城镇的发展状况,结合自身区域特点和洛阳市乃至整个河南省的小城镇战略规划,研究适合新安县小城镇建设的对策。

1.4研究方法(1)文献分析法;在明确研究现状及目的的情况下,有选择性地丰富文献阅读量,参考大量经典著作和期刊文献,积极借鉴国内外优秀研究成果,整理后汇总不同学者对小城镇的研究。

借助前人的研究成果,快速而系统的对小城镇现状和发展模式有了了解。

(2)比较分析法,本文运用数据进行相关指标的比较分析,特别是与发展好的具有特色的小城镇建设和新安县小城镇建设行比较分析,更好的把握相关情况。

(3)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不管是获得的数据还是对不同地方小城镇建设的比较,理论都离不开实际。

发挥所学理论知识,借鉴经济学的有关理论,并通过实际调研,采用相应经济学模型,对有关材料进行整理、分析,归纳出小城镇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根据新安县特色探讨该地区小城镇发展的策略(4)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搜寻信息;对调查结果以及相关信息资料进行归纳、综合与分析,以得到相关现状情况数据。

该种方法有其局限性的一面,就是数据的合理性和代表性不强。

但小城镇建设的实际受益人和实际被影响者的看法和建议更接地气,更能反映实际情况。

2.小城镇发展策略研究的文献综述2.1关于小城镇发展的概念和范围界定小城镇目前虽然是一个使用频率较高的名词,但对小城镇概念的运用很不规范。

《十五计划纲要》上说: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态。

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推进城镇化要遵循客观规律,与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发育程度相适应,循序渐进,走符合我国国情、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多样化城镇化道路,逐步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人口学刊》2001年04期对我国人口城市化进程的评价与推进对策李林杰河北大学经济学院)。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上说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功能、以大带小的原则,遵循城市发展客观规律,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由此看出,上述文件中小城镇是和大城市、中等城市以及小城市并列的一个概念。

小城镇,顾名思义即为较小的城镇,与它对应的应是大城镇。

按照形式逻辑的思维结构,小城镇和大城镇都是城镇的下属概念。

本文认为:小城镇是人口聚集到一定程度,且非农人口占大多数,二三产业时期主要经济支柱,城市基本功能及基础设施初具皱形,在县域内处于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位置的区域。

此外,陈风雷(2012)认为;小城镇发展的实质是农业人口转变成非农业人口的复杂过程;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数量以及质量逐步提升的过程;城镇居民生活方式、文化及价值观念,同时,在城镇居民中不断扩散到一定程度的过程(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牡丹江地区小城镇建设对县域经济推动研究 2012.12 陈风雷。

2.2关于小城镇的国内外研究2.2.1国外相关研究国外对小城镇问题的研究可追溯到18世纪中叶,到目前为止对小城镇问题的理论研究已趋于成熟。

T.G.Mcgee(1987)通过对亚洲不同国家的发展问题的长期实地研究,认为传统的以城市为基础的城市化模式不是亚洲城市化的唯一表现形式,而出现了大城市周围或其之间的整个地区的城市化(Mcgee T G. Urbanisasi or Kotadesasi? The Emergence of New Regions of Eonomic Interaction inAsia.Honolulu: EWCEAPI.WP-87-8)。

埃比尼泽·霍华德(Ebenezer Howard)1902年在《Garden Cities of To-morrow》提出其著名的“城乡磁铁论”。

城市四周为农业用地所围绕;城市居民经常就近得到新鲜农产品的供应;农产品有最近的市场,但市场不只限于当地。

田园城市的居民生活于此,工作于此。

所有的土地归全体居民集体所有,使用土地必须缴付租金。

城市的收入全部来自租金;在土地上进行建设、聚居而获得的增值仍归集体所有(埃比尼泽·霍华德360百科./doc/6267776.html.国外的小城镇建设大多是与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各自都有鲜明的特点,但也有诸多相似之处。

其建设模式主要有三种:(一)“卫星城市”建设模式,该模式最早由英国城市规划师霍华德(E.Howard)鉴于大伦敦地区小城镇发展的需要提出的。

此种模式下,小城镇的独立性较差,经济、设施的发展基本上依赖于大城市;另一方面小城镇却能够减轻大城市的人口压力,因此比较适合经济较发达但城市人口容量有限的超大城市。

(二)综合建设模式,兴起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法国巴黎周边地区得到了良好的运用,其结构与“卫星城市”基本一样,但功能和定位上差别较大。

该种模式下小城镇是完全独立的,规模较大,基础设施完善,功能健全,商业发达,比较注重环境质量。

(三)生态小城镇建设模式,兴起于20世纪九十年代,强调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发展小城镇,最著名的是荷兰兰斯塔德小城市群的建设。

其以生态学为基础,采用建筑用地与非建筑用地、城市形态与乡村形态交替更迭的布局方法,很好地体现城市周围乡村的和谐统一。

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来的自然风貌,但各小城镇之间比较松散,适合远离大城市的小城镇建设[11]([11]刘会晓,王大勇.国外小城镇建设模式探究.世界农业,2013,(4):31-34)。

国外在小城镇建设中模式比较多样化,不仅有鲜明的特点,也形成了自身的发展模式,其中不乏许多创新之处。

因此借鉴国外小城镇发展的相关经验,对解决我国小城镇发展过程中的建设模式千篇一律,资金缺乏,与自身情况不符等问题,提高小城镇建设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