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诸己使用汇总
第二天,这人遇到了难事,便去庙里求观音。走进庙里,发 现观音的像前也有一个人在拜,那人长得和观音一模一样。
这人问:“你是观音吗?” 那人答道:“我正是观音。” 这人又问:“那你为何还拜自己?” 观音笑道:“我也遇到了难事,但我知道,求别人不如求自 己。”
有一种植物叫茑(niǎo),它的身体又细又柔软,自己无法
郑板桥说:吃自己的饭,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 情自己干,靠天、靠地、靠老子,不算是好汉。
蒙田有言:“我不很在乎我在别人心目中是如何, 而是更重视我在自己心目中如何。我要靠自己而富足, 不是靠求助于人。”
苦难中,我们自救
也许,理想正搁浅在现实的彼岸;也许,人生路上梦想 将会夭折;也许,成功之舟还在流浪,飘荡。人生往往是这 样,充满了艰难和苦涩。于是我们累了,倦了,失意了,彷 徨了,我们寻觅着,救命稻草在哪里?
有一位大学生在上课时听不懂老师的话,他曾经一 度很懊恼。后来他想,既然“山不过来”,那就“我过 去”吧。从此以后,他从一个字一个音开始,努力去听 懂老师说的每一句话,并成了这门课中成绩最好的学生 之一。
有人在屋檐下躲雨,看见观音菩萨正撑伞走过。这人说: “观音菩萨,普度一下,带我一段如何?”
观音说:“我在雨里,你在檐下,而檐下无雨,你不需要我 度。”这人立刻跳出檐下,站在雨中:“现在我也在雨中了, 该度我了吧?”观音说:“你在雨中,我也在雨中,我不被淋, 因为有伞;你被雨淋,因为无伞。所以不是我度自己,而是伞 度我。你要想度,不必找我,请自找伞去!”说完便走了。
是父母吗?不是。父母两尺长的胳膊哪里挽得住我们万 里长的人生路?我们总要走出父母的羽翼庇护。
是老师吗?不是。老师带着我们通往人生智慧之门,可 是开启那扇知识大门的,终归是我们自己。
是朋友吗?不是。朋友可以相互扶持走一段路,但是踩 在崎岖的人生路上体会坎坷的,终归是我们自己的脚。
是陌生人吗?更不是。陌生人伸出援助之手可能会帮你 一时,可是人生旅途中,我们能邂逅到多少好心的陌生人 呢?
幸
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幸运 )
而君幸于赵王( 宠幸 )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宠爱 )
大王亦幸赦臣( 侥幸 )
乎
如斯而已乎( 表疑问语气
)
不有博弈乎( 表反问语气
)
为之犹贤乎已( 介词,比
)
日食饮得无衰乎( 表揣度语气 )
参乎,吾道以一贯之( 用在句中表停顿 )
相关成语
中道而废:比喻事情没做完就停止了。 后生可畏:青年人很容易超过老一辈,他们是 可敬畏的。 饱食终日:只吃饭不做事。 逝者如斯:逝去的岁月就像这河水。 文过饰非:掩饰自己的错误。 画地为牢:比喻只许在规定的范围内活动。
习佛法主要还得靠自力,要自己去真修、实悟,别 人是替代不了的。
有一位大师学过移山大法,有人央求他当众表演一 下。大师坐在一座山的对面,口里念念有词:“山过来, 山过来”,念了半天山也没动,人们异口同声地问: “大师,山怎么没过来?”大师边念边慢慢向山走去, 近距离地面对着大山站住,然后问大家:“各位,这回 山到底有没有过来?” 大家一听觉得很诧异,这时大 师讲了一句很著名的话:“山不过来,我就过去——这 就是我几十年练就的移山大法。”
3.怎样理解“我欲仁,斯仁至 矣”这句话?
从本章孔子的言论来看,仁是人天生 的本性,因此为仁就全靠自身的努力, 不能依靠外界的力量,“我欲仁,斯 仁至矣。”这种认识的基础,仍然是 靠道德的自觉,要经过不懈的努力, 就有可能达到仁。这里,孔子强调了 人进行道德修养的主观能动性,有其 重要意义。
4.孔子为什么面对滚滚流水发出“逝者如斯 夫,不舍昼夜”的感叹?它与一般文人“见花 流泪,对月伤心”式的感伤有什么区别?
求诸己
请求 求得
之于
自己
它,指代 从 修身之道
题意:从自己那里求得修身成功之道。
凡事求之于己,首先从自己方面来要求。就是要 审视自身的长板(优势、长处)加以提升;省察自 身的短板(劣势、短处)加以克服和改进。
1.本课4.14章和14.42章各说明了什 么道理?
4.14章讲的是孔子对自己和自己的学生经常谈论 的问题,是他立身处世的基本态度。孔子并非不 想成名成家,并非不想身居要职,而是希望他的 学生必须首先立足于自身的学问、修养、才能的 培养,具备足以胜任官职的各方面的素质。这种 思路是可取的。对当代中学生也是标杆,同学们 应当努力学习,练就本领。 14.42章讲的是孔子再谈君子的标准问题。孔子 认为,修养自己是君子立身处世和管理政事的关 键所在,只有这样做,才可以使上层人物和老百 姓都得到安乐,所以孔子的修身,更重要的在于 治国平天下。
这句话是说“君子认为说得多而做得少是可耻的”, 极为精练,但含义深刻。孔子希望人们少说多做, 而不要只说不做或多说少做。在社会生活中,总有 一些夸夸其谈的人,他们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说 尽了大话、套话、虚话,一件实事未做,给团体和 他人造成极大的不良影响。因此,对照孔子所说的 这句话,有此类习惯的人,似乎应当有所警戒了。 我们当代中学生应远离这种行为,做一个人格清白 之人。
一词多义
斯
1.如斯而已乎( 指示代词,这样 )
2.逝者如斯夫( 这,指河水
)
3.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 连词,那么 ) 4.我欲仁,斯仁至矣 ( 连词,就 )
更
更也,人皆仰之( 改正 )
改弦更张( 改变 )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再 )
夜半三更( 夜里的计时单位,每更约二小时 )
比尔·盖茨曾经说过,他不会留一个子儿给自己的孩子, 可能正是因为他知道父母的财富并不能给孩子的人生铺就金 光大道,孩子人生中总要遇到很多的困难和险阻,而遇到困 难,能救他们的,只有自己。
跌倒了,我们自己爬起来,并像皮球一样跳得更高;失 意了,我们自己安慰自己,并勉励自己奋勇向前;苦难中, 我们自救。惟有这样,承载着理想的人生之舟,才会远离现 实堤岸,乘风破浪,驶向成功的彼岸!
( 意动用法,以……为耻 )
特殊句式
(1)不患莫己知( 宾语前置 ) (2)求也何如?( 宾语前置 ) (3)君取于吴,为同姓( 状语后置 ) (4)德之不修,学之不讲( 宾语前置 )
古今异义
(1)尧舜其犹病诸 古义:_为_难______。 今义:疾病。 (2)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古义:_责_备______。 今义:诉讼。 (3)吾闻君子不党 古义:_偏__私_____。 今义:组织团体的称谓。
长高,只能沿着别的高大的植物往上爬,长得枝盛叶茂,茑的 果实红而黑。一天,一个过路人见了茑,摘了一个果实吃。
“真甜啊!长得也漂亮!”他夸茑说。茑听了十分得意。 后来,一个木匠上山砍树。他看了看被茑缠绕的那棵大树 说:“这棵树做房梁正好!“ 木匠拿出斧头,砍起树来。 “他会连我一起砍断!”茑很害怕,它想离开大树,可是 它平时缠得太紧了,现在想离开也做不到了。最后大树倒下了, 茑也跟着断了。 有人感叹说:“如果茑能够自己生长,就不会遭到刀劈斧 砍的横祸了。”
博弈( yì ) 揖( yī )
通假字
(1)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 说通_悦_,__喜__欢__ (2)今女画 女通_汝__,__你___
(3)君取于吴,为同姓 取通__娶______
词类活用
(1)修己以安人 ( 使动用法,使……安定 ) (2)修己以安百姓 ( 使动用法,使……安定 ) (3)揖巫马期而进之 ( 使动用法,让……上前 ) (4)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求诸己
名句背诵
1.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 求为可知也。” 2.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3.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 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4.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易错音
徙( xǐ )
千乘之国( shènɡ )
千室之邑( yì ) 自讼( sònɡ )
一位盲人站在马路边,有人紧走几步想搀扶他 过斑马线。盲人笑了笑,拒绝了:“不麻烦你,你 能送我一程,可你不能送我一辈子呀!”他轻点木 棍,小心翼翼地自己向前走去。
遇到困境,总是环顾左右、希望别人拉自己一把 的人,可能会较快地脱离暂时的不幸,但人生还有 无数的困境在不远的前方等待着,他们一旦失去外 界的援助,大多会在困境中不能自拔,甚至自甘堕 落。因此在漫长的人生过程中,注定要靠我们自己 一步步走过去。没有谁能做你永远的救星,即使是 我们最亲近的父母。
这句话是孔子伤逝惜时的感叹。但这种感叹不同于 “见花流泪,对月伤心”式的无病呻吟,苦闷哀愁, 消极颓废。河中的流水奔涌向前,昼夜不息,孔子 选取这样的意象寄托感慨,反映他从江水奔流悟出 时间流逝,劝勉人们应珍惜大好年华,积极向上, 锲而不舍,一往无前。
5.“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这句话,你是 如何理解的?
苦难中,我们惟有自救。只有奋勇向上,才是强者的风 范;只有自强不息,才是勇士的姿态。我们没有救命稻草, 能救我们自己的,只有自己。
勾践从一国之君沦为夫差的阶下囚,忍受着吴人的羞辱
和嘲弄,谁来救他?他自己!勾践卧薪尝胆,十年隐忍,振 兴国家,才一雪前耻。
霍金在读大学的时候,身患绝症,美好的前途眼看着将 要成为泡沫,谁来救他?他自己!他以常人难于想象的坚韧 和努力,才把他摆渡到宇宙,和黑洞打交道,成为闻名世界 的科学家。
2.孟武伯问孔子的弟子做到了仁 没有的问题,孔子的回答表明了什 么道理?
在这段文字中,孔子对自己的三个学 生进行评价,其评价标准就是“仁”。 他说,他们有的可以管理军事,有的 可以管理内政,有的可以管理外交, 他们虽然各有自己的专长,但所有这 些专长必须服务于礼制、德治的政治 需要,必须以具备仁德情操为前提。 这就是说要想做成大事,必须要有一 种境界,那就是操守。当代中学生也 应该历练自己的仁德和情操。
如果以“做自己的救星”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你能举出哪些例子、引用哪些名言,会写成怎样的 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