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拣麦穗》教案分析

《拣麦穗》教案分析

4、师生互动:
请每个学生找你喜欢句子,谈谈自己的感受。
七、小结:
拣麦穗以一种舒缓从容而略带伤感的笔调描述一个憨知、纯朴的女孩追逐美好的人和事的故事,是对人性美、对人与人之间纯真感情的赞颂。
今天我们通过诵读,品味语言分享了张洁的一段令人伤感的儿时经历,感受到她对至真至纯的美好感情的渴求,向往。也愿我们每个人心中的那份美好如风霜不倒的火柿子永远鲜红透亮。
1、第一桶金
2、如何使用
第一部分:直接入题,叙写农村姑娘拣麦穗时的幻梦以及幻梦破灭。
第二部分:回忆“我”童年拣麦穗的幻梦以及得到温爱,我要嫁卖灶糖的老汉或我的梦;
第三部分:卖灶糖老人的离去,“我”渴望爱的幻想破灭。
(明线,暗线)
明线:拣麦穗;
暗线:爱。
汇成一曲感人至深的人间挚爱的歌.
象征、反衬手法
悲伤、痛苦、怀念之
基本教材和主要参考资料
华东师范大学徐中玉奇森华主编《大学语文》
学情分析
职业院校的学生的语文基础、综合能力、口语表达和阅读能力都比较薄弱,教师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多途径并用,帮助学生提高语文基础知识和各项应用能力。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把握作品的细节描写,体会其语言魅力。
2、学习本文生动传神的语言,纯净朴素的语言风格,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二、《沉重的翅膀》
《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
三、整体感知,梳理结构
1、首先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思考讨论:1.课文已自然地分成三个部分,请给三个部分拟上小标题.
2、结合文章标题思考:谁拣麦穗?在拣麦穗时她们有着什么样的梦?梦实现了吗?两者对梦的态度有怎样的不同?
“大雁”和农村的姑娘们拣麦穗
1、请问这里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象征:就是在文学作品中,明写甲事物,借写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为一种表现手段,一种具体形象,也要求给予充分注意。
运用了反衬手法。用“红得透亮的色泽”、“喜盈盈的感觉”反衬“我”听到卖灶糖老人离开人世时极度悲哀的心境,这里以乐景写哀景,使悲哀的感受更透彻肺腑。
1、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我”:和姑娘们拣麦穗;我:嫁卖灶糖老汉
姑娘们:换取嫁妆,憧憬幸福的婚姻; 梦想破灭;
“我”: 寄托对人间至真、至善、至美的信念;
姑娘们:麻木、顺受.
四、赏析全文.
(一)、精读第一部分.讨论思考下面的问题:
1、课文开头部分写到农村姑娘拣麦穗时的梦,它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引导:a.为故事提供了一个背景: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三)、精读第三部分对小火柿子的描写,讨论思考下面的问题:
A、课文写到“我”在村口的柿子树下站着等卖灶糖的老汉时,有一段这样的描写:
“那棵树的顶梢梢上,还挂着一个小火柿子。小火柿子让冬日的太阳一照,更是红得透亮。那个柿子多半是因为长在太高的枝上,才没有让人摘下来。真怪,可它也没让 风刮下来,让雨打下来,让雪压下来.…… 我仍旧站在那棵柿子树下,望着树梢上那个孤零零的小火柿子。它那红得透亮的色泽,依然给人一种喜盈盈的感 觉。”……
b.总领全文,并贯穿全文,为下文写“我”儿时幼稚,纯真的梦作铺垫。
(二)、请同学朗读第二部分
讨论思考下面的问题:
1.我是怎样的女孩?
天真烂漫,幼稚纯真、天真无邪 童言无忌、敢想敢说
2.怎样理解“我”的梦想——嫁给一个卖灶糖的老汉?
正因为“我”天真烂漫,幼稚纯真,才会有那样天真的想法。没有更多的人情世故,纯真的眼神中是一个透亮的世界,“我”的梦想和一般的农村姑娘的梦想不同,更让人同情,“我”也因此得到老汉的爱护。
②“依依顺顺”有这样的意味:梦幻破灭就破灭吧,认命吧。这里有对现实的无可奈何,屈服和认同。作者对她们依依顺顺的出嫁有否定,更多的是同情和理解。
3、①“很”表明感情的程度深,刻骨铭心,“常常”指从那时到现在思念频率之高,过去的经历,和老汉之间纯真的情意从未忘怀,表达“我”对逝去的美好事物仍抱有不灭的怀念与追求。
一、作者简介:
张洁(1937---)生于北京,原籍辽宁,当代女作家。著有《沉重的翅膀》、《方舟》、《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等。她的作品以“人”和“爱”为创作主题,常在文坛中引起争论。以浓烈的感情笔触探索人的心灵世界,细腻深挚,优雅醇美。其中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获得第二届茅盾文学奖。作者在以童年生活为主的“大雁系列”中,作者描述了一个憨知、纯朴的女孩“大雁”追逐美好的人与事的故事,《拣麦穗》就是其中的一篇。
3、仔细感悟贯穿全文的纯朴的人性之美。
4、体会文中作者蕴涵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及难点
1、把握作品的细节描写,体会其语言魅力。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3、通过揣摩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提高审美赏析能力
教学方 法
问题教学法,讨论法,讲授法
教学内容后附
以提问的形式引入新课
一起来学习张洁这篇情致感人的记事散文《拣麦穗》。
相同的是——她们的梦都破灭了。
不同的是——姑娘们的梦破灭之后,她们对生活失去了梦想、失去了追求。他们开始变得愚昧、麻木。我呢?老汉虽然老去了,但是,我依然怀念他,依然渴望、追求那份真挚的爱。因此,写姑娘们拣麦穗实际是为了烘托、反衬我与老汉之间那真挚的感情。
文章描述了两种梦想,但是两种梦想最终都是破灭的。姑娘们依顺、麻木的走进世俗、不幸的婚姻,“我”自己也不自觉地就放弃人生美好事物。因此,文章虽然也有欢快的叙述,但基调是忧伤的、惆怅的。
人性美对人与人之间纯真感情的赞歌
提问:你们从朗读中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感情?
讨论引导:微带感伤的感情基调,淡淡的忧伤、令人伤心,惆怅。
1、①月亮升起仿佛是隐秘的,羞涩的,犹如少女拣麦穗时的心情。
②突出“能”,她们没有太多的奢望,只想嫁个好人。
2、①强调她们为准备嫁妆做了许多,而这一切在她们出嫁时全都成为一场虚空,更显出惆怅和伤感。
教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小结
通过讲授法、问答法分析本文,引领同学们对人性美、对人与人之间纯真感情的赞颂。同时也对同学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
去掉加点的部分,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2、“ 觉得多少年来,她们拣呀、缝呀、绣呀,实在是多么傻啊!她们要嫁的那个男人,和她们在(当初)拣麦穗、扯花布、绣花鞋的时候所幻想的那个男人,有着多么大的不同, 又有着多么大的距离。但是,她们还是依依顺顺地嫁了出去,只不过在穿戴那些衣物的时候,再也找不到做它,缝它时的那种心情了。”
第一处加点部分与前文“拣呀、缝呀、绣呀”似乎有些重复,换成“当初”,不是更简洁吗?“依依顺顺”去掉之后,表情达意有什么不同?作者在这里流露出怎样的感情?
3、“真的,我常常(很)想念他,也常常想要找到那个皱皱巴巴的,像猪肚子一样的烟荷包。可是,它早已不知被我丢到哪里去了。”
思考讨论问题:
把“常常”换成“很”,好吗?“皱皱巴巴的,烟肚子一样的”用词既不美,又与前文重复,删掉也不影响句子表达,那么可否删掉?最后一个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小火柿子”在这里有什么象征意义?
“小火柿子”在这里象征了自然界中那些生命力顽强的美好事物,它们历经风雨,不改本色。
3、寄托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寄托了对卖灶糖老汉的依恋和喜爱以及对老汉离世的悲伤、痛苦、怀念之情。寄托了作者对人性美对人与人之间纯真感情的赞歌,对理想的人生形式的执着追求。
B、“真的我常常想念他,也常常想要找到那个皱皱巴巴的,像猪肚子一样的烟荷包。可是,它早已不知被我丢到哪里去了。”
2016至2017学年第一学期
课程:大学语文


课程编码:
总学时/周学时:
开课时间:
授课年级、专业、班级:
使用教材:《大学语文》徐中玉 齐森华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授课教师:
教案
课 程
名 称
《拣麦穗》
总计:学时
课 程
类 别
公共课
学分
讲课:学时
实验:/学时
上机:/学时
任 课
教 师
职称
授课对 象
专业班级:
3.老汉是一个怎样的人?
这位老汉是一个十分慈祥和善的人,以卖灶糖为生,勤劳而乐观,对“我”很好,并非是真的想要娶“我”,“他那样朴素地疼爱我——没有任何希求,也没有任何企望的”。
4.老汉真是为了要娶“我”吗?怎样理解老汉对我的爱?
不是。老汉对我的爱是没有任何希求,没有任何企望的.这才是人世间至真,至善,至美的爱。也是作者主要讴歌的爱。(文章主题)
②多次提到“皱皱巴巴的,烟肚子一样的”烟荷包,是因为它会让人想到纯真的童年时代,寄托了“我”儿时纯真的梦想和对美好感情的憧憬。最后一句传达出作者对美好感情和美好事物逝去的惆怅与感伤,与作品开头营造的淡淡的哀愁这种感情基调相一致。
课后作业
引申思考问题:回到现实生活中,同学们考虑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你遇到这样一个疼爱你的(买灶糖的)老汉,对你没有任何奢求,没有任何企望,你会嫁给他吗?
年少时每个人都有过五彩缤纷的梦,梦虽美丽,有时却如肥皂泡一般被现实一触即溃。于是有人沮丧,有人绝望,也有人重新点燃理想的火花。下面请同学们体会文中作者的感情变化。
六、品味语言,品味细节描写:
大家已感受到文中弥漫的淡淡的感伤与惆怅。下面请大家共同来品味这两部分的语言,看看能否有更深刻更细腻的感受?
1、“等到田野腾起一层薄雾,月亮像是偷偷地睡过一觉重又悄悄地回到天边,她方才挎着装满麦穗的篮子,走回自家那孔破窑的时候,她想的又是什么呢?唉,她能想什么呢!”
讲 解: 前者是一个广阔的大背景,在这个表面美好,实则灰暗的背景下,作者不仅巧妙地暗示了世俗婚姻的愚昧和广大农村妇女在爱情婚姻方面的不幸,更哀叹了人生美好事物的易逝——连自己都不自觉地就放弃了,就像那些农村姑娘一样。这也是全文的情感基调(令人伤心、惆怅)。而后者表现的是一个具体的“个案”,表 达的是一个天真烂漫幼女纯真的爱心。对比描述两种美梦的破灭,我们不难发现,两种美梦实际上有着巨大的反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