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一)莆田概况 (3)(二)莆田历史 (5)(三)莆田十大名片 (7)(四)莆田经济 (11)(五)莆田文物 (12)(六)莆田文化 (13)(七)莆田传统习俗 (16)(八)莆田旅游文化 (19)莆田概况莆田,别称“荔城”。
史称“兴安”、“兴化”,又称“莆阳”,“莆仙”,古称“蒲田”。
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心城市之一。
位于福建省沿海中部,西南隔湄洲湾与惠安县相望,陆地南接惠安,南安,泉州。
1983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地级市,下辖城厢区、涵江区、仙游县、荔城区、秀屿区。
人口306.97万人,陆域面积4119平方公里,海域面积1.1万平方公里,海岸线总长534.5公里。
莆田盛产鳗鱼、对虾、梭子蟹、丁昌鱼等海产品,龙眼、荔枝、枇杷、文旦柚“四大水果”驰名中外。
文化底蕴深厚,古迹众多,有风景名胜和文物古迹250多处,留存了以妈祖、莆仙戏、南少林、三清殿为代表的文化遗产,是福建省“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有湄洲湾、兴化湾、平海湾三大海湾。
湄洲湾港是“中国少有,世界不多”的天然深水港湾。
莆田市不仅有令人心驰的山川形胜,并且有丰富的文物古迹,还有不少文明灿烂的历史名胜区。
莆田辖地西接德化、永春,东至南日东月屿,南至湄洲镇乌丘屿下屿,北至大洋乡科坪村北部。
东北,千年以来一直以莆田县新厝镇北边蒜岭与福清交界,新厝一带在自从莆田县成立时就隶属莆田县,自古就居住着几万莆田人,该地自古就使用莆田话,是莆田话区的一部分。
新厝镇在1956年因为福清县要发展工农业而被划给福清县。
原来的莆田县的苏田,安香,明朝时割给福清县,是今福清市渔溪镇西部、东张镇西部。
明朝末以前,界山镇,特别是邻近枫亭的多个村的语言则是莆仙话,这些村一直隶属于兴化府仙游县下区连江里(即今莆田市枫亭镇),讲的是莆仙方言,流行的是莆仙习俗——至今,这些村落的婚丧节庆的诸多繁文褥节,还保留着浓厚的莆仙色彩。
莆田地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终年鲜花争艳,四季佳果飘香。
山海俱得,风光旖旎,有壮观奇特的高山,有一马平川的平原,有波光粼粼的海湾,春九鲤,夏湄洲,秋白塘,冬石牛;荔乡情韵,壶山雨景,兰溪流水,九鲤飞瀑,菜溪、麦斜、永兴三大名岩的风光,广化寺的千年钟声,南少林的武术渊源,风光无限,美不胜收。
文坛泰斗郭沫若先生当年游览莆田,由衷地赞颂:漫道江南风景好,水乡鱼米亦如之。
在唐朝末期,莆田已经人口过多,成为人口输出地,自古地少人多,迫使多数莆田人背井离乡移民外地,弃田另谋他业,养成了闯荡天下的习俗和形成丰厚的经商文化。
唐朝时莆田已经成为福建重要的商业中心,莆田商帮始于唐,兴盛于两宋明清,再兴于改革开放之后,是中国商界的一支劲旅,其从商人数之多、商业资本之雄厚、经商范围之广泛、运营能力之强,历史之悠久,为世人瞩目。
渐渐的,莆商逐渐形成有规模的商帮,并活跃在国内外各地,被称为“中国的犹太人”。
故此,民间很早就有了“无兴(指兴化商帮)不成镇”,“无兴不成市”之说。
北京的90%的民营医院也是莆田人所有。
在北京木材市场,近乎100%的市场为莆田人垄断,而现在全国各主要木材集散地或口岸掌控局面的,几乎也都是莆田人。
从1980年代初,现代的莆田人挑着木蒸笼闯荡东北做起木材生意,从单干到合伙经营,足迹遍布北京、上海、济南、南京、武汉、昆明,把木材生意做遍全国。
“莆田帮”也在全国木材行业声名鹊起。
经常一个家族或者村落人把所有的资金都交给几个能力出众的人去经营。
而在全国1500多家民营医院,高达90%也为莆商所掌控。
截止2004年底,莆商在木/建材业、民营医院、医疗器械、加油站、等行业,每年为外地创造GDP1400多亿,产值超4000多亿。
莆田历史南朝陈光大二年(568)析南安县(今泉州)地建莆田县,不久撤县。
隋开皇九年(589)置莆田县,不久即废。
唐武德五年(622)再置莆田县,属丰州(州治今泉州南安丰州)。
据《福建移民史》,由于长期开发、人口增多和接纳新的北方移民而导致的土地不足,莆田县人逐渐由莆田县东部迁入莆田县西部,即分莆田县西部地设的仙游县。
圣历二年(699)析莆田县西部置清源县。
贞观二年(628年):建立玄妙观(今荔城兼济桥北岸),为莆田最早的道观。
垂拱二年(686年):修建龙华寺(在仙游龙华乡),为仙游县境最早的佛寺。
天宝元年(742)清源县改名仙游县,莆田、仙游2县均属清源郡(郡治今泉州)。
建隆元年(960年):仙游县开办莆仙最早的中医馆“惠民药局”。
宋太平兴国四年(979)析莆田、仙游、福清、永泰县地置兴化县,建太平军(后改兴化军,治所兴化县),领兴化、莆田、仙游3县。
太平兴国八年(983年):移兴化军治于莆田,扩建莆田县城为军城,内为子城,建谯楼;又拆外城筑土垣,以环居民。
雍熙四年(987年):湄洲岛上始建妈祖庙,纪念林默娘。
淳化元年(990年):创建莆田县“报恩东岩教寺”,寺前有东晋时种的古樟树。
熙宁三年(1070年):仙游县枫亭人蔡京、蔡卞兄弟登同榜进士。
元丰六年(1083年):莆田县古代最大的水利工程--木兰陂历时9年建成(1988年,木兰陂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元丰八年(1085年):莆田人李泮舍梅峰地建寺,后称“崇宁寺”、“报恩光孝寺”(俗称梅乾道元年(1165年):广化寺释迦文佛石塔建成。
其艺术精美,为八闽之冠。
(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淳熙十年(1183年):理学家朱熹讲学于军城东门外绍熙二年(1191年):朱熹在枫亭塔斗山“会心书院”讲学。
景炎二年(1277)兴化军改为兴安州。
元至元十五年(1278)为兴化路。
明洪武二年(1369)为兴化府,正统十三年(1448)裁兴化县。
清沿明制,清中期开始属兴泉永道(莆田泉州、永春、德化、大田、厦门)。
宣德六年(1431年):郑和第七次下西洋,航经湄洲湾时,修葺并扩建妈祖庙。
莆田各卫水手亦多随郑远航。
景泰四年(1453年):全省乡试中式90名莆田占44名,时有“一邑半榜”之誉。
弘治十四年(1501年):夏末,江南著名画家唐寅游览九鲤湖。
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福建巡抚金学曾檄各府县栽种自吕宋国(今菲律宾)引进的番薯,以佐五谷。
枫亭民众始育番薯苗,为当时福建最大的番薯苗基地。
是年,刑部郎中仙游人郑瑞星主持筑杜陂上游一段16里长的陂渠,俗称“官陂”。
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清水师督施琅率军自平海起航攻澎湖、台湾,郑克塽(郑成功之孙)降,中国重归统一。
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莆田人林麟焻、朱元春修《莆田县志》36卷(今北京图书馆藏有一部)。
1878年哲理中学(今莆田二中)创办,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创办兴郡中学堂(今为莆田一中)。
1912年废府,属南路道(1914年改厦门道)。
1925年废道,直属福建省。
1933年“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即“福建人民政府”成立时属兴泉(泉海)省(今莆田市、泉州)。
1934年7月属第四行政督察区(驻仙游,领仙游、永春、德化、大田、惠安、莆田6县)。
1949年8月21日解放,1971年5月改为莆田地区。
十大名片莆田十大城市名片之一·湄洲妈祖妈祖,又称天妃、天后、天上圣母、娘妈,是历代船工、海员、旅客、商人和渔民共同信奉的神祗。
妈祖的真名为林默,昵称林默娘,诞生于宋建隆元年(960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因救助海难于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年)九月初九逝世。
妈祖一生在大海上奔波,扶危助困,济世救人,后人敬仰她,便在湄洲岛上建祠立庙纪念她。
?历代朝廷对妈祖多次褒封,封号从“夫人”、“天妃”、“天后”到“天上圣母”,并将妈祖祭典列入国家祀典。
随着时间的推移,妈祖信仰不断传播到世界各地,据统计,如今世界上有妈祖信众近2亿,妈祖庙近5000座,遍布在美国、日本、新加坡、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越南、缅甸、台湾、香港、澳门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莆田十大城市名片之二·壶山兰水壶公山,简称壶山,海拔710.5米,耸立于荔城南面,兴化平原西侧。
巍峨俊秀的壶公山是闽中地区的名山,“壶公致雨”乃莆田二十四景之一。
山上名胜古迹繁多,俗称“十八院三十六岩”,不少名人高士都曾慕名而来。
宋朱熹到此游览后,赞曰:“莆多人物,以文献名邦著,乃此公作怪也。
”,“此公”即壶公山。
它与木兰溪并称“壶山兰水”,成为莆田的一种象征。
木兰溪是莆田人民的母亲河,发源于戴云山脉支脉的笔架山,流经莆田,迂回兴化平原,这里是莆田水系最为发达、物产最为富饶、耕地最为集中、人口最为密集、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带。
木兰溪上的木兰陂是全国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水利工程之一,也是福建省古代规模最大的引水工程,堪称福建的“都江堰”。
莆田十大城市名片之三·九鲤湖九鲤湖原名九里湖,位于仙游县北部山区钟山镇。
相传汉武帝时,安徽庐江何氏九兄弟在此炼丹并跨鲤升天成仙,故得名。
九鲤湖和武夷山、玉华洞一道,并称福建名胜“三绝”,景区内林木葱茏,千岩竞秀,怪石嶙峋,瀑流泱泱,自古以来就以湖、洞、瀑、石四奇著称,尤以飞瀑为最,明代著名地理学家、旅游家徐霞客在《九鲤湖游记》中赞叹说:“即匡庐三迭、雁荡龙湫,各以一长擅胜,末若此山微体皆具也。
”莆田十大城市名片之四·莆仙戏莆仙戏是中国现存戏剧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原名“兴化戏”,是在古代“百戏”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
莆仙戏源于唐、成于宋、盛于明清、闪光于现代。
它表演古朴优雅,不少动作深受木偶戏影响,富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其唱腔丰富,综合了莆仙的民间歌谣俚曲、十音八乐、佛曲法曲、宋元词曲和大曲歌舞的艺术特点,用方言演唱,具有浓厚地方色彩,迄今仍保留不少宋元南戏音乐元素,被誉为“宋元南戏的活化石”。
莆仙戏现存传统剧目有五千多个,解放后,《三打王英》、《团圆之后》、《春草闯堂》、《秋风辞》、《新亭泪》、《晋宫寒月》、《叶李娘》、《状元与乞丐》、《江上行》等优秀剧目誉满全国剧坛。
莆田十大城市名片之五·湄洲湾湄洲湾是一个深入内陆的半封闭狭长海湾,水域面积516平方公里,岸线长289公里,其中莆田辖区内岸线127公里,天然深水岸线10.6公里。
湄洲湾具有港阔水深、岸线长、航道宽、风浪小、不淤不冻、防护条件好、陆域大的特点,被专家誉为“世界不多,中国少有”的天然深水良港,1989年初便被交通部列为远景规划建设的四大国际中转港口之一。
1999年11月,国务院批准秀屿港(含湄洲岛客运码头)为对外开放的一类口岸,湄洲湾正逐渐成为一个我国沿海大型深水港和国际中转港。
莆田十大城市名片之六·南少林寺南少林寺,其遗址位于莆田市荔城区西天尾镇九莲山上,发现于1987年。
它是唐太宗后,历代在全国建立的最早和最有影响的嵩山少林寺的10座分寺之一。
1991年9月经来自全国武术、历史、宗教、考古界著名专家、学者反复论证后得出结论,并于1992年4月25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南少林遗址论证会暨重建莆田九莲山南少林寺新闻发布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