胫骨穿刺(骨髓)详细步骤及注意要点
一、目的
1.诊断作用:抽取骨髓液,做骨髓细胞学、染色体、细胞
免疫分型等检查,有助于血液病、恶性肿瘤、寄生虫病、贮
积性疾病等疾病的诊断,并可协助判断治疗疗效。
2.治疗作用:抽取骨髓做造血于细胞培养,细菌培养,
供干细胞移植使用等。
危重儿童抢救时,如果不能快速建立
静脉通道,胫骨穿刺输液可作为暂时性措施。
二、适应证
1.明确各类血液病,如白血病、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
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恶性组织细胞病、
骨髓增殖性疾病等的诊断和全身肿瘤性疾病是否有骨髓侵犯或
转移,如淋巴瘤、肾母细胞瘤等。
2.原因不明的肝、脾、淋巴结肿大及某些发热原因未明者。
3.某些传染病或寄生虫病需要骨髓细菌培养或涂片寻找
病原体,如伤寒杆菌的骨髓培养及涂片寻找疟原虫等。
4.诊断某些代谢性疾病,如戈谢( Gaucher)病。
5.观察血液病及其他骨髓侵犯疾病的治疗反应和判断预后。
6.危重儿童抢救时,如外周静脉通路很难建立,胫骨穿
刺输液可作为暂时性措施直至建立静脉通道。
注意:胫骨穿刺主要用于新生儿及 2 岁以下
尤其 6 个月以下小婴儿。
三、禁忌证
1.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如血友病;病情危重,有明显出血倾
向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等为骨穿的禁忌证。
而严重
血小板减少并非禁忌证,即使血小板低于 10×109/L,只是
需要在穿刺结束后多加压一些时间,直至出血停止。
注意:血友病患者为骨穿绝对禁忌。
2.穿刺部位有感染
或开放性损伤。
四、操作前准备
1.患儿准备
1)向患儿家长解释骨穿的目的、操作过程、风险、需要配
合的事项,签署知情同意书;注意:术前沟通、确认知
情同意很重要。
因胫骨穿刺一般适用干 2 岁以下小娶幼儿,
因此主要是跟患儿家长交代。
2)术前检查患儿的血常规、凝血功能等及有无禁忌证。
术前测量血压、
脉搏等生命体征。
3)安抚患儿,消除患儿紧张情绪。
小婴儿带好纸尿裤,必要时给予
镇静剂(10%水合氯醛
0.3—0.5ml/kg 口服或灌肠,安定 0.1-0.3mg/kg 静脉推注)。
2.材料准备:治疗车、骨穿包(内含小消毒杯,棉球,镊子,纱布,
孔巾,骨穿针等)、
0.5%碘伏、2%利多卡因或 1%普鲁卡因、注射器(5ml 和lOml 各
1 个)、胶布、载玻片 6-8 张,推片及无菌手套等。
3.注意:审核无菌骨髓包消毒日期。
操作者准备
1)操作者核对患儿姓名、性别、年龄,并熟悉其病情。
2)操作者洗手,戴帽子、口罩。
3)助手协助安抚患儿,并摆好体位,观察
穿刺过程中患儿情况等。
五、操作步骤
1.体位:患儿取仰卧位,穿刺侧小腿稍外展,胴窝处稍垫高,由
助手协助固定(图58-1)。
注意:至少 2 人操作,根据患儿情
况,有时还需要 1 个甚至几个助手来帮忙摆好患儿体
位。
2.穿刺点选择:穿刺点取胫骨前内侧、胫骨粗隆水平下 lcm 骨面
最宽处,标记穿刺点。
3.消毒铺单
1)准备:助手打开无菌骨穿包,术者戴手套,检查骨穿包内物品
是否齐全、骨穿针是否通畅。
在消毒杯内放人数个棉球,助手
协助倒人 0.5%碘伏。
2)消毒:用镊子夹起棉球,以确定好的穿刺点为中心,从中心向
外环形扩展消毒 10—
15cm,3遍(一遍比一遍范围小),用后的消毒棉球弃掉。
注意:也可用 2.5%碘酒和 75qo 酒精消毒,则需要碘酒 1 遍,酒精脱碘 2 遍。
3)铺巾:将无菌孔巾中心对准穿刺点铺巾。
4.麻醉
1)准备:用一次性 5ml 注射器抽取 2%利多卡因或 1%普鲁卡因 2ml。
2)再次确定穿刺部位,左手拇指和食指将穿刺部位皮肤绷紧,
注射器先与皮肤平行皮下局麻形成1 个皮丘,然后垂直于皮肤
边进针边回抽边推药深至骨膜,并在骨膜做扇形局麻,拔
针后用消毒纱布压迫稍等片刻。
3)记录进针长度,作为下一步穿刺大概需要进针深度的参考。
注意:到骨膜后一定要扇形多点麻醉。
麻醉时每次推注利多卡因
前要回吸确认针头不在血管内才可推注,以免因其进入血液循
环而引起心律失常等严重不良反应。
5.穿刺
1)准备:选择与年龄相符的骨穿针,检查穿刺针是否通畅。
调整骨穿针固定器的位置并固定好(根据麻醉时进针的深度调
整,大约距针尖 1—1.5cm)。
固定:用非优势手抓住穿刺点以上部位,用拇指及其余四指环住膝关节以便固定胫骨近端,另一手摸到骨性标记,重新确认胫骨粗隆下内侧胫骨平坦面后持穿刺针穿刺。
2)穿刺:进针方向垂直于骨的长轴(900)或略微朝向脚趾,
达骨膜后针头向下,使穿刺针与骨干长径呈 600 角进针,将针
缓慢旋转钻入骨质,穿刺针的抵抗感突然消失且穿刺针固定在骨
内时,表示已进入骨髓腔。
注意:判断穿刺针进入骨髓腔的方法:抵抗感消失、穿刺针固定。
3)回吸:拔出针芯,放在无菌盘内,接上 lOml 无菌干燥
注射器,用适当力量抽吸适量骨髓液,抽出液有脂肪小滴可确
定为骨髓液。
如制备骨髓涂片可取 0.1—0.2ml(一般注射器
内见到骨髓液即停止抽吸),如培养则取1—3ml,抽吸骨髓液
时,应逐渐加大负压。
若未能抽出骨髓液,可以重新插上针芯,
稍加旋转或再钻入或退出 l-2mm,拔出针芯再行抽吸。
注意:作细胞形态学检查时,抽吸量不宜过多且用力不宜过
猛,否则会使骨髓液稀释,影响骨髓增生程度的判断、细胞
计数和分类结果。
4)涂片:抽取骨髓液后,拔下注射器,插上针芯,将骨髓液迅
速滴在载玻片上,由助手用推片蘸取骨髓小粒丰富的骨髓液少
许,置于玻片右端三分之一处,使推片、玻片和骨髓液接触后骨
髓液扩散成一均匀的粗线,然后使推片和玻片成 300—450 角,
自右向左,均匀地
向前推,推片 6-8 张。
制出的涂片要有头、体、尾三部分,且
涂片要均匀一致。
其他骨髓检查项目,必须在骨髓涂片后再留
取标本。
注意:推制涂片要求:
1.玻璃片必须干净,不能有油或用酒精涂擦。
2.骨髓液较浓时,角度要小,推的速度要慢;骨髓液较
稀时,角度要大,推片速度要快。
6)拔针:左手取无菌纱布置于针孔处,右手将穿刺针一起拔出,
随即将纱布盖住针孔,并按压数分钟(根据出血情况而定),检
查无出血后再用胶布将纱布加压固定。
7).术后处理:术后观察患儿有无不
适,针孔处保持干燥。
六、并发症及处理
l.出血:有出血倾向的患儿,偶可发生穿刺部位出血
不止。
操作时应特别注意穿刺部位以消毒敷料加压,时间长
一些,直至不出血为止。
血小板低的患儿可以加压包扎。
如果
出血持续,对于血小板减少和(或)血小板功能异常的患儿可
以输注血小板。
注意:血小板低或者血小板功能障碍的患者需延长压迫时间。
2.感染:常比较轻微,因此整个操作过程应严格遵守
无菌操作原则,必要时仅需要局部用药。
免疫抑制的患儿可
能发生更严重的感染。
3.骨髓穿刺针断裂:偶见。
穿刺针头进入骨质后,要
避免过大摆动,以免折断穿刺针。
一旦发生,尽量用血管钳将
穿刺针远端拔出,如果取不出应让患儿制动,并急请外科会诊。
4.其他:包括穿刺部位不适等。
罕见发生骨
折和骨髓炎,对症处理。
七、相关知识
1.胎儿和婴幼儿期的骨髓内含发育阶段不同的红细胞
和某些白细胞,呈红色,称红骨髓,全部参与造血功能。
5 岁
以后,长骨骨干内的红骨髓逐渐被脂肪组织代替,呈黄色,称
黄骨髓。
在椎骨、髂骨、肋骨、胸骨及肱骨和股骨的近侧端松
质骨内,终生都是红骨髓。
但黄骨髓仍有潜在的造血功能,
当需要时可转变为红骨髓恢复其造血功能。
2.胫骨穿刺输液:在对危重儿童急救时,如果外周静脉通道
很难建立,连续 3 次
尝试静脉穿刺失败或 90 秒内未能穿刺成功者,或在紧急情
况下可进行胫骨穿刺骨髓腔内输液。
操作同骨髓穿刺术。
具体方法:
患儿取仰卧位,穿刺侧小腿稍外展,胭窝处稍垫高,穿刺点取胫骨粗隆下 lcm 内侧胫骨平坦处。
1)戴无菌手套,常规消毒,穿刺针垂直于骨的长轴进针,或略
向足端倾斜刺人。
2)当感到阻力突然降低后即停止进针,拔出针芯,接注射
器回抽,抽出骨髓后即刻注入无菌生理盐水以免针管内被骨髓
阻塞,同时检查有无注射阻力增加、小腿软组织周围增大或软
组织变硬等表现。
3)注射测试成功后,固定骨内穿刺针,移去注射器,连
接已排尽空气的输液管,即可输液和给药。
用胶布固定穿刺针和输液管,并用大的无菌纱布支撑穿刺针,软枕支撑膝关节,必要时用约束带约束下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