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院系:外语系年级专业:09英语姓名:陈绿清学号:0903012234题目名称:英语诗歌象似性的语用分析英语诗歌象似性的语用分析文献综述【内容摘要】:本文意在研究象似修辞在诗歌当中的运用,研究象似性修辞的运用给诗歌带来什么样的效果,本文将具体从象似修辞的不同方面,语音象似性,数量象似性,距离象似性等等入手,着重研究某个诗人的诗歌。
在前期资料的搜寻中,发现王寅先生在象似性这方面,做的研究相较其他学者的多。
对于象似性的研究,在句法,方面研究的较多,在诗歌方面,研究的人相较于前者还是比较少的。
【关键词】:象似性诗歌语用分析导言本文意在研究英美诗人在诗歌写作当中的对象似性修辞的应用。
本人旨在着手分析某个具体的诗人。
从这个诗人诗歌的篇章,用词,句法结构的对称加以分析。
象似性是许国璋先生首先从英文的iconicity翻译成象似性。
最先涉及到象似性的研究的有C.S.Peirce,peirce首先提出了象似符这个概念,Haiman对象似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将象似性分为成分象似和关系象似。
而索绪尔认为语言的能指和所指是任意性的。
索绪尔在他的《普通语言学教程》里说语言的能指和所指之间的联系具有任意性,语言符号具有任意性。
他还进一步解释说,能指和所指之间没有任何自然地联系,两者的结合是不可论证的或无可理据的。
但是随着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的深入,一些学者开始发现语言间存在着象似性。
即语言的形式和它所代表的事物之间存在着一定联系。
Haiman,J.(1980).The iconicity of grammar:isomorphism and motivation.Language,56:。
515-516Haiman, J.1985. Iconicity in Syntax: Proceedings of a Symposium on Iconicity in Syntax, Stanford, June 24-6,1983.stanfold: John Benjamins Haiman,J.(1 985a). Iconicity of sequence: A corpus-based analysis of the positioning of temporal adverbial clauses in English. Cognitive Linguistics, 19, 3, 468Zhou Siyan [周思言],2012, on the iconicity in John Keats’ poetry ,西南大学硕士论文,10 Hong Qi [洪琪],2009,弗罗斯特诗歌的象似性研究,《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6,1:13Hu Zhuangling [胡壮麟],2011,《语言学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Huang Qinggui [黄清贵],2009.《从语言到语用:理论与实践》,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Li Han[李涵],2009,iconicity in E.E.Cumming’s Poetry,四川师范大学,16Lu Weizhong[卢卫中],2003,试论英诗的篇章象似性修辞特点,《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1:68 Lu Weizhong [卢卫中],2003,诗歌象似修辞研究,《外国语言文学》,1:60Shen Jiaxuan [沈家煊],1993,句法的象似性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1:2 Wang Yin [王寅],2003,象似性原则的语用分析,《现代外语》,26,1:5Wang Yin [王寅],1999, 论语言符号象似性,《外语与外语教学》,5:1Xiong Muqing[熊沐清],2012,试论诗学象似性的涵义与形式,《外国语文》, 6:7Yang Shiqiao [杨石乔],2011,语法隐喻的象似性理据,《山西农业大学学报》10,1同时,以上是在网络中查询的资料库查询到的,资料主要为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通过输入作者的名字和“关键词”——“象似性”,“诗歌”进行搜索,精确匹配,共搜索到的相关论文有20篇,对自己有直接参考价值的论文有15篇。
正文1.象似性的简介索绪尔在他的《普通语言学教程》里说语言的能指和所指之间的联系具有任意性,语言符号具有任意性。
例如我们不能解释为什么apple 被叫成['æpl]。
但是随着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的深入,一些学者开始发现语言间存在着象似性。
即语言的形式和它所代表的事物之间存在着一定联系。
象似性是许国璋先生首先从英文的iconicity翻译成象似性。
最先涉及到象似性的研究的有C.S.Peirce,peirce首先提出了象似符这个概念,Haiman对象似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将象似性分为成分象似和关系象似。
气象万千的世界, 必然会产生丰富多彩的符号, 在各符号与现实世界之间也必然会存在各色各样的关系, 而不能用索绪尔的“任意性”来概全定论, 因而皮尔斯的“三元符号模式”比起索绪尔的“二元符号模式”符号与其所指意义之间的任意性关系显得更为全面, 为我们分析当代社会生活中的各类符号提供了一个非常有效的分析手段。
(王寅,iconicity的译名于定义)杨石乔以认知语言学的象似观为理据,从距离象似性、数量象似性、顺序象似性和标记象似性等方面对语法隐喻的产生机制进行分析,从而说明语法隐喻现象是基于人类的认知规律而产生的语言现象,这种现象绝不是由语言中的任意性因素造成的,而是与人类的认知水平密切相关,是人类认知世界的过程中语言的本质体现。
熊沐清在《试论诗学象似性的涵义与形式》中写道诗学象似性是文学文本的一种美学特质,它来自于文本中形式、意义、情感和审美效果之间建立在相似关系基础上的融合,最终以符号形式反映现实世界与作者—读者观念世界的映照性相似或关联,其基本特征是( 广义的) 隐喻性。
它主要有顺序象似、数量象似、距离象似、音韵象似、图形象似、环境象似、言语象似和角色象似等八种形式类型,有超越语言的象外之意,是作品艺术张力和魅力的主要源泉和读者对作品进行“具体化”的触发器,能引导读者感受象外之趣,获得更多审美体验。
李涵在《卡明斯的诗歌象似性的研究》中写道象似性理论是研究能指和所指之间相似关系的一种语言学理论。
卡明斯的诗歌因其奇特而有趣的形式而著称。
因此,象似性能帮助读者很好地理解卡明斯诗歌的形状,句法结构,词形结构,语音结构和意义之间的相似关系。
在该篇论文中作者旨在用象似性理论分析卡明斯诗歌各个层面,从而得出映象象似和拟象象似都存在于卡明斯诗歌的视觉层面,前者主要体现在字母和诗歌排版方面,而后者体现在建行形式和断行方面;对称象似、数量象似、顺序象似、和距离象似存在于句法或篇章层面;在音和词形结构方面也存在少量象似性。
整个分析得出,卡明斯诗歌各个层面都存在象似性,但在视觉层面最明显。
作为认知语言学的一个分支,象似性能使读者主动从认知和情感的角度去欣赏诗歌,读者应该有意识地去寻找语言符号和符号意义之间的相似性。
因此,本文通过运用象似性理论使卡明斯诗歌得到更好的理解和欣赏。
2背景知识2.1象似性王寅先生在《论语言符号象似性》中把象似性定义为:语言符号在音形或结构上与其所指之间存在映照性相似的现象。
象似性原则是指人类可以在语言的形式和它所代表的事物之间构想出一种相似性。
(卢植,2006:75)与语言的图像符相对应,象似性被分为三大类,映像象似性,拟象象似性,隐喻象似性。
象似性可分为语音象似性,顺序象似性,距离象似性,数量象似性,标记象似性。
语音象似性指在语音方面, 发音与其所指之间存在很多自然的相似的关系, 如: 世界各语言中的拟声词等。
顺序象似性可定义为: 思维的顺序与语言单位排列的顺序象似。
英语的基本句序与汉语一样, 是以“主—谓—宾”为主要结构的, 这实际上也反映了一个思维上的顺序, 从施事者开始, 发出动作, 再到动作所及对象。
而在日语中宾语是置于谓语之前的, 因此在这一点上, 日语的象似性较低。
距离象似性可定义为: 语符距离象似于概念距离。
概念上的距离相近, 同属一个义群或语义场, 或欲述一致性较高的信息, 在思维时就容易将它们放在一起思考, 共现的可能性就较大, 在语言表达时符号间的距离也往往靠得近。
数量象似性可定义为: 语言单位的数量与所表示概念的量和复杂程度成正比象似, 与可测度成反比象似。
概念量越大, 越复杂, 所用语言的单位数量也就越多; 信息的可测度越低, 所用语言单位也就越多。
越是复杂的概念,在思维时处理起来就需要更长的时间, 语言表达时所用的单位数量也就相应的多。
隐喻象似性可定义为,隐喻象似是两个概念的空间之间的转移,从个较为具体的空间投射到一个比较抽象的空间,是两个不同概念域的概念联系起来的方式2,2.语用原则合作原则分为四部分。
关系准则,数量准则,方式准则和质量准则。
数量原则指所说之话包含交谈目的所需信息不能使自己所说的话比所要求的更详细。
质量准则指不要说自知虚假的话不要说证据不足的话。
关系准则指要有关联, 即要切题。
方式准则指避免晦涩,避免歧义,井井有条,简明扼要。
(Grice: 1975:45-46) 关联理论指寻求最大关联性和是一个演示推理的过程。
卢卫中在《诗歌象似修辞研究》中认为象似性不仅存在于句法和词汇层面,也存在于篇章中,同样也存在于诗歌的篇章中,象似修辞是诗歌中一种不可或缺的修辞手段。
象似性手段运用诗歌当中是为了增强诗歌语篇的自然性和真实感。
语言有其形式和意义,形式是意义的载体,意义是借其形式表达出来的。
对于诗歌而言形式尤其重要。
而象似性修辞正是诗歌赖以“以形示意”或以形衬意的重要手段。
象似性不仅存在于句法层面,也存在于语用层面。
3.研究设计从诗歌集最美的诗歌和新月集中选取8首诗歌,对诗歌象似性进行语用分析。
4.诗歌象似性的语用分析王寅先生在《象似性原则的语用分析》中写道Leech ( 1 983:24-30)曾论述了语法上的规则主要是任意的,而语用学上的原则是非任意的,是有理可据的,有动因的意向性。
著名认知语用学家Sperber& W ilson( 1986:2 27)指出,话语的命题形式可用来象征性地代表真实世界中的事态,话语也可用来象征性代表其所像之物(representso methingth eyre semble)。
他们认为这种可能性常常被理论家们所忽视,即使没被忽视,在语言交际中所起的作用也被大大低估了。
这段话还是发人深省的,紧接着他们花了较大的篇幅举例论述。
在语义学层面,数量象似性、例证。
这些原则在语用学层面,的有关语用原则作一简单比较,顺序象似It和标记象似侧等原则具有许多现实性,在人类语言中可找到大量在言语现实交际中同样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本节将这三条原则与语用学家提出并尝试对象似性原则进行语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