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下册“空间与图形”等单元教材分析板二小王优凤第三单元《分米和毫米》教材分析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分米作单位量出物体的长度,学会简单的单位换算。
教学难点是毫米、分米概念的形成和在实际测量中的灵活应用1.借助已经掌握的长度单位,引出对分米、毫米的认识。
在引出分米时,出示了一个长大约20厘米、宽大约10厘米的文具盒,告诉学生10厘米是1分米,20厘米是2分米。
这样引出新的单位分米,能让学生知道表示文具盒的长、宽各多少,除了用厘米作单位还能用分米作单位,同时还知道1分米比1厘米大(10厘米才是1分米)。
在引出毫米时,用直尺量数学书的厚,发现不到1厘米。
比1厘米小的长度怎样表示呢?需要更小的长度单位毫米。
2.建立表象。
通过看直尺上的1分米和1毫米能让学生准确地感知它们的实际长度。
在直尺上感知1分米和1毫米固然准确,但往往不牢固,离开了直尺或间隔了一段时间,首次感知的印象会淡忘。
因此,让学生“说一说哪些物体的长大约是1分米”。
借助学生身边的、熟悉的、自己找到的物体帮助长时记忆1分米是多长,以后在回忆1分米有多长或判断其他物体的长是不是大约1分米时,可以把熟悉的物体的长作为参照。
1毫米是很短的,让学生寻找长1毫米的物体比寻找1分米的物体难。
先列举了一些实例,如1分硬币、银行卡或电话卡、10张纸叠在一起的厚度都大约1毫米,让学生知道1毫米的物体还是比较多的。
然后改变问题的提法,不是问学生“哪些物体的长或厚是1毫米”,而是问“哪些东西的长度可以用毫米作单位”。
凡是比较短的、薄的,不到1厘米的物体的长或厚,如米尺的厚度、蚂蚁的身长都可以用毫米作单位。
用手势比画1分米和1毫米,是建立相关概念的活动。
学生在用手势比画时,还可以经历“比画—在尺上验证—修正比画—再验证……”的过程,使1分米和1毫米的概念逐渐做到尽可能地准确。
把新教学的长度单位和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联系起来,从小到大、从大到小依次排一排,想想相邻单位间的进率,有益于学生在熟悉的1米、1厘米的概念上建立1分米、1毫米的概念,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3、结合测量教学单位间的换算。
相邻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可以应用于单位间的换算。
本单元只进行比较简单的换算,只限于相邻的两个单位,而且都是单名数之间的换算。
教材更新了换算教学的编写思路,结合测量物体的长度教学单位间的换算。
第27页第2题,因为问题是橡皮长多少毫米,这里不是教学单位的换算,更不是把复名数改写成单名数,而是在图形直观中通过3厘米是30毫米孕伏单位的换算。
教学时要给学生机会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感受教材的孕伏。
第29页上面的一道例题,用文字语言和直尺图画同时表示了笔芯长6厘米,要求把这个长度改写成用毫米作单位。
第29页下面的一道例题把课桌的高80厘米改写成用分米作单位。
教学这道例题,一方面要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在交流中总结出改写的方法。
另一方面还要比较这两道例题,比出要求上的不同以及思考方法的不同,从而掌握换算的方法。
第五单元《认识方向》教材分析本单元的教学重点: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认识简单的路线图;在图上确定物体的相对位置,用方位词描述行走的路线。
教学难点:在图上确定物体的相对位置,用方位词描述行走的路线。
1、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构建对方向的认识。
教学方向知识如果不和现实情境联系起来将是无意义的,如果不和学生的自觉体验和主体活动结合起来将是低效的。
第45页例题呈现了一幅有九个场所(建筑)的平面图,教学活动分四个层次进行。
第一个层次确定了新知识的最近发展区。
第二个层次是学生体会东北面介于东面和北面之间、西南面介于西面和南面之间。
只有体会了“东北”“西南”的含义,才是真正接受了新的方向知识。
第三个层次是认知迁移,也是学生创造知识。
这里讲“迁移”,意思是让学生类推出西面和北面之间是西北面、东面和南面之间是东南面,他们进行类推的认识基础是上一层次中对东北、西南含义的体验。
这里讲“创造知识”,意思是“东北”和“西南”不是教材也不是他人告诉的,是学生自己提出来的。
尽管创造的空间不大,创造成果的新颖性不明显,但能使学生对自己认出来的方向体会深切,记忆牢固。
第四个层次是开放的,可以在平面图上提出并回答许多问题,包括原有方向的问题和新学方向的问题。
学生可以从中消化、巩固方向知识,锻炼看平面图的能力。
2、引导学生整理学到的八个方向,进一步弄清这些方向间的位置关系和排列顺序。
填写要让学生独立进行,不要给予太多的提示。
填写以后要组织学生交流,说说在填写时是怎样想的。
有些学生可能按顺时针方向逐个填写,也会有人先填出东、南、西、北,再填另外四个方向。
两种填写都是可以的,要鼓励后一种填法,并让更多学生体会这样填写的好处。
第47页“想想做做”第3题自制方向板,为学生辨认方向提供简易的工具。
这道题分两步进行:第一步照书上的样子折正方形纸,并在纸上填出八个方向,再一次整理方向之间的位置关系。
第二步用方向板在教室里测定方向。
把方向板上的“北”正对着教室的北面,教室的其他七个方向就清晰可见。
这一步的活动落实了《标准》的要求:在东、南、西、北中任意给定一个方向,能辨认其余的方向。
要鼓励学生到校门口、家里、公园、田野和其他空旷的地方照这样测定方向。
3、用方位词描述位置关系,重点在描述。
(1)要教给学生基本的表达句式。
(2)启发用不同的方式描述它们之间的位置关系。
4、让学生在感兴趣的情境中学习简单的路线图。
行走路线经常变换方向是描述路线时的困难所在。
第47页例题的编排是有层次的。
教学活动可以分四步进行。
第一步让学生熟悉公园平面图。
看着图辨辨八个方向,找找公园的门,有哪些景点,指一指各在哪里。
第二步让学生根据小明游览的景点和先后次序,在平面图上用铅笔轻轻画出行走的路线,为语言叙述行走路线多做些准备。
第三步让学生明确要说清楚“从哪里向哪面走到哪里,再向哪面走到哪里……”第四步才是学生自己叙述。
在学生叙述发生困难时,不要急于帮助或纠正,要留给他们自己修正错误、克服困难的时间。
可以先让少数学生对全班同学说,然后同桌两人相互说和听,再让学生在全班说,争取越说越好。
5、初步认识公共汽车的行驶路线图。
城市(包括许多县城)里都有公共交通,学生都有乘公交车的机会,学会看公共汽车的路线图也是生活需要。
6、安排学生开展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是在校园里测定方向,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
先在校园里选定一个测量地点,然后在这个点上用指南针辨认八个方向,看看这些方向各有什么景物,并填入表格。
教材的主题图是这次实践活动的示意图,它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做。
教学时可以让学生看着图中的指南针说说其中的八个方向和景物,但不要填到表格里去。
学生自己在校园里测定方向,如果没有指南针,可以用方向板代替。
第七单元《认识角》教材分析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辨别直角、锐角和钝角。
教学难点是比较角的大小。
一、在实物与平面图形的反复转换中感知角1、从学生熟悉的实物中抽象出角和直角。
首先设置了学生剪五角星、三角形的活动场景,实现从实物到相应平面图形的转换,使学生意识到角是从实物上抽象出来的平面图形。
本册教材的教学定位是让学生建立相应的表象,明确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图形,暂不给角下定义。
直角的教学同样如此。
2、回到现实场景中去找出更多的角和直角。
在学生初步感知了角和直角后,一定要让学生回到生活的现实场景中去找出更多的角和直角。
由于教室里看到的都是物体,物体是由许多面围成的,而角是存在于某个面上的,因此,不管是找角还是直角,都应让学生指出角的顶点和两条边,是直角的要尽量使用直角符号。
二、在实践与操作的活动过程中加深对角的认识按照皮亚杰的观点,空间观念的形成不像拍照,要想建立空间观念,必须有动手做的过程。
这个做的过程,不仅是一个实践的过程,更是尝试、想像、推理、验证、反思的过程,只有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才能逐步加深对角的本质的认识。
因此,教材在学生初步感知角、直角后,安排了做角、比角的大小、量角、拼直角、画直角等大量的实践操作内容。
教师在教学时应该把握以下几点:1、在做角的过程中感受角的组成。
2、通过观察和操作感受角的大小。
角的大小的比较只能在直观层面上进行。
可以分四步进行:第一步,转动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让学生直观感知角是有大小的。
第二步,让学生把两根硬纸条钉在一起,做成大小不同的角。
可以同桌之间互相比一比谁做的角大,比的方法就不只限于观察,可以把两个角叠放,让顶点和一条边重合,看另一条边比出角的大小。
第三步,通过合拢纸扇和打开剪刀,让学生感受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叉开的程度有关。
第四步,自己用长方形的纸折出大小不同的角。
3、用折角的办法建立直角的几何模型。
4、与直角比大小是辨认锐角、钝角的基本方法。
第九单元《统计》教材分析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统计与概率”领域的整体要求,教学中应把引领学生积极参与统计活动作为首要目标。
具体来说,要特别注意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呈现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统计的必要性在传统的统计教学中,我们习惯于直接提供给学生一些数据或材料,要求学生按指定的方法进行简单的分类或整理,进而指导学生制作相关的统计图表来表示整理出来的信息。
这样的教学忽略了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让学生发现或感受统计的必要性。
学生在整个统计过程中,往往意识不到是为了解决问题而在收集和整理信息,因而对统计活动的态度相对来说也是比较被动的。
鉴于此,教材特别重视依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注意从他们已有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出发,选择现实有趣的素材并提出合适的问题以引导学生产生统计的需求。
比如,本单元的例题就首先呈现了一个“动物运动会”的场景,教材提出了一个开放而富有启发性的问题:“看了这幅图,你想知道些什么?”而对这样的场景和问题,学生会很自然地想到:“每种小动物各有几只?”“每项比赛各有几只小动物参加?”“一共有多少只小动物?”等等。
由此,收集、整理数据的活动便有了针对性。
教学中,一方面要善于用不同方式呈现问题。
另一方面,也要善于从学生熟悉或感兴趣的事物入手,推荐一些简单的问题,鼓励学生自由地选择并组织相应的统计活动。
比如,在课程表所列的课程中,你对哪门课程最感兴趣?你觉得哪门课程自己学得最好?又如,在课间活动中,你最喜欢哪个活动项目?你愿意单独玩,还是希望和同学一起玩?再如,了解小组内同学拥有课外图书以及每天阅读课外书的情况等等。
二、组织实际调查,积累收集数据的经验调查是收集数据的一个重要方法。
让学生通过实际调查收集数据,既有利于增强学生对统计过程的切身体验,又有利于学生从中积累收集数据的经验。
本单元教材安排的统计活动有不少需要学生进行实际的调查。
考虑到低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时要精心组织,并注意提供适当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