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伦理与价值》引言:1、社会工作的功能有哪些?(3个):恢复功能、预防功能、发展功能2、崇尚专业伦理精神是社会工作专业的首要特征3、社会工作的行动:——社会工作的行动无时无刻不受到社会工作价值与伦理的影响——社会工作的行动是以社会工作的价值与伦理为导向的第一章(社会工作价值观的思想渊源)第一节西方传统价值观:历史积淀一、古希腊“人文精神”:以人为本理念1、希腊人文精神的源头:希腊神话及荷马史诗体现的价值:追求个性化、强调责任感、颂扬美德2、希腊人文精神的基地:城邦制度理性、公正和平等是承办的精神世界的三个重要的特征3、希腊人文精神的完成:古希腊哲人的智慧A、格拉底认识你自己自知自己无知(产婆术)美德即知识(人们只有借助于自己的知识,才能变得明智;只有明智,才能有美德。
对个人来说,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公正,并按照善的要求和公正的精神去行动,这就是美德。
)B、德谟克利特自然主义的幸福观(对人,最好的是能够在一种尽可能愉快的状态中过生活,并且尽可能少受痛苦。
)原子主义的同情论关于行善、义务和良心的理论C、亚里士多德幸福是合乎美德的现实活动(最优良的善德就是幸福,幸福就是善德的实现,也是善的极致)美德在于“中道”(中道在过度和不及之间,在两种恶事之间。
在情感和行动中都存在着对应有限度的不及和超过,德性则寻求和选取中间。
)公正是最重要的美德二、古罗马“法制精神”:公正公平理念1、罗马法一般是指公元前6世纪罗马国家形成之后至6世纪中叶东罗马帝国查士丁尼编纂法典为止的整个历史时期的法律。
2、为什么会存在古罗马法?前人积累、(自由、平等、的传统)、罗马统治的需要3、罗马法制精神中对社会工作价值观产生影响的容:法律是实现正义的手段、人类自然平等、保障公民的权利三、希伯来—基督教“博爱精神”:平等互动理念1、希伯来观念:西方思想的源头——上帝观念和神选观念——原罪观念和救赎观念——契约观念和律法观念2、基督教:“爱的”——上帝对人类的爱——慈爱——人类对上帝的爱——敬爱(三主德:爱、信、从)——人对人的爱——博爱古希腊的“人文精神”、古罗马的“法律精神”和希伯来-基督教观念中的“博爱精神”并称为社会工作价值观的三大思想源头。
第二节西方近现代价值观:背景铺垫一、西方近现代的价值观转换1、文艺复兴、资本主义革命2、——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西方的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西方近现代价值观应运而生。
——西方近现代价值观是对传统价值观批判继承的结果,具体来说是古希腊罗马价值观和基督教价值观的现代转型产物。
3、西方近现代价值观念是“公民社会”的直接产物:A、公民社会(以个人主义、多元主义、公开性、开放性、法制原则作为基础的社会价值或原则)B、近现代西方价值观念是“以个人为轴心,以自由、平等、获利、知识、勤劳、节俭、正义、法制为基础原则,兼具个人主义、主义、自由主义、快乐主义、利己主义、功利主义、理性主义、新教主义、乐观主义等诸多特征的有机统一的观念整体——专业社会工作价值观正是在这种时代场景和价值观念中被孕育和造就的。
4、西方价值观念的现代转型,从正反两个方面促成了社会工作的专业化过程及其价值观的形成:A、个体本位观念:正向影响因素——个人主义观念(个人本位、自我决定、个人负责)——公正平等观念(权利观念、理性观念、独立观念)B、社会问题激增:反向促动因素(当时背景。
种族、民族、贫富差距等等)第三节社会工作价值观的直接理论来源一、人道主义哲学:把人当人看和使人成为人的哲学1、人道主义便是视人本身为最高价值从而主善待一切人、爱一切人、把一切人都当作人来看待的思想体系。
——人道主义认为:作为最高价值的人本身,主要是人本身的发展、完善、自我选择、自我实现,是人本身潜能的实现,是人充分发挥、实现自己的潜能从而使自己成为可能成为的完善的人2、社会工作价值观中贯穿着如下的人道主义的基本原则:——以人为本原则、自由平等原则、自我实现原则、博爱原则二、社会正义理论:关注最少受惠者利益的理论1、罗尔斯《正义论》——平等的自由原则、差别原则、机会的公平平等原则2、社会正义理论对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的重要影响:——平等的社会理想——关注最少受惠者利益的公平观念——鼓吹反对不正义社会制度的社会运动的正当性三、新教伦理观念:平等与天职观念A、平等:上帝面前人人平等B、天职:是预定论观点(作为教徒,认真履行这些尘世的责任,才能增加上帝普照世界的荣耀,因而这是使上帝接受自己的唯一生活方式)四、社会福利思想:福利服务制度化与规化的思想1、社会工作与社会福利之间的关系2、福利:——福利是指人们在劳动收益之外所获得的照顾,目的在于帮助他们抵御特殊的困难和窘境。
——获得福利的来源:国家(社会)、团体、私人捐助和家庭3、社会福利:A、广义:“积极的”社会福利狭义:“消极的”社会福利B、社会福利是工业社会的产物:——W h y?工业社会→人的社会化,工业社会→失业和贫困——社会福利是援助行为制度化的表现4、西方社会福利观念发展经历的三个阶段(周永新):A、以慈善观念和人道主义指导思想的时期B、以追求社会公平和平等的发展机会为指导思想的时期C、以保障公民的社会福利权利为指导思想的时期第二章社会工作价值观第一节价值与社会工作价值一、价值1、哲学上的“价值”:——主体和客体是构成价值关系的两个基本要素——价值是主客体之间的特殊关系/〖1、价值所表示的主客体关系具有双重含义:▪客体对主体具有的意义——物的尺度▪主体对客体所做的评价——人的尺度2、价值的主体性特征:——无论是作为“客体的意义”还是作为“主体的评价”,价值总是相对于主体而言的——表现:个体性或独特性、多维性或全面性、时效性或主体时间性〗2、价值的心理学观点:⏹价值是由评价过程的认知、情感和导向三要素长期交互作用所形成的⏹价值是人类在解决日常生活问题时,所表现的思想和行动,是有组织、有方向的固定行为原则或模式。
⏹在行为表现上,价值是个人“对”与“错”的认知判断后,对行为具有导引性,成为个人是否采取行动的依据。
——行为偏好⏹价值含有对事物“可欲性”的认知,使人知道行为的正确方向或努力的目标,所以具有认知的成分⏹因为认知判断的缘故,价值能够使人对价值的对象产生情绪作用,支持具有相同价值者,反对不同价值者,故具有情感成分3、社会学意义上的价值观念:–社会学上的价值概念偏重于价值的“主体评价”–特征:▪价值取向:是个人或团体所持有的稳定的、持久的信念▪反映个人或团体的某种“偏好”,具有强烈的情感倾向▪价值一旦被“化”成为个人或团体的信念,就必然转换为行为方式▪影响人们行为的价值观念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复合的价值体系4、价值的特质:A、价值具有持久性B、价值是一种信念C、价值反映在“行为的表现方式”或从“存在的目标状态”中反应出来D、价值是个人或社会的“偏好”5、价值的类型A、从价值的容看分:普遍性价值、选择性价值和变异性价值B、从价值的意向看分:在性价值(终极性价值)和工具性价值C、从价值的相对性看:绝对价值与相对价值;普遍性价值与排他性价值6、价值的形成过程二、社会工作价值1、社会工作价值是建立在哲学价值畴基础上的社会学价值概念的进一步具体化2、社会工作价值是为社会工作专业说秉持的一套持久稳定的信念体系,它是在本专业的实践基础上形成的、被全体成员认同的、对从业者的行为起指导和规作用的专业取向3、社会工作价值在本专业的理论体系和实务活动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社会工作专业价值是历史性和继承性、共同性和差异性的统一4、加强对社会工作者的价值与伦理教育是确保他们有效完成专业使命的关键第二节社会工作价值与伦理观点的历史演进一、关注案主道德阶段1、——19世纪末社会工作专业开始发展时期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取向——1601年《济贫法》2、慈善→社会工作(开始是以慈善行式出现的)——为什么会产生贫困?A、对被救助者的看法B、救助行为的看法二、关注社会改革阶段:1、这主要是指20世纪初在“睦邻组织运动中体现出来的社会工作价值取向2、价值观的转变——个人问题的社会性因素——案主与工作者之间的平等关系——从仅仅关注物质需要,到关注精神需要总结:在睦邻组织运动中发展起来的把解决社会问题作为自己的责任、承认案主的平等地位、倡导工作者对案主的同情与接纳以及关注人们的精神健康等价值观念都在后来的社会工作专业化过程中得到了继承和发扬三、关注专业实务工作者的伦理、道德问题阶段1、该阶段的主流:方式社会工作的专业性2、社会工作者对于专业性的努力:——致力于专业理论的建构——致力于专业培训和正规教育的发展——致力于专业伦理守则的制定总结:——社会工作价值观由早期的关注受助者的道德水平发展到这一时期的开始关注从业者自身的道德素质——这种转变既是专业资深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工作从自发走向知觉的表现四、关注社会正义、权利与改革阶段1、这主要是指19世纪60-70年代兴起的“基变社会工作”所体现的价值取向2、基变社会工作(r a d i c a l s o c i a l w o r k)3、基本价值观的特征:——宗旨是“社会工作者必须了解到我们所生存的社会经济结构里被压迫者的位置”——强调维护个人在社会中的权利——强调案主利益的至上性五、关注应用性专业伦理阶段1、这主要是指从70年代末期直到现在社会工作专业走上成熟发展道路后所体现出的价值取向2、70年代末世界围专业应用理论蓬勃发展,其原因在于:——展给各个专业提出了许多新的伦理问题——政府部的丑闻事件也引发大众关注专业人员的伦理问题3、该阶段的特点:——制定社会工作行为的伦理和道德给予更加明确和具体的规——对伦理和价值问题的观点呈现出综合的倾向第三节社会工作核心价值一、早期社会工作实践中的价值观1、古埃及《死亡之书》、犹太教、基督教2、早期社会工作实践在一定程度上把救助看成一种施舍,是对受助者的怜悯,它承认和容许受助者的羞耻感及不平等的意识二、西方学者对社会工作核心价值的概括巴特利:1、人应受社会的关怀2、个人与社会是相互依赖的3、个人对他人负有社会责任4、个人有共同的人类需求。
但是,每个人则是独特而易于他人的个体5、社会的实质表现于使每一个人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以及渗透社会参与的行动来尽到社会责任6、一个理想的社会应有职责与能力,以提供社会中的每一个人有充分的机会来解决困难、预防问题,以及促进自我能力的实现波音:1、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权利,也有达到此目标的本能2、每个人身为社会的一分子,有责任设法达成自我实现,并贡献社会,使社会富足3、每个人必须善用社会提供的资源和机会,以满足其生理、心理、物质、文化、审美及精神上的基本需求4、由于社会日趋复杂,相互依赖性增高,愈需要专业化的社会组织来协助个人完成自我实现5、社会组织必须在其服务的围、种类及品质方面谋求最大幅度,以满足个人自我实现并贡献社会的需要毕斯特克:人的本能、人的责任、人的权利、人的基本需求、人的社会功能、社会的责任、社会的权利、个人对社会的职责、人的自我选择美国《社会工作教育会议课程方针声明书》▪社会工作者的职业关系建立在他们对个人价值、人的尊严以及更进一步的共同参与、接受、、诚实和处理冲突的责任的尊重的基础之上▪社会工作者尊重人们选择、缩短和参与帮助过程的权利▪社会工作者致力于使社会机构更人道和敏感地对待人类的需要▪社会工作者对不同人口的独特个性表示尊敬和接受▪案主参与、自决、是其中基本的社会工作价值–N A S W概括的专业核心价值▪服务▪社会正义▪个人的尊严与价值▪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廉正▪能力三、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基本理念毕仁:⏹对人的尊重⏹相信人有独特的个性⏹坚守人有自我改变、成长和不断进步的能力徐震:⏹服务的人生观⏹互助的社会观⏹的政治观以个人主义为基础的公平、平等、人道观念如何善待他人四、社会工作的专业基本价值涵1、有关人的概念之价值偏好⏹人拥有各种潜能⏹人有实践潜能的义务⏹人有生存发展的权利⏹人有基本的人性需求2、有关人的结果之价值偏好⏹人要发挥社会功能⏹社会的权利⏹人对社会的义务3、有关处理人的方式(工具)之价值偏好⏹社会有责任以社会正义之方式促使个人的自我完成⏹人有自我决定的权利4、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共同特征的具体表现:▪强调对人的尊重▪重视个人改变的潜能▪案主自我决定权▪赋予案主权利▪平等的机会▪尊重多元性▪▪隐私权▪提供个人足够的资源和服务以使其满足基本需求▪社会应提供个人发挥潜能的机会五、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发展趋势1、从个体观点向整体观点的转向社会工作的“整体化”和“社会化”的价值观取向的具体表现:——问题成因的社会化——问题解决方式的社会化——目标的社会化——工作对象的社会化2、从理性观点向情感观点的转向▪契约观念(强调:价值中立、判断终止、有限的专业关系)▪价值中立(带来的问题、是否能真正做到)▪发展到现在(强调:人际关系的重要性)3、从功利观点向服务观点的转向A、社会工作的异化——产生原因:专业主义和管理主义对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反叛”——表现:①远离它对社会公益的捍卫和追求,对不幸的、在社会上处于边缘的和备受歧视的弱势群体,就更加隔膜②社会工作者沦为“科技官僚”和“个案经理”B、助人、服务即专业化第四节社会工作价值的层次与类别一、终极价值、中介价值与工具价值1、终极价值,又称抽象价值,是指那些概括性的、抽象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