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一、总则 (2)二、原材料 (2)三、配合比的设计 (4)四、混凝土施工 (5)五、混凝土的质量通病与控制 (8)一、总则1.0.1混凝土施工监理细则依据已批准的监理规划,施工组织设计及有关规范、技术规程、施工合同、招投标文件、施工图纸等进行编制。
1.0.2 监理细则应结合工程项目的特点,尽量做到详细、具体、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1.0.3 混凝土施工要制定技术安全措施,加强安全教育,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确保安全生产。
1.0.4 结构构件的混凝土强度,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GBJ107的规定,分批检验评定。
1.0.5 结构构件拆模、吊装、张拉及施工期间临时负荷时的混凝土强度,应根据同条件养护的标准尺寸试件的混凝土强度确定。
1.0.6 当混凝土试件强度评定不合格时,可采用非破损或局部破损的检测方法,按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对结构构件中的混凝土强度进行推定,并作为处理的依据。
1.0.7 混凝土的冬期施工,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建筑工程冬期施工规程》JGJ104和施工技术方案的规定。
二、原材料2.0.1 水泥进场时应对其品种、级别、包装、或散装仓号、出厂日期等进行检查,并应对其强度、安定性及其他必要的性能指标进行复验,其质量必须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GB175等的规定。
当在使用中对水泥质量有怀疑或水泥出厂超过三个月(快硬硅酸盐水泥超过一个月)时,应进行复验,并按复验结果使用。
钢筋混凝土结构、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中,严禁使用含氯化物的水泥。
检查数量:按同一生产厂家、同一等级、同一品种、同一批号连续进场的水泥,袋装不超过200t为一批,散装不超过500t为一批,每批抽样不少于一次。
检验方法:检查产品合格证、出厂检验报告和进场复验报告。
2.0.2 混凝土中掺用外加剂的质量及应用技术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外加剂》GB8076、《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B50119等和有关环境保护的规定。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中,严禁使用含氯化物的外加剂。
钢筋混凝土结构中,当使用含氯化物的外加剂时,混凝土中氯化物的总含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GB50164的规定。
检查数量:按进场的批次和产品的抽样检验方案确定。
检验方法:检查产品合格证、出厂检验报告和进场复验报告。
2.0.3 混凝土中氯化物和碱的总含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和设计的要求。
检验方法:检查原材料试验报告和氯化物、碱的总含量计算书。
2.0.4 混凝土中掺用矿物掺合料的质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分煤灰》GB1596等的规定。
矿物掺合料的掺量应通过试验确定。
检查数量:按进场的批次和产品的抽样检验方案确定。
检验方法:检查出厂合格证和进场复验报告。
2.0.5 普通混凝土所用的粗、细骨料的质量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普通混凝土用碎石或卵石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JGJ53《普通混凝土用砂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JGJ52的规定。
检查数量:按进场的批次和产品的抽样检验方案确定。
检验方法:检查进场复验报告。
注:1. 混凝土用的粗骨料、其最大颗粒粒径不得超过构件截面最小尺寸的1/4,且不得超过钢筋最小净间距的3/4。
2. 对混凝土实心板,骨料的最大粒径不宜超过板厚的1/3,且不得超过40mm。
2.0.6 拌制混凝土宜采用饮用水;当采用其他水源时,水质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混凝土拌合用水标准》JGJ63的规定。
检查数量:同一水源检查不应少于一次。
检验方法:检查水质试验报告。
三、配合比的设计3.0.1 混凝土应按国家现行标准《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的有关规定,根据混凝土强度等级、耐久性和工作性等要求进行配合比设计。
对有特殊要求的混凝土,其配合比设计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专门规定。
检验方法:检查配合比设计资料。
3.0.2 首次使用的混凝土配合比,应进行开盘鉴定,其工作性应满足设计配合比的要求。
开始生产时,应至少留置一组标准养护试件,作为验证配合比的依据。
检验方法:检查开盘鉴定资料和试件强度试验报告。
3.0.3 混凝土拌制前,应测定砂、石含水率,并根据测试结果调整材料用量,提出施工配合比。
检查数量:每工作班检查一次。
检验方法:检查含水率测试结果和施工配合比通知单。
四、混凝土施工4.0.1 结构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用于检查结构构件混凝土强度的试件,应在混凝土的浇筑地点随机抽取。
取样与试件留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每拌制100盘且不超过100m3的同配合比的混凝土,取样不得少于一次2、每工作班拌制的同一配合比的混凝土不足100盘时,取样不得少于一次;3、当一次连续浇筑超过1000m3时,同一配合比的混凝土每200m3取样不得少于一次;4、每一楼层,同一配合比的混凝土,取样不得少于一次;5、每次取样应至少留置一组标准养护试件,同条件养护试件的留置组数,应根据实际需要确定。
检验方法:检查施工记录及试件强度试验报告。
4.0.2 对有抗渗要求的混凝土结构,其混凝土试件应在浇筑地点随机取样。
同一工程,同一配合比的混凝土,取样不应少于一次,留置组数可根据实际需要确定。
检验方法:检查试件抗渗试验报告。
4.0.3 混凝土原材料每盘称量的偏差,应符合表4.0.3的规定。
表4.0.3原材料每盘称量的允许偏差注: 1. 每种衡器应定期校验,每次使用前应进行零点校核,保持计量准确。
2. 当遇雨天或含水率有显著变化时,应增加含水率检验次数,并及时调整水和骨料的用量。
检查数量:每工作班抽查不应少于一次。
检验方法:复称。
4.0.4 混凝土运输、浇筑及间歇的全部时间,不应超过混凝土的初凝时间。
同一施工段的混凝土应连续浇筑,并应在底层混凝土初凝之前,将上一层混凝土浇筑完毕。
当底层混凝土初凝后,浇筑上一层混凝土时,应按施工技术方案中对施工缝的要求,进行处理。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施工记录。
4.0.5 施工缝的位置,应在混凝土浇筑前,按设计要求和施工技术方案确定。
施工缝的处理,应按施工技术方案执行。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施工记录。
4.0.6 后浇带的留置位置,应按设计要求和施工技术方案确定。
后浇带混凝土浇筑,应按施工技术方案进行。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施工记录。
4.0.7 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应按施工技术方案及时采取有效的养护措施,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在浇筑完毕后的12h以内,对混凝土加以覆盖并保湿养护;2、混凝土浇水养护的时间:对采用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或矿渣硅酸盐水泥拌制的混凝土,不得少于7d;对渗用缓凝型外加剂或有抗渗要求的混凝土,不得少于14d;3、浇水次数应能保持混凝土,处于湿润状态;混凝土养护用水,应与拌制用水相同;4、采用塑料布覆盖养护的混凝土,其敞露的全部表面,应覆盖严密,并应保持塑料布内有凝结水;5、混凝土强度达到1.2N/mm2前,不得在其上踩踏或安装模板及支架。
注:(1) 当日平均气温低于5℃时,不得浇水;(2) 当采用其他品种水泥时,混凝土的养护时间,应根据所采用水泥的技术性能确定;(3) 混凝土表面不便浇水或使用塑料布时,宜涂刷养护剂;(4) 对大体积混凝土的养护,应根据气候条件,按施工技术方案采取控温措施。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检察施工记录。
五、混凝土的质量通病与控制5.1混凝土施工的质量通病5.1.1 材料与试验不符合要求:1、水泥无出厂合格证或试验报告,或出厂合格证内容项目及手续不全,批量超标不符合规定;2、砂石级配不合格,含泥量超过规定,或其他指标不符合规定;3、外加剂无法定单位鉴定,无许可证。
5.1.2 拌和料、计量、配合比与试块不符合要求:1、无试验室试配,或不经过试验室,乱用经验配合比;2、试配与材料、试块不一致;3、计量不准,无专人管理,无开盘鉴定:(1)无秤(用体积比、铁锹比、眼睛估);(2)有秤不用(无管理制度);(3)秤坏了,或不准,或被砂石垫塞失效;(4)无称量加减砂石措施(秤旁要有砂石堆、铁锹)或每车料不过磅;(5)加水无计量,砂石含水量不测量,或不扣除砂石含水量,无坍落度测试与记录;(6)散包破袋水泥未记量,整袋水泥未抽检;(7)外加剂无计量措施;(8)无配合比标牌;(9)现场配合比未换算成每盘用量;(10)换算正确与否无人检查。
4、搅拌不匀(时间太短),搅拌不当(加引气型外加剂搅拌时间过长,过短均不符合要求);5、试块留置数量不符合规定:(1)标准养护试块数量不足(每层、每100盘、每100m3、每工作班不应少于1组);未留置备用试块;(2)缺少同条件养护试块(冬施、拆模、防水混凝土);(3)接头、留缝混凝土缺试块;6、试块养护不标准(标准箱、20±3℃水中);7、未做汇总统计分析,或不按规范规定的要求和条件做数理统计分析。
5.1.3 施工缝留置与处理不符合要求:1、施工方案考虑不周,未按要求设置施工缝;2、未合理安排浇筑混凝土,因停歇时间而出现施工缝;3、无缓凝措施,混凝土初凝后未留施工缝而浇筑混凝土;4、施工缝位置不合规范规定。
5.1.4 混凝土浇筑不符合要求:1、浇筑混凝土无卸料平台(尤其是墙、柱混凝土),混凝土用吊斗直接入模,造成卸料分层过厚、振捣失控、不匀、漏振、模板变形、跑浆;2、浇筑混凝土不分层,或分层不清造成漏振、重振、易出现不应有的施工缝;3、泵送混凝土,无有效控制措施,坍落度过大,浇筑混凝土太快,造成一次浇筑过厚,振捣失控,模板变形;4、接槎未铺设同混凝土配合比无石子砂浆。
接槎砂浆不与浇筑混凝土同步,接槎砂浆厚度失控。
5.1.5 混凝土浇筑施工中,不对称浇筑混凝土,导致模板挤偏,造成变形。
5.1.6 在钢筋密集处,浇筑混凝土不符合要求:1、未采用相应粒径的细骨料混凝土;2、未采取模内外振捣,或分段支模浇捣办法;3、未事先与设计单位洽商适当改变钢筋排列、直径、接头等。
5.1.7 采取商品混凝土时程序与操作不符合要求:1、无商品混凝土通知单。
混凝土小票、强度等级,设计要求未验证;2、现场不做坍落度检验,或无检验记录;3、出罐时间过长,混凝土已初凝,现场随意加水;4、混凝土不合要求时,不立即交涉、采取措施或退回;5、现场不留试块;6、泵送混凝土的管道内,被清洗的混凝土,也用于工程(应废弃);7、冬季施工中机具及泵送混凝土的管路保温不好,造成混凝土入模温度不符合要求。
5.2混凝土外观的质量通病5.2.1 混凝土外观质量通病主要有下列内容:1. 蜂窝2.麻面3.孔洞4.露筋5.烂根6.缺棱掉角7.洞口变形8.错台9.裂缝 10.板缝混凝土浇筑不实。
5.2.2 混凝土裂缝的原因及裂缝的特征:表5.2.2.1 混凝土材料因素产生的裂缝表5.2.2.2 混凝土施工因素产生的裂缝表5.2.2.3 环境因素导致混凝土裂缝表5.2.2.4 外力及结构因素导致混凝土裂缝5.3 混凝土施工的质量控制5.3.1 审核施工单位的施工组织设计,应特别注意混凝土的生产、输送、浇筑顺序、施工缝的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