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耳病须分虚实,,实证多由肝胆火盛、痰火郁结、风热上扰引起,虚证多由脾肾亏虚引起,有肾精亏虚、清气不升之分。
针灸甲乙经中:“暴厥而聋,耳偏塞不通,内气暴薄也。
不从内外中风之病,故留瘦着也。
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胃肠之生也。
”对耳病的病因病机给出较明确地论述,说明新发耳聋,多由内脏病变引起,头痛耳鸣,由于内在胃肠病变引起较多。
它不同于内外风病,故应以治内脏病为主。
“耳聋,取手、足小指次指爪甲上与肉交者,先取手,后取足。
耳鸣,取中指爪甲上,左取右,右取左:先取手,后取足。
”手足小指根据经脉循行可以定为手少阴心经和足少阴肾经,与现在研究对应由于心火上炎,肾精不足有关,肾开窍于耳,肾精不足影响到耳的功能,导致耳鸣耳聋,这种病症症状一般进行较慢,需要很长时间,病症较轻,手少阴心经经络与手太阳小肠相表里,手太阳小肠经其支者,从缺盆徇颈上颊,却入耳中……所以手少阴心经病变也会影响到耳部。
例如,心经有火,下移小肠,小肠病变,循经上扰耳部,出现耳痛耳鸣,耳部红肿、温度升高等。
《手太阳少阳脉动发耳病》第五篇中,继承了《黄帝内经》中暴厥耳聋的病因病机,“发蒙”的针刺手法。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针刺腧穴。
根据《黄帝内经》记载,突然厥逆,不知人事耳聋,九窍不通,那是内气突然上迫所引起的病。
有的病,不从内发,外中风邪,风邪留滞,肌肉消瘦,而留著于内。
六腑闭塞,导致五脏不和,经脉之气久逆于上,肠胃病变,最终头痛、耳鸣、九窍不通。
发蒙,灵枢、太素均作曚,蒙与曚通,《说文通训定声》发蒙,系治疗目视不明耳聋疾病的一种方法,即《灵枢》中所云,夫发蒙者,耳无所闻,目无所见。
针刺这种病,必须在中午的时候,针刺手太阳小肠经的听宫穴,通过手法使针感感应到瞳子,并使耳内能听到作响的声音,这就是治疗本病的主要腧穴。
杨上善注:“手太阳脉支者,却入耳中,手少阳脉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故三脉皆会与耳目听宫,俱连瞳子……”故通过听宫穴针刺,可以通过发蒙这种治疗方法。
经气上逆头痛,表现为头痛严重,出现耳前后动脉发热,治疗时应先刺破脉络以放血,然后取足少阳经调治。
耳聋,听不到声音针刺位于耳中的穴位;耳鸣,针刺耳前动脉旁的穴位;耳痛,有些不能针刺,如由于耳中有脓,或由于耳垢充塞所致的耳痛。
治疗耳聋应针刺手足无名指指甲上方与肉交界处的穴位,先刺手上的穴位,后刺足部的穴位;耳鸣应取手足中指(趾)的指(趾)甲上方的穴位,左耳鸣取右侧手足穴位,右耳鸣取左侧手足穴位,先取手上穴位,后取足部穴位。
耳聋但不疼痛者,应取足少阳经的穴位;耳聋而疼痛的,应取手阳明大肠经的穴位。
《太素》注:“足少阳正经入耳手阳明络脉入耳,足少阳主骨益耳,故取之;手阳明主气益耳,故痛取之也。
”
2.2具体腧穴的总结
针灸甲乙经把之前内经中泛泛的经脉大概念细化具体到穴位,关于耳病一共提到26个穴位,分别有督脉:百会,手少阳:如颅息,液门、关冲,手阳明:如合谷、阳溪、商阳,,手太阳:如前谷、后溪、天窗,,手少阳:如关冲、液门、中渚,足少阳:听会,足太阳:完骨,足阳明:下关等。
根据内经记载,手足少阳、手太阳、阳明经络可治疗耳病。
针灸甲乙经中我们可以发现督脉也治疗耳病,作者应用到了百会穴,督脉可以治疗髓海不足的症候,会出现脑转耳鸣症状,可见作者认为耳鸣不单一局限于实证,也存在虚证。
作者又增加了足阳明穴位,下关穴。
足阳明经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根据穴位近治原则,可以运用,还可以解释为内经中的肠胃病变最终导致耳病,九窍不通,所以要治疗脾胃病症。
针灸甲乙经治疗耳病的特点——辨证论治,针灸甲乙经提出治耳病要辨证论治,
继承前人痛与不痛基础上,作者根据临床经验,用形象的拟声词形容病症,例如:嘈嘈若蝉鸣、如破声、浑浑无所闻等,生动的比拟出耳聋的兼加症状,更容易应用到临床。
《针灸甲乙经》为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亦为现存最早将针灸学理论与腧穴学相结合的一部系统的著作,该书系统完整地记载了大量的针灸基础理论、腧穴理论、临床应用理论,对现代针灸学的发展、临床应用均有着重要的作用,有着较高的学术价值,其中关于耳病的腧穴应用举例,对临床治疗耳病有较好的指导意义。